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艺术多元发展讲好故事是根本
2016-04-25胡祥
胡祥
2015年的中国电影注定又是一个里程碑,在产业成绩上,国产电影已占据大壁江山,截止2015年12月,全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其中近六成的票房由国产影片创造的。国内银幕已接近3.1万元,影院数量超过6200家,观影人次增长到11.4亿,如果增速保持,预计到2017年中国的市场总额就会超过北美地区。而从电影创作层面看,国产电影呈现形态多元风格迥异的创作格局,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两点开花,喜剧电影大放异彩,本土创作能力得到释放,电影IP争夺白热化,华语高概念电影大片类型雏形初现。但是,在绚烂的市场繁荣表象后,也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喜剧电影成为市场新宠
前两年,国产电影最受热捧的莫过于“小鲜肉+校园”的青春电影,但是这一类型逐渐形成了一种略显僵硬的创作模式,加上跟风拼凑之作太多,导致观众出现审美疲劳。今年在电影市场上,喜剧电影异军突起,炙手可热,2015年度票房最好的电影也是喜剧电影,华语电影票房纪录《捉妖记》、第二名《港囧》,第三名《夏洛特烦恼》,第四名《煎饼侠》都是喜剧电影。为何喜剧电影会引来集体爆发,小小的成本能创造其他类型大制作难以达到的票房?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喜剧是目前国产电影最能与好莱坞抗衡的一种类型,最能满足中国观众的审美愉悦,四两拨千斤;另外,中国的喜剧创作出现了新的际代划分,新兴的喜剧创作力量层出不穷,比如沈腾、大鹏的新式东北喜剧,徐铮的都市喜剧等,在更新观众的喜剧体验时,也拉动了的电影票房。而从深层次讲,目前喜剧电影持续火爆、变化万千的市场表象也正折射了电影需求与品质的矛盾。
正因为有青春电影的“前车之鉴”,喜剧电影今后的创作更应该避免陷入这种审美疲劳的陷阱。国产电影市场最大的缺陷在于投资的盲目性,喜剧2015年突出的表现必然会带来市场狂热跟进,但是在市场上,喜剧尤其需要靠品质说话。
本土化创作有突破 传统文化魅力绽放
2015年华语电影最大的亮点出现在暑期档,有两部电影让人眼前一亮。一部是国产动画《大圣归来》,它在题材上讨巧,采用了时下最流行的西游题材,但是在电影的精神内核却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西游文化,而是灌入了当下青少年喜欢的喜剧、热血、梦想情怀,同时在技术上让人叹为观止,成为国产动画技术的新标杆。另一部是古装魔幻电影《捉妖记》,它突破所谓东方新魔幻的创作窠臼,不再披着魔幻外衣而兜售俗套的爱情,而是在想象力上天马行空,同时又结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妖怪文化,创作了“胡巴”这一原创性的动画形象,加上《怪物史莱克》的导演执导,用好莱坞经典叙事,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两部作品的成功说明,在很多人眼中已经过时的传统文化,当它与观众的观影口味相符,与最新的影像技术相结合,与最流行的叙事模式相融合,依然会散发出惊人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会赢得大众的喜爱。
IP的兴起与原创的衰落
IP绝对能入选去年的电影关键词,在青春电影类型上呈现一种过度开发的现象,比如《小时代4》、《左耳》、《栀子花开》等,更有甚者如《新华字典》都已经被立项,种种让人瞠目的现象说明,现在的IP更像是一次资本的运作。今年,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抛出过一番争议言论,他认为剧本创作可以抛开专业编剧,而是挑选网络写手以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进行剧本创作,他实际上是将编剧创作完全看做是纯粹的技艺活动,带有一种工业流水化的冷漠性,他的这番言论遭到很多编剧的激烈反驳。一方面,华语电影最被人诟病之处本来就在于剧本的不扎实,另一方面,就是这种裹挟着资本逻辑的傲慢刺痛了编剧从业人员的自尊。如果真如徐总裁所言,那么谁还会静心去做原创,去探索国产电影的编剧深度与发展,电影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何在?
艺术电影 商业热土上的一抹清新
2015年,国产艺术电影在商业电影喧闹表象的衬托下更显孤寂。侯孝贤的《聂隐娘》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摘下了最佳导演奖,成为近年来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这部电影体现了侯孝贤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理解,电影的表达完全拒绝了商业生产的机制,确实国产电影在2015年来在艺术上的探索最深入的一部。而大陆的艺术电影依然出自第六代这一群体之手,这批人成为坚守艺术电影阵地最忠实的人,他们依然保持对时代巨变下人性的落差的热切关注,努力为普通的人物争取亮相银幕的机会,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第一次表达了华语电影对未来性和世界性的想象,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表达了传统与现代转变时的撕裂与焦灼,是对自己的一次突破,《1980年的爱情》关注上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内心,《十二公民》结合中国社会现实,透视当下中国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对立。还有诸如《心迷宫》、《少女哪吒》等处女作,如尚待雕琢的玉璞,皆是华语电影可圈可点的艺术电影新作。
这几部艺术电影的口碑都相当不错,但是最后的票房都难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商业电影票房动辄以十亿元计的火爆势头,一方面艺术电影却如沧海一粟淹没于市场之中。这样长此以往,业界会处于一种票房的集体狂热,艺术电影难以立足,难以发声,而中国电影的文化底色必须由艺术电影撑起,商业电影过度繁荣会导致整体市场发展根基不稳的危险。
中国式大片应是文化走出去的名片
当我们站在400亿元票房的路口,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市场容量的扩张,而是应该着眼全球,站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高度来看问题。2015年的中国电影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充分显示本土市场的强大爆发力,现在更是成为好莱坞之外的最大的票仓,《速度与激情7》首次中国票房超过了美国本土票房,以前难得一见的好莱坞明星也频频现身中国进行宣传,在电影《火星救援》中,美国航天局依靠中国的航天力量的帮助才得以救回了男主人公,这像是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示好的脚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将我们的电影文化推向世界?
一直以来,中国式大片就是指功夫古装电影,现在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取得最好成绩的电影就是古装电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展示,它依靠动作进行视觉传递,文化折扣较少。但是古装电影在近几年陷入低谷期,创作上难有突破,比如十庆导演的《王朝的女人》,画面极尽奢华但实际空洞无物,这样的古装电影已经在电影美学上严重落后。那是否还有其他类型呢?其实完全可以跳出古装电影框架,比如去年的《智取威虎山》、《鬼吹灯之寻龙诀》,一个主旋律,一个盗墓,但都是国产高概念电影的标本。如今国产电影现在在资金和技术上已经拥有充足的资源,但是最大的掣肘依然是电影的剧作,今后的中国式大片,要是解决好讲故事的问题,必然会成为一个代表国产电影水平和文化特色的优秀名片,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故事也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