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急诊医务人员与病房医务人员焦虑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
2016-04-26唐军琴
唐军琴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荆门 448000
基层医院急诊医务人员与病房医务人员焦虑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
唐军琴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荆门 448000
目的:调查基层医院急诊科、病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4名急诊科和病房医务人员参与此次调查,医务人员群体SAS评分高于中国常模,尤其急诊科医务人员最高。结论:急诊科医务人员焦虑程度较高,其心理健康应得到重视和疏导。
基层医院急诊科;病房医务人员;焦虑因素;调查分析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人类情感情绪,是人面对压力的反映,在人类生活中,人多少都受到焦虑的影响,可以说焦虑是人类共有的经验[1]。近年来,急诊科医务人员特殊的工作条件,对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Zung氏焦虑自评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专业调查量表[2]。为了解基层急诊科工作人员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本调查通过对38名急诊科医务人员及36名内、外科医务人员焦虑情况的调查,分析急诊科医务人员焦虑相关因素和主要表现,探讨这一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我院74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其中急诊科医务人员38名,普通内科、外科医务36名,两组在性别、年龄、婚姻、工作年限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共计发放问卷74份,回收率为 100%。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相关因素,包括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第二部分为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共计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调查两组工作人员最近一周的实际情况,自评得分结果分别与中国常模比较。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算资料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诊科医务人员和普通病房医务人员心理焦虑
表1 急诊科与普通病房医务人员SAS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3 讨论
3.1 焦虑是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的情感,焦虑是引起许多情绪障碍如抑郁、惊恐、自我挫败等的主要成分,其发生原理尚未取得共识[3]。
3.2 基层急诊科工作人员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调查结果显示:两个医务人员群体与中国常模比较有显著意义,急诊科工作人员得分更高于中国常模分,说明急诊科复杂工作环境使之产生焦虑情绪提高了焦虑程度。
3.3 基层急诊工作人员的焦虑表现单项得分超过中国常模。
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科工作人员焦虑得分大多超过中国常模,其中正向评分项目中得分均超过中国常模得分1.29±0.98共13项,普通病房得分超过中国常模得分有12项,反向评分项目中两个群体得分均超过中国常模得分2.08±1.71。
3.4 基层急诊科医务人员产生焦虑原因
院前急诊工作性质紧张、涉及的疾病复杂多样,急救环境差,危险性大;有许多的野外急救环境,体力消耗较大,主观疲劳增加,易造成情绪波动和不良的心理状态[4]。
负性刺激源反复刺激:急诊科工作人员长期暴露在负性事件的刺激下,如死亡、急症、严重车祸等,工作人员负面情况得不到及时调整,噩梦、情感麻木、过度警觉等经常困扰急诊科工作人员;24小时对外开放的嘈杂环境也会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情绪改变,出现焦虑、愤怒和烦躁等[5]。
复杂的工作关系:急诊科突发应急事件多,接触人员多,在短时间内需要有效协调医院内部各科联系,涉及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医警关系等。同时在急诊诊疗时还要掌握大量的交通、保险和人文关怀等知识,有研究发现,外伤特别是突然发生的车祸病人的焦虑大于其他类急诊病人[9]。所以要求急诊科医务人员具备较强的判断、应急、沟通、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在危急重症病人救治无望而满足不了家属期望时,常担心不慎引发医患纠纷,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自我价值否定,造成抑郁、自卑、焦虑等负性情绪。
3.5 基层急诊科医务人员焦虑的应对
研究表明,抑郁因子、敌对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差异显著[6]。急诊科工作人员每天接收各种主动和被动突发事件的应急刺激,如果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会导致不良刺激反应的发生。而在急诊急救特殊行业里,很多工作人员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不能缓解不良情绪和压力对机体的影响。不善于获取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是院前急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重要原因。作为管理层,要充分了解急诊科医务人员所面对的压力和风险,积极展开社会心理支持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护士的支持利用度和对各种压力源的应对。
基层院前急救护士应加强基本的急救业务培训,提高抢救应急能力。个性乐观、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遇事处理镇静是做好各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前提,因此,院前急救护士应重视自我关系意识,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积极地寻求和接纳社会支持。同时,要通过专业学习,提升自己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职业认同感,肯定自我职业价值。
[1]李小麟,精神科护理学[M]第一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34
[2]黄辛隐等,专于中国、日本大学生焦虑的一项研究.心理科学[J],1999,22(5):467
[3]夏镇亮、瞿书涛等,临床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4.478
[4]何晓欢、荣卫平,急诊科院前急救护士心理焦虑状况调查.西南国防医药[J].2010.20(9):1043
[5]陈玲、侯芳,帕金森病患者术中血压增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J],2000,16(7):18
[6]马伟娜.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调查.护理学杂志[J],2003,18(7):531-532.
R473
A
1672-5018(2016)09-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