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空间极化效应分析

2016-04-25孙煜李清均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共治理

孙煜李清均

(1.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2.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空间极化效应分析

(1.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2.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引入空间经济均衡模型对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水平提升的决定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表明,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空间极化效应均衡基础是消费者均衡与生产者均衡的缘故。均衡分析表明,空间极化效应核心问题是实现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数字模拟分析表明,过度或者超前实施贸易自由化,对于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效果并非能达到人们预期效果。数字模拟发现,当空间极化效应显著时,空间集聚租金呈现的“驼峰状”与“U”曲线交互作用与影响。现实的政策意义在于,当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空间极化效应均衡时,细微的政策变化都能导致状态的改变。

关键词: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租金激励;空间极化效应

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水平决定着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走势。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聚焦的核心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租金激励方式,进一步凸显空间极化效应。它既是现实的期盼,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创新期待。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关系研究具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些学者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空间极化效应的一般模型构建与均衡分析作了大量工作。笔者基于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角度,试图运用新经济地理经济理论[5]在报酬递增与经济地理关系互动基础上,对中心——外围模型均衡分析[6-7]的研究成果作进一步拓展,试图通过考察两个空间单位(中心区为开发区、非政策区域为外围区)的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两种租金政策(国际接轨的贸易政策、国家主权的非优惠政策)的空间极化效应变化,以此揭示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水平提升的决定因素和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1模型构建

1.1基本假设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区设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新城、自由港的兴起,以及上海自贸区以国际高标准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变投资为投资监管新优惠,促成国内外高级发展资源的自由高效配置[9],开发区存在一个类似于制度创新显现发展红利的租金激励结构。1)假设开发区拥有的工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份额为θ,优先生产高端工业品和适销对路的传统优势工业品;非开发区的非政策区域,主要从事初级制造业生产,其拥有的从业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份额为1-θ。2)假定开发区从事的经济活动拥有报酬递增产生的技术外溢(或者是呈现本地化的知识溢出)。3)假定开发区的区域内贸易没有运输成本,但在开发区与一般非政策区域之间的贸易活动包括对外出口等方面的贸易都需要支付必要的运输成本事实——即存在萨缪尔森的冰山成本(Samuelson’s iceberg form),当然它也隐含着租金激励( 包括税收、自由贸易协定、投资准入、通关便利化、基础设施条件、历史人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的空间极化效应出现叠加的政策涵义。即当τA>1单位初级工业品从一般非政策区域运出时,只有1单位产品到达目的地;当τM>1单位高级工业品从开发区运出,只有1单位产品到达目的地。冰山成本的调控与否,决定着开发区对于空间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组织效率与空间极化效应溢出。

1.2模型构建

1.2.1消费行为分析模型

当每个消费者都对开发区高级工业品和非开发区的初级工业品带来相同的效用时,用柯布—道格拉斯型的效用函数表达:

(1)

式中:CM代表消费者对于开发区工业品集合体的消费量,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消费开发区工业品集合体所获取的子效用;CA代表消费者对于非开发区经济品的消费量或者消费带来的子效用;μ和1-μ分别代表效用水平对于开发区工业品集合体的消费量和非开发区经济品集合体的消费量的弹性。

在消费者收入水平的约束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必然偏好于选择开发区工业品与非开发区经济品两种消费组合,使其效用最大化。其数学优化算法的表达式确定为

(2)

式中:PM、PA分别代表两个区域的高级工业品、初级工业品价格,I代表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在总支出一定的约束下,将CM的子效用最大化记为CMmax。进一步推导出:

(3)

因为,消费者对于开发区高级工业品的总支出为μI=PMCmax,所以

(4)

其消费者的函数进一步简约为

(5)

其经济涵义包括两层:1)表达了开发区生产者必须应对市场需求约束的能力,即生产者要把消费主权体现在最终的消费者行为决策的自由选择上;2)消费者,即需求市场对于开发区任意高级工业品都具有相同的偏好,即存在着消费自由选择的无差异性。

1.2.2生产行为分析模型

假设每个区域分布(1-μ)/2单位的农民;假定工人可以在区域流动,进一步界定区域划分为A、B两部分,LA为区域A的工人所占份额;LB为区域B的工人所占份额。由此推导出:

(6)

因开发区高级工业品存在规模收益报酬递增特征的缘故,其劳动投入与产出数理关系可以抽象为DS模型分析框架的简化版[3]:

(7)

式中:L(i)代表生产中使用的劳动量,x(i)代表产品i的产出量,α代表以工人劳动量为度量的单位固定成本,β代表以工人劳动量为度量单位的边际成本。

根据企业生产利润测算原理得知,企业生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8)

