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径通幽,巧治便秘

2016-04-23达美君

家庭用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紫菀皂荚牵牛

达美君

史载之治蔡元长苦大便秘,国医用药俱不能通利,盖元长不肯服大黄故也。时史未知名,往竭之,阍者(看门人)龃龉久之,乃得见。既而诊脉,史欲出奇,曰:请求二十文钱。元长问何为?曰:欲市紫菀耳。史遂以紫菀末之而进。须臾大便遂通。元长惊异问故?曰:大肠,肺之传送。今之秘结无他,以肺气浊耳。紫菀能清肺气,是以通也。自是医名大著。

(明·江《名医类案·秘结》史案)

史堪,字载之,宋代医学家,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史氏精医,审证精确,不违古训。此案仅以一味紫菀,治愈蔡京的顽固性便秘,以致医名大扬。

便秘分型

便秘,是常见病证之一,有风秘、痰秘、热秘、冷秘之分,而不外乎虚、实二途。实者,或热结阳明,或痰结气滞,或蓄血内阻;虚者,或津亏舟停,或精血枯燥,或气虚乏力,皆致腑气不通,大便不下,临床习用寒下、温下、润下诸法。

便秘,《黄帝内经》称“后不利”“大便难”。汉朝张仲景称之为“脾约”“闭”“阴结”“阳结”,与寒、热、气滞有关。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渴利之家,大便亦难”“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燥竭,故令糟粕否结,壅塞不通也”。清朝陈士铎《石室秘录·大便闭结》认为秘结“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清朝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强调:“大便秘结,肾病也”“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便秘需从肾治”。由此可知,便秘之因多途,治之不可疏忽。

便秘,治必通之,但不可妄改,必据因而治。元朝朱丹溪《丹溪心法·燥结》即认为,便秘由“燥结血少不能润泽”“肠胃受风,涸燥秘涩”,不可妄用攻下,“如妄以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明朝李中梓《医宗必读·大便不通》更指出了妄攻之害:“每见江湖方士,轻用硝黄,十伤四五;轻用巴豆者,十伤七八,不可不谨也”。

清肺通便,独辟蹊径

蔡京之秘,诸国医治之无效,皆认为患者不愿服大黄泻下之故。史氏认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又肺金能生肾水,金清则能通调水道,布敷津液而生水;金浊则失宣通布散之权,肺气上逆则大肠秘而不通。史氏诊脉辨证,断患者之便秘,确因肺气浊,不能宣肃疏布,大肠秘而不通,故治从“清肺气”着手,可谓独辟蹊径。

紫菀,味苦性温,归入肺经。功能温肺下气,消痰止嗽,主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本草正义》认为,紫菀“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可“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紫菀虽无直接通便之功,但善于清疏肺气,浊气得散,肺气清肃,水津得布,大肠自润,腑气得疏,而收通便之效。

金壅水滞,古有“开肺气,利小便”一法,即所谓“提壶揭盖”,已为世传。而清宣肺气之浊,以通利大便则鲜为人知。史氏以紫菀清肺通大便,与宣肺利小便,有异曲同工之妙。

牵牛、皂荚,曲径通幽

联想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一案:“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生小孩)。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观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时珍“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

牵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入肺、肾、大小肠经,功效泻水、下气、杀虫,主治水肿、喘、满、痰饮、脚气、虫积食滞、大肠秘结。《本草衍义》即有“以牵牛子(炒捣取粉)一两、桃仁末半两,熟蜜为丸”“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之便秘。《本草正义》即谓“牵牛,善泄湿热、通利水道,亦走大便”“通泄是其专长”。牵牛,“治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本草纲目》)。

皂荚,味辛,性温,微毒,功效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

本案系多食膏粱厚味,性忧多郁,内热蕴结,炼液成痰,痰滞气阻,有升无降,遂成肠结,故润剂、硝黄无效,施以牵牛、皂荚,始能疾遂气顺、上下通利。

本案之秘,为气滞痰阻,而非血燥,“三焦气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李氏选牵牛“走气分,通三焦”,更配善祛风痰之皂荚,如虎添翼,降逆通下之效更著,可收超出常理之效。由此可窥李氏功力之一斑。

