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2016-04-25陶良虎

学习月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理念绿色生态

◆陶良虎

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的主线,这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的新升华。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把绿色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开启了“美丽湖北”建设新时代。我们必须秉承“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湖北特色绿色发展之路。

一、以发展理念绿色化为先导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源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了一个绿色发展的新时代。绿色化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坚持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坚持空间均衡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的创新理念,明确了新形势下完成第一要务的重点领域和有力抓手,为我们党切实担当起新时期执政兴国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率先在落实绿色理念上下功夫,把绿色发展作为工作出发点,把绿色政绩作为根本追求。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空间结构上,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时间跨度上,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参与主体上,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大格局;在环节监管上,加强生产和再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治理。

要构建绿色化的模式,实现绿色发展“五个转向”,即实现由总量控制转向质量与总量双控;由生产环节为主转向覆盖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末端治理相结合,标本兼治;由大气、水污染治理为主转向统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环境的综合治理;由整治重点行业与企业为主转向点面结合,抓大不放小。

二、以产业发展绿色化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坚持产业绿色化发展,实质就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按照国家和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推进湖北产业绿色化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有效控制碳排放。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务、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切实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全面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推行绿色施工,促进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同时,在湖北碳市场目前已经初具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定价中心和全国碳金融中心雏形的基础上,紧紧抓住2017年建成全国统一的碳市场这个重大改革事项,强力推进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通过碳市场发挥功能性调节作用,推动湖北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湖北的建设。

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认真执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综合高效开发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开发和推广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节水技术和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引领计划,大力实施“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开展产业、园区、企业循环化改造,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重点抓好19家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积极推进种养业废弃物、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回收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加快构建绿色消费体系。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强环境资源国情省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大力倡导合理消费,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全面落实节约要求,构建生活方式绿色化全民行动体系,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通过高水平办好全省园林博览会,营造引领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的氛围。

三、以城乡空间绿色化为载体

绿色发展只能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城乡绿色化,通过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

推进“多规合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突出抓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等生态功能区保护,促进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加强全省103个重要湿地保护。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支持一批县(市)集中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率先建成绿色发展示范区;支持神农架林区深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调整优化国土空间结构,严守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科学构建全省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

强化城镇空间管控。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行绿色规划、设计和建设,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和人文底蕴,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强化农产品主产区空间管控,科学布局农业发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立足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管控,发布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强产业发展引导,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着力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构建绿色宜居的城乡生态环境,构建优美整洁的农村生态环境,构建防控结合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在加强水生态保护方面,今年的洪涝灾害给我省造成了巨大损失,针对洪涝灾害暴露出来的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必须着眼大江、大河、大湖、大库保护与治理为重点,恢复江湖自然连通,加强湖泊水系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治污水、净湖水、保江水、促节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大力推进水质达标建设,确保饮用水源区、珍稀水生物保护区等重要水域水质安全。实施污染严重水体清单管理,基本消除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水体黑臭现象。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治理,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

综合推进空气和土壤整治。在促进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方面,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快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和改造升级。全面提升油品质量,深入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切实加强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管控。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严禁露天焚烧。继续开展烟花爆竹禁放限放。切实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空气污染应急管理,促进全省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在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湿,积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深入实施“绿满荆楚”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等重要生态区域保护和建设,开展国土生态整治、矿山复绿和绿色矿业示范区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

四、以制度体系绿色化为保障

近年来,我省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章,有黑色的“立法立规”:湖北最严的湖泊、水和土壤“三法”。红色的“生态保护红线”:我省被环保部列为全国首批生态红线划定四个试点省份之一。2014年起,我省全面改革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增加绿色发展指标,明确了绿色“指挥棒”;同年10月,《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明确了八种生态红线区域类型;2015年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明确环保不达标将“一票否决”;2016年2月,全国首个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诞生。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密集出台,充分体现了湖北在绿色发展上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未来一个时期,必须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环境与发展相融合的综合决策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与资源监管体制。

健全生态环境与资源监管体制。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成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建立全省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大数据整合共享,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政策。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进一步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积极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探索林权、水权、节能量交易试点,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发展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落实《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要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研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试点。

积极探索区域、流域绿色发展合作机制。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积极探索与相关省份的绿色发展省际合作机制。围绕“两圈两带一群”的战略布局,探索建立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色发展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责任体系及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加快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试点,2016年,省审计厅将在神农架、竹溪县、荆门市漳河新区、鄂州市梁子湖区、龙感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展审计试点。在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底数的基础上,尽快推进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以霹雳手段严格追责问责,确保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上取得更大实效。

猜你喜欢

理念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生态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