进而推导出,即存在如下数学关系:

(9)

式(9)暗含两层经济学涵义:1)产量相同、劳动力使用量相同,推导出开发区企业数量与其工人数成正比例关系,即企业集聚首先是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2)边际产出高于平均产出,需求弹性小导致垄断势力增强,规模收益递增程度就越高,表明,空间集聚租金激励是地理位置工业区位独占优势的综合影响与作用。

2模型均衡分析

2.1租金激励角度

定义ZAA代表区域A的一个消费者对于区域A生产产品的支出与其区域B生产产品支出之比;ZAB代表区域B的一个消费者对于区域A的产品支出与其区域B的产品支出之比。那么,ZAA/(1+ZAA)就代表区域A的一个消费者对于区域A的工业品支出在其工业品总支出的比重,而且其他的部分则支出在区域B;同理推出ZAB/(1+ZAB),代表区域B的一个消费者对于区域A的工业品支出占其工业品总支出中所占比重。

本文得出如下数学表达:

(10)

(11)

由式(10)、(11)得知:劳动力投入与工资水平之间关系受到τ的影响,即劳动产出的边际价格等于边际工资水平,即空间极化效应核心问题是实现劳动力要素的空间集聚,而它又受到τ的综合影响,降低这个成本是提升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2.2空间极化效应稳定性分析

需要做出新的假设:即所有工业活动全部集中到区域A-开发区,区域A获得所有的工业收入;区域B界定农业地区,仅获得农业收入,其两个区域收入方程为

(12)

把经济总收入界定为1个单位,工业企业的总数为N,则区域A的每个企业可以获取的销售额为

(13)

将判断绝对区域分异稳定性——空间极化效应的标准进一步简约描述:

(14)

若v<1,经济系统必然会保持绝对区域分异极化状态,即工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将集聚在开发区,而农业经济活动集中在非政策区;若v>1,这种稳定的空间极化效应状态将被打破,租金耗散导致空间集聚消失。

3数字模拟仿真

3.1空间极化效应均衡机制作用的数字模拟仿真

存在开放自由度的突破点,即φB作为约束条件,明确μ与σ即高级工业品占有与高级工业品消费替代存在对应关系,得出空间极化效应均衡机制作用的数字模拟仿真数学模型:

(15)

(16)

(17)

式中:“±”代表了租金激励负反馈与正反馈的机制数学表达。式(16)代表开放自由度与开发区产业优化升级之间关系,反映出高级工业品弹性替代与其占有率密切相关。式(17)代表开发区消费与供给之间的均衡关系,表明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内生动力,不是政府的税收优惠激励,而是市场化的空间集聚租金的凸显。比如,大城市集聚区往往占据国家经济主导地位[10]。

为此,本文采取了文献[3]确定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即当考察负反馈机制作用时,主要参数取值为

当考察正反馈机制作用时,主要参数取值为

图1为工资水平差异化与开放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式(15)中的“+”情形)。由图1可知,随着开放自由度水平提高,其工资差异性水平下降,这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当开放自由化的扩大时,对其工资水平的差异化进一步弱化,即随着开放自由度增大,开发区空间极化效应因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状态。

图2为工资水平差异化与开放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式(15)中的“-”情形)。由图2可知,当一定贸易自由化逐渐提高的过程中,工资差异水平略有小幅提升,但会有一个数字予以锁定,表明开发区产业水平与工人生活水平出现趋同。正如有学者研究认为,在开放自由一定情形下,原有的空间极化效应结构不会改变,或者说不会出现新的中心-外围结构[11]。

图1、2的数字模拟仿真共同的结果可知:空间极化效应均衡作用机制的力量是,租金激励仍然在于开放析出的制度红利。从统筹协调发展角度看,开发区的开放自由度要适度[12]。

图1 工资水平差异化与开放自由度之间的关系 (式(15)中的“+”情形)Fig.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ge level difference and open degree of freedom (model (15)“+”)

图2 工资水平差异化与开放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式(15)中的“-”情形)Fig.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ge level difference and open degree of freedom (model (15)“-”)

图3为工资水平差异化与开放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式(15)中的“+”情形)。由图3得知,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工资水平差异与开放自由度呈现类似于反比例关系,当完全开放的情形下,当开放自由度最大化时,工资水平差异化锁定在一个较低的固定常数。