以上两案并列析之,便秘之因不一,治疗多途,给后人很多启迪,临床值得应用。

史堪,字载之,宋代医学家,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史氏精医,审证精确,不违古训。此案仅以一味紫菀,治愈蔡京的顽固性便秘,以致医名大扬。

便秘分型

便秘,是常见病证之一,有风秘、痰秘、热秘、冷秘之分,而不外乎虚、实二途。实者,或热结阳明,或痰结气滞,或蓄血内阻;虚者,或津亏舟停,或精血枯燥,或气虚乏力,皆致腑气不通,大便不下,临床习用寒下、温下、润下诸法。

便秘,《黄帝内经》称“后不利”“大便难”。汉朝张仲景称之为“脾约”“闭”“阴结”“阳结”,与寒、热、气滞有关。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渴利之家,大便亦难”“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燥竭,故令糟粕否结,壅塞不通也”。清朝陈士铎《石室秘录·大便闭结》认为秘结“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清朝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强调:“大便秘结,肾病也”“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便秘需从肾治”。由此可知,便秘之因多途,治之不可疏忽。

便秘,治必通之,但不可妄改,必据因而治。元朝朱丹溪《丹溪心法·燥结》即认为,便秘由“燥结血少不能润泽”“肠胃受风,涸燥秘涩”,不可妄用攻下,“如妄以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明朝李中梓《医宗必读·大便不通》更指出了妄攻之害:“每见江湖方士,轻用硝黄,十伤四五;轻用巴豆者,十伤七八,不可不谨也”。

清肺通便,独辟蹊径

蔡京之秘,诸国医治之无效,皆认为患者不愿服大黄泻下之故。史氏认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又肺金能生肾水,金清则能通调水道,布敷津液而生水;金浊则失宣通布散之权,肺气上逆则大肠秘而不通。史氏诊脉辨证,断患者之便秘,确因肺气浊,不能宣肃疏布,大肠秘而不通,故治从“清肺气”着手,可谓独辟蹊径。

紫菀,味苦性温,归入肺经。功能温肺下气,消痰止嗽,主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本草正义》认为,紫菀“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可“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紫菀虽无直接通便之功,但善于清疏肺气,浊气得散,肺气清肃,水津得布,大肠自润,腑气得疏,而收通便之效。

金壅水滞,古有“开肺气,利小便”一法,即所谓“提壶揭盖”,已为世传。而清宣肺气之浊,以通利大便则鲜为人知。史氏以紫菀清肺通大便,与宣肺利小便,有异曲同工之妙。

牵牛、皂荚,曲径通幽

联想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一案:“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生小孩)。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观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时珍“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

牵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入肺、肾、大小肠经,功效泻水、下气、杀虫,主治水肿、喘、满、痰饮、脚气、虫积食滞、大肠秘结。《本草衍义》即有“以牵牛子(炒捣取粉)一两、桃仁末半两,熟蜜为丸”“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之便秘。《本草正义》即谓“牵牛,善泄湿热、通利水道,亦走大便”“通泄是其专长”。牵牛,“治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本草纲目》)。

皂荚,味辛,性温,微毒,功效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

本案系多食膏粱厚味,性忧多郁,内热蕴结,炼液成痰,痰滞气阻,有升无降,遂成肠结,故润剂、硝黄无效,施以牵牛、皂荚,始能疾遂气顺、上下通利。

本案之秘,为气滞痰阻,而非血燥,“三焦气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李氏选牵牛“走气分,通三焦”,更配善祛风痰之皂荚,如虎添翼,降逆通下之效更著,可收超出常理之效。由此可窥李氏功力之一斑。

以上两案并列析之,便秘之因不一,治疗多途,给后人很多启迪,临床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紫菀皂荚牵牛
那些花儿
止咳通便话紫菀
天下药仓
难忘皂荚
往事
紫菀亦是通便良药
润肺通便话紫菀
夏天的花园
“牵”字等
皂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