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之处突显人性光辉
2016-04-25梁晓慧
梁晓慧
苏教版第六册《热爱生命》一文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典型代表小说。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充分展露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主人公在友情、金钱、生命的几处矛盾心理中,探求人性的复杂。
首先,他对待朋友比尔的矛盾心理——被抛弃却时时想着比尔在前方等他。“他们本是两个人,但就在他的脚腕子扭伤后,他的同伴比尔抛下他,头也不回地一个人先走了。”眼前的一切那么残酷,“这真是一片叫人看了发愁的景象。到处都是模糊的天际线。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露出了恐惧的神色。”他在忍着伤痛一瘸一拐挣扎前行时,却“尽力想着比尔没有抛弃他,想着比尔一定会在藏东西的地方等他”。孤独与恐惧包围着他,事实是如此不堪,但他想的尽是美好的事物,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充满了活力,用希望战胜了孤独与恐惧,永葆活下去的欲望。
对待朋友的矛盾心理之二——饥肠辘辘而不愿吮吸朋友的骨头。后文写道“他发现了一个跟他自己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厚实的鹿皮口袋,但已经给尖利的牙齿咬破了。比尔至死都带着它”。由此断定,“几根才啃光的骨头”就是比尔,比尔不是在藏东西的地方等他,比尔在他受伤后就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他,带着金沙独自前行,结果先被狼啃了,而他这个伤者还活着,此时他内心交织着对朋友比尔的同情和对比尔背弃他却遭厄运的幸灾乐祸,也许更多的是后者。同时他的身体早已饥饿万分,之前看见残余的驯鹿骨头也要啃,但是面对比尔的骨头,在又饿又恨的情况下,他却不愿意吮吸,他坚守着做人的道德良知,坚守着对朋友身体最后的尊重。
其次,对待金沙的矛盾心态。他是淘金者,这袋金沙是他一年来没日没夜劳动的唯一收获,为此他付出了时间、金钱,甚至险些付出生命。在对待金沙的态度上,他踌躇不决,既万分不舍,又因伤痛不得不舍弃。在是否要继续带上它的问题上,他犹豫了很久。最后,当他站起来,要摇摇晃晃地开始这一天的路程的时候,这个口袋仍然包在他背后的包袱里。“又过了一夜。早晨,他解开系着那厚实的鹿皮口袋的皮绳,倒出一半黄澄澄的金沙,把它们包在一块毯子里,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下藏好。”“中午的时候,累赘的包袱压得他受不了。于是,他又从口袋中倒出一半的金沙,不过这次是倒在地上。” “到了下午,他把剩下来的那一点也扔掉了。”这一次显得是那样的坚决,义无反顾。在那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辛辛苦苦淘来的金沙就是他的全部,是他的一切,然而生活给他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金沙”与“生命”之间,必然是毫无悬念地选择生命,只要生命存在,其他的还可以重新获取,如果丢掉生命,那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最后,是对生命的矛盾态度——坚强中也有灰心。他没有食物继续走,没有同伴还在往前,没有健康仍顽强前行,没有金沙还是走……无论陷入怎样的绝境,他都奋力前行,仿佛一切都无法阻挡他的脚步。这时,他看到了一头小驯鹿的骨头,想象它曾经生命力那么强,“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前还是一头小驯鹿,一面尖叫,一面飞奔,非常活跃”。而现在,一个钟头后,只剩下些微微泛红的残骨,“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由驯鹿联想到自己的生命是如此脆弱,不由得对前途灰心丧气,“只有活着才感到痛苦。死并没有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这一刻,他了无求生欲望,不想那么累地活下去,他松懈了,他放弃了,也许死对他而言,是一种更轻松的选择。当然,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他又“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对生命的热爱,让他不由自主地从软弱退缩走向坚持顽强。
他的纠结,他的矛盾,真实再现了人物真实而挣扎的内心,让我想起了一道曾经很流行的测试题:写出你认为对你最重要的三项内容。他根据实际情况也许会写下“友情”“金钱”“生命”,若不得已,你必须去掉一个,他在友情上动摇了,因为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拜金主义横行,当黄金到手后,其他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两人一起冒险同甘共苦的伙伴情谊已变得一文不值,况且像比尔这样自私无情的朋友舍弃也不可惜,他剩下的是“金钱”“生命”。实在没办法,还需去掉一项,他犹豫再三,逐渐舍弃了曾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金钱”,生的本能是多么强悍啊!
也许,这篇小说正是想通过主人公的矛盾取舍告诉我们,除了生死,人生便无大事,生命最可贵,好好活着,热爱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