图4为工资水平差异化与开放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式(15)中的“-”情形)。由图4可知,此种情况工资水平差异化与开放自由度之间虽然呈现递增特征,但随着开放度增大,工资水平差异化也趋于一个常数,并低于图4所示的终端变化水平。租金激励的报酬递增情形下,强调开发区规模收益递增和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随着开放自由度水平的提升,在某一个临界点上可能导致空间极化效应均衡状态的改变;开发区引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的联动,促成区域内生的同质人口合理流动形成的新产业集聚区。

图3 工资水平差异化与开放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式(15)中的“+”情形)Fig.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ge level difference and open degree of freedom (model (15)“+”)

图4 工资水平差异化与开放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式(15)中的“-”情形)Fig.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ge level difference and open degree of freedom (model (15)“-”)

根据上述四组数字模拟仿真分析发现,当租金激励固定情形下,即产业升级、土地集约和环境保护产生的空间极化效应产生的集聚租金与开放自由度关系互动是有条件的,实施开放政策固然重要,但开放自由度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产业工资水平相关联,开放自由度受到国家产业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水平的限定,过度或者超前实施贸易自由化,对于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效果并非能达到人们预期效果。

3.2空间极化效应均衡的决定因素影响的数字模拟仿真

图5所示冰山成本决定的空间极化效应数字模拟仿真结果(高等水平租金激励区间)验证了前面提出的研究假设。但随着冰山成本逐渐增大时,其开发区内外的空间集聚形态比较稳定,同时在冰山成本极小的区间表明,空间极化效应稳定性将被打破,开发区内外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博弈[16]。即制度学习是打破区域发展困境的关键,将知识、工具、态度、价值观和制度等进行代际间不断地积累,及时淘汰不适宜的行为方式,最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发现和开发新事物能力[17]。

图5 冰山成本决定的空间极化效应数字模拟仿真(高等水平租金激励区间)Fig. 5 Digital simulation of space polarization effect of iceberg cost determination (high level of rent incentive range)

图6为冰山成本决定的空间极化效应数字模拟仿真结果(中等水平租金激励区间)。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冰山成本的增加,空间极化效应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无论高级工业产品替代弹性水平多高,其开发区与开发区外围区之间一种趋同。这是当前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之痛:即开发区税收优惠减少,租金激励的工具性动力与制度普惠动力转换困境。若再执行税收优惠为国家法治所不允许。但失去税收优惠,许多外资出现逃匿开发区。由图6可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土地节约集约和环境保护的公共治理的租金激励,必须立足于制度创新,形成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交互治理框架,否则科技创新因为冰山成本过高,而使知识溢出被制度化抑制。由此验证了“制度重于技术”的发展命题[18]。

图7为冰山成本决定的空间极化效应数字模拟仿真结果(低等水平租金激励区间)。图7表明:冰山成本在较大的取值区间内,即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水平较低时,高级工业品的替代弹性是至关重要的,即随着冰山成本增大,不断凸显开发区空间极化效应的出路是依靠提高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初级阶段的租金激励效果来自于,基础设施能够提高生产率,降低私人生产成本[19]。林毅夫曾提出发展中国家依靠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力量和奇迹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商业环境[20]的观点,与本文模拟仿真的结果相一致。

图6 冰山成本决定的空间极化效应数字模拟仿真(中等水平租金激励区间)Fig. 6 Digital simulation of space polarization effectof iceberg cost determination (medium level rent incentive range)

图7 冰山成本决定的空间极化效应数字模拟仿真(低等水平租金激励区间)Fig. 7 Digital simulation of space polarization effectof iceberg cost determination (low level of the level of rent incentive range)

通过数字模拟仿真发现,图5~7的曲线都共同呈现出“U”的规律性变化趋势,这种规律性变化表明:冰山成本决定空间极化效应的稳定性,是随着冰山成本增大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趋势,表明产业空间集中与交易成本之间存在一种“U”关系,中等水平的交易成本将会导致最集中的产业分布[21];显示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极化效应均衡稳定性的决定性力量,既是开放贸易与空间收敛的关系与开放贸易与空间分散关系的平衡[22-23]。

实际上,上述三组曲线呈现的“U”形状的动力是设定租金激励作用的结果,当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空间极化效应显著时,空间集聚租金呈现出“驼峰状”与“U”曲线交互作用与影响。对于现实的政策意义在于,当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空间极化效应均衡时,细微的政策变化都能导致状态的改变。

4结论

模型构建认为,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空间极化效应均衡基础是消费者均衡与生产者均衡的缘故。

1)空间极化效应均衡分析表明,劳动产出的边际价格等于边际工资水平,即空间极化效应核心问题是实现劳动力要素的空间集聚。

2)空间极化效应均衡作用机制的数字模拟仿真认为,开放自由度受到国家产业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水平的限定,过度或者超前实施贸易自由化,对于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效果并非能达到人们预期效果。

3)空间极化效应均衡稳定性的决定因素数字模拟仿真发现,当空间极化效应显著时,空间集聚租金呈现的“驼峰状”与“U”曲线交互作用与影响。

4)当开发区发展转型公共治理的空间极化效应均衡时,细微的政策变化都能导致状态的改变。

参考文献:

[1]DIXT A K, STIGLITZ J 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67(3): 297-308.

