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连续SiC纤维产业引路“中国制造2025”
2016-04-25马小民田秀梅
□马小民 田秀梅
国产化连续SiC纤维产业引路“中国制造2025”
□马小民田秀梅
“中国制造2025”是引响、启动和推进我国科技、工业、信息向颠覆性、革命性转变的拐点,为我国各个行业的开篇及发展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SiC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作为继碳纤维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种国际新型军民两用产品,比碳纤维具有更加优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是当今轻量化、长寿命、高超声速、往复式、一体化装备的最佳选择。
技术自主 装备智造
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SiC纤维长期受国外垄断,国内该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一直处于“无米之炊”的局面。
2005年,苏州赛菲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国家SiC纤维产业化任务,但几年下来,产业化进展还看不到尽头,最后公司集中有限资金,整合国内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等对口资源,仅用前期投入十分之一的资金就创新性地突破了历史遗留性技术顽症,5个月下来竟奇迹般的全线贯通,产品指标不断刷新记录,最终彻底打破国际封锁。之所以取得如此快速突破,主要源自于找到了对口专业,因此,今后创新思路可以增加一条途径:让老专业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专业融合、产业嫁接来实现跨界吸收,那么,中国制造关键技术突破指日可待。
为了稳定并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性能,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固化,诸多不确定因素是制约产品质量性能的首要关卡。因为SiC纤维国外技术封锁、产品禁运,很多关键装备无处购买,即使买到也不一定适用。鉴于前期专业嫁接尝试的成功经验,赛菲又大胆跨越,从“做产品”延伸到“造装备”,将产品研发工程师、产线工程师、程序员、工控师等数十个专业的技术骨干集中起来,进行流程再造,将影响产品的关键工序以及可固化因素进行智能化、自动化、集约化控制改造,达到去人为、除干扰,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化、可视化、可溯化以及在线、再现等控制。最终先后改造、整合孤立装备及控制点570余处,开发可集成化、模块化重大装备7台套,同时,单线增加工艺控制点400余处,优等品率同比提高25%以上,减少岗位人员2/3,成本降低22%。
这不仅实现了我国连续碳化硅纤维的产业化,使赛菲成为国内唯一、世界第4家产业化的企业(其中日本2家、美国1家),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3个公开报道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中国制造,不仅需要网络化、智能化,更需要跨专业、借智慧,来全面推进“中国智造”。
原料自给 产品致造
SiC纤维产品从无到有是质的变化,但产品从普通到优秀、从卓越到极致又何尝不是质变。随着SiC纤维产品制备技术的逐步成熟、性能的不断提高、种类的不断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关键原料绕道外购的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产品原料关系着企业命运,“造得了航母却造不了航母螺丝的材料”的瓶颈必须得到突破。赛菲借鉴先前积累的经验,仅用3个月就顺利实现原料全部自给,同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了材料性能的大幅提升。
但尽管SiC纤维实现了产业化,下游产品的应用却出现了瓶颈,应用技术相互封锁、工艺五花八门、性能千差万别、制品样式枯燥单调。赛菲决定再去啃啃市场应用这块“硬骨 头”。
最终赛菲开发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精密构件,产品采用等材制造工艺,从原料到零件,几乎不浪费原材料,同时采用模坯成型技术,精密复杂构件避开了80%以上的高精设备投入和90%以上的人工成本,产品合格率由先前纯机械加工的53%提高至目前的95%以上,且制备的精密构件兼有陶瓷的强度和硬度,又具有金属塑性和抗冲击性能,实现了产品既提高性能又降低成本,鱼和熊掌兼收的效果。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追捧。此后,赛菲又相继开发再生式颗粒过滤器(PDF),解决了柴油车辆PM2.5排放问题,以及安全消防、防辐射等系列材料,受到钢厂、森林消防、核电防护等领域的极大关注。
中国制造,就要极致制造,从出现到出众,再从出众到出彩。
标准质造 品牌值造
产品的优异品质不是靠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但需要企业注意的是,产品生产单位并不是最终用户,制定指标、制定标准不是企业“一厢情愿”的事。赛菲尤其注重把用户的“需求指标”翻译成企业产品的“技术指标”,再根据产品技术要求等算成产线的“工艺参数”和原料的“供应参数”,极致化的品质追求和智能化的装备条件有力保障了企业产品的高品质、高稳定性和高性价比。一些用户开玩笑说:“你们产品在倒逼其他系统不得不升级”。
服务≠维修,产品售后服务就是考量产品“技术指标”和最终用户“需求指标”的符合性,服务要进一步满足、提高符合性,并反馈制造系统进行价值再造,催创出新一代高值产品,这也是企业制造产品、创造价值的初衷:让用户少花钱,用到好产品,用到用户离不开你。品牌其实就是信任,就是让用户觉得产品帮他解决了问题,他的付出超过了预期。
一个产品做得好,就像森林里一棵树长得好,但提升中国工业水平要让整片森林长得好。赛菲的企业文化认为,我们管理不了一个国家,也管理不了一个省市,但我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产品,可以感染我们产品周边的朋友们,也种好各自的树,让“中国制造”这整片森林茁壮成长!
发展治造 愿景志造
做产品不可能“一夜成名”,需要持之以恒,点滴积累,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一个适宜的模式为整个架构的良性运转保驾护航。如同生物遗传基因的作用一样,企业要保障产品持续优秀、卓越和健康也需要“发展密码”。
SiC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耐高温、抗氧化、吸波隐身等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等尖端领域是当今国际最热门的新兴产业之一。比起钢铁、碳纤维、单晶硅等行业的疯狂发展来说,SiC纤维产业的发展经受住了考验。赛菲并不盲目扩张,而是认真摸排市场,目前企业大规模在制产品9个,小规模在制品种4个,工艺技术均成熟的储存产品5个,在研产品十余个,开发应用类的产品三十余个。企业的研发经费不仅来源于利润,还有科研项目、孵化项目、联合项目、发展基金、创业基金以及投融资平台等。在发展方面,赛菲清醒理智,制定企业、产业发展“五十年滚动目标,一百年长期规划”,从开发到应用,从机制到体制,以及从培育到推广再到退出等都进行了梳理和规划,企业相信,只有企业进行了充裕的技术储备、市场储备、人才规划、机制规划以及创能迭代等规划,才能实现储血和造血机能,才能摆脱当下依靠“土地扩张”来储备企业未来繁荣的现象。因此,“发展治造”才是摆脱产业“任性”发展的密码,才能保障企业、行业的今天与未来。“中国制造2025”就是中国“治造”的编码器,就是规范中国“治造”的宪法律典,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国制造”长胜、长强。
企业不仅要制造产品,获得效益,取得发展,造福社会,报效国家,但更要播撒企业文化,弘扬民族精神。SiC纤维的发展,基本由赛菲自筹基金完成,企业发展期间放弃了房地产,也放弃了股市机会,甚至还卖了酒店、球场,最终一举打破国外长期以来的“消息封锁、技术保密和产品禁运”,提升了国家核心装备的性能,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在公司董事长和老专家的带领下,公司上下一条心、一股劲、一个声音、一个目标。制造,就是历练人品、创造精神。中国制造既要补基础,又要强追求,更要强精神。
中国制造是个系统工程,更是个长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使命感,更要有责任感。中国制造就是“中国志造”。(作者单位为苏州赛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