2014~2016年我院输血科质量控制的效果分析
2016-04-26郜群熬
郜群熬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输血科 河南 洛阳 471000
2014~2016年我院输血科质量控制的效果分析
郜群熬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输血科 河南 洛阳 471000
目的 分析2014~2016年我院输血科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输血科交叉配血及血型鉴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观察实施前后红细胞库存期、首袋发血时间、血液报废率及差错事故发生情况。结果 实施后红细胞库存期、首袋发血时间、血液报废率均优于实施前;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均未出现差错事故。结论 输血科完善科室质量管理体系,可有效保障输血过程安全、有序进行。
输血;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体系
正常人机体内血量约为体重的6%~8%左右,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机体一次性失血大于全血量15%时,机体代偿机能难以维持正常血压水平,需实施输血补给血量,维持机体正常血流量[1]。近年来输血技术不断完善,但机体血液成分具有个体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可能出现输血并发症、感染等一系统不利因素导致输血失败,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有学者指出[2],控制血型检验、加强完善血型鉴定管理制度,可有效降低输血风险,保障输血安全。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输血科交叉配血及血型鉴定数据分析研究,探讨输血科质量控制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2016年我院输血科交叉配血及血型鉴定数据。
1.2 设备 每年将强检校准温度计及移液器送质量监督管理局检定1次。非强检设备行自检,(1)贮浆及贮血冰箱:贮浆冰箱-20~-50℃,>-20℃发出警报;贮血冰箱 2~6℃,6℃以上或2℃以下发出警报。观察报警装置及温度,并记录,若出现非正常报警应立即告知设备科进行维修。冰箱内外每周固定消毒1次,消毒更换贮血篮,做记录。(2)留样及试剂冰箱温度范围均为2~6℃,每间隔6h行1次记录,定期消毒。(3)观察融浆机运行情况,若发现异常则立即告知设备科维修,每周定期清洗1次。每日观察离心机、恒温水浴箱、免疫微柱孵育器运行情况,每周进行1次消毒、清洗。每6个月对离心机进行校准转速1次,监测温控设备。
1.3 试剂 试剂均经相关部门注册批准,严禁使用三无试剂。(1)归类整理试剂。将试剂分为偶用试剂与常用试剂,依据输血科日常检测记录,对各类试剂制定出库存上下限,便于及时申购。(2)使用科室自配试剂做好效期及入库管理,每月定期盘点库存量并对有效期进行检查,将自制失效期标签(标签颜色要醒目便于识别)粘贴于距离失效期不足1个月的试剂上,以起到提醒作用。(3)Rh(D)血型试剂与抗B、抗A血清。每批均做亲和力、效价测定,试验结果为在控,方可使用。(4)0.5%与0.8%反定型细胞。试剂均用标准抗B、抗A血清及经检测的微柱凝胶卡实施检测,合格方可使用。(5)筛查卡及抗体筛查细胞(4.0%)。使用省质控阴性、阳性标本对试剂实施检测,并做记录。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 实施后红细胞库存期、首袋发血时间、血液报废率均优于实施前,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S)
表1 实施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S)
项目 实施前 实施后红细胞库存期(d) 12.02±4.98 7.98±3.02首袋发血时间(min) 18.98±3.02 14.98±3.02血液报废率(%) 0.12 0.00
2.2 2014~2016年我院输血科共实施2343人次交叉配血,17875人次血型鉴定,未出现差错事故。
3 讨论
输血不但可以补充机体血量,防止休克;还可供给红细胞、改善缺氧症状、纠正血液凝固障碍。但输血全过程涉及面广、环节多、流程复杂,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输血安全及质量,增加输血风险,严重的还可以使患者致命。有研究发现[3]70%左右的输血事故及差错为疏于管理、人为因素导致,亦有学者指出[4]混乱管理及繁琐的日常工作为导致输血事故的潜在因素。因此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及规范化建设是保障安全输血的重中之重。
输血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实验室相关条件较为落后,导致试验进行受限,且多为手工操作,获取质控品难度较大,进而导致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室内质控难以开展,缺乏系统性,难以覆盖整个检测体系[5]。室内质量控制为全面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人员按照所制定的室内质控标准规程,选取适宜试验方法及步骤,连续对检测工作可靠性予以评估,使检测工作准确度得以保障,进而提高样本批内、批间检测一致性,保障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是临床即时性评价实验室检测的有效手段。通过控制环境温度、监测设备仪器,结合输血科现状对试剂采买使用等予以明确详细的规定,进而使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使整个输血过程得以安全有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红细胞库存期、首袋发血时间、血液报废率均优于实施前,且自2014至2016年,未出现1例输血差错事故,提示输血科室内质量控制标准可保障实验结果的精密度及准确度,进而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此外还应对科室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培训,规范其操作流程,并建立考核制度,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采用定岗、定位、定人管理,明确科室每个人员相关职责,使整个输血过程科学、规范、有序进行,减少临床用血等待时间,提高医护人员个人素养,提升医院整体形象。
综上所述,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可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实施,值得输血科推广应用。
[1]袁晓阳,马晓露,陈洁.基层输血科自制室内质控品的方法与可行性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4):398-401.
[2]许亚亚,梁军兵,王丽阳.“5S”管理在输血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8):881-883.
[3]张建武,邢志伟,王红,等.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56(32):95-96.
[4]张雅妮,刘佳,孟庆红,等.输血全过程质量控制与关键控制点[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 17(6):567-570.
[5]林新梅,刘红,黎金凤,等.2010~2012年某院输血科室内质量控制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3):346-347.
R473
A
1672-5018(2016)09-2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