[2]藤田昌久, 保罗·克鲁格曼, 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 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 梁琦,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3-70, 85-89.

MASIHISA F, PAUL R K, ANTHONY J V.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LIANG Qi.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5: 53-70, 85-89.

[3]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原理[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49-56, 52, 56-57.

AN Husen. Principles of spatial economics[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5: 49-56, 52, 56-57.

[4]梁琦. 分工、集聚与增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297-309.

LIANG Qi. Specialization agglomeration growth[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9: 297-309.

[5]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483-499.

[6]BALDWIN R, FORSLID R, MARTIN P, et al.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300-350.

[7]OTTAVIANO G, TABUCHI T, THISSE J. Agg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2, 43(2): 409-435.

[8]陆军. 税收竞争与区域城镇化——以京津冀为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107.

[9]袁志刚.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战略研究[M]. 上海: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23.

[10]FUJITA M, MORI T. The role of ports in the making of major cities: self-agglomeration and hub-effect[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49(1): 93-120.

[11]CROZET M. Do migrants follow market potentials? An estimation of a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4(4): 439-458.

[12]安虎森. 产业转移、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 69-88.

[13]库姆斯, 迈耶, 蒂斯. 经济地理学—区域和国家一体化[M]. 安虎森,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110.

COMBES P P, MAYER T, THISSE J F. Economic geography-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s and nations[M]. AN husen.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1: 110.

[14]朱希伟. 理性的空间: 集聚、分割与协调[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92-99.

ZHU Xiwei. Rational economic landscapes: agglomeration, segmetation and coordination[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92-99.

[15]赵伟, 藤田昌久, 郑小平, 等. 空间经济学: 理论与实证新进展[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13-17.

ZHAO Wei, MASAHISA F, ZHENG Xiaoping, et al. Spatial economics: recent progress in theoretiaol and empirical works[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13-17.

[16]谭成文. 经济增长与集聚—新经济增长和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探索[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182-183.

[17]HAYEK F A.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9: 30-35.

[18]吴敬琏. 制度重于技术——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1-10.

[19]HENCKEL T, MCKIBBIN W. The economics of infrastructure in a globalized world: issues, less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M]. Brookings: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0: 1-10.

[20]林毅夫. 繁荣的求索: 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99.

LIN Yifu. The quest for prosperity: how developing economies can take off[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199.

[21]梁琦. 空间经济: 集聚、贸易与产业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116.

[22]KRUGMAN P, ELIZONDO R L. Trade policy and the third world metropoli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49(1): 137-150.

[23]PALUZIE E. Trade policy and regional inequalitie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1, 80(1): 65-85.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polarization effect of development transforming to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zones

SUN Yuze1,,LI Qingjun3

(1. School of Management Depart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6, China; 2.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4. Research Laborator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spatial economic equilibrium model is introduced for analyzing the determinants and mechanisms that enhanc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transforming to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zo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sumer and producer equilibria lead to an equilibrium of spatial polarization effects of development transforming to public governance in a development zone. Equilibriu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re problem with the spatial polarization effect is that it inhibits the realization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cessive or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will not achieve development transforming to public governance in a development zone with the expected effec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as long as the spatial polarizat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rents will present a "hump shape" interacting with a "U" curve. The actual policy significance is that when the spatial polarization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transforming to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reaches equilibrium, even the subtle policy shifts can lead to changes in state.

Keywords:China development zone;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public governance; rent incentives; spatial polariz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043(2016)03-468-06

doi:10.11990/jheu.201509074

作者简介:孙煜泽(1975-), 男, 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孙煜泽, E-mail: 13946177775@139.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2AGL010);黑龙江省政府重大攻关课题资助项目(GC12D107).

收稿日期:2015-09-10.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3.1390.U.20160308.1304.012.html

网络出版日期:2016-03-08.

西宝(1970-2016),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公共治理
“互联网+”推动政府公共治理升级
治理理论视角下公民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视角下农户土地产权认知的形成
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视角下农户土地产权认知的形成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微博问政探析
试论现代公共治理中的领导力
公共治理背景下社会问责完善与创新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