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意控制理论:焦虑与认知加工的新观点

2016-04-23贾江晓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年4期
关键词:焦虑

贾江晓

摘要加工效能理论认为,焦虑对加工效能的影响要大于对操作成绩的影响,并且焦虑也会损害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注意控制理论拓展了加工效能理论,提出焦虑会损害目标驱动注意系统,占用认知资源,干扰中央执行系统的转移和抑制功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提高研究范式的有效性,重视状态焦虑的作用,并且要关注动机、认知负荷和工作记忆容量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正性刺激是如何影响焦虑者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注意控制;中央执行系统;加工效能;焦虑

分类号B8421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4.006

1前言

焦虑是对即将到来的威胁和不幸的忧虑预期, 并伴随着紧张、烦躁不安、担忧、烦恼或一定的身体症状(Lang, Davis, & hman, 2000)。它有三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是以担心为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的意识体验;生理成分,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关的特定情绪反应;行为成分,通过防御或逃避而表现出来的行为。焦虑可以分为两类: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Johnson和Spielberger(1968)认为,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以及不良的想法,而特质焦虑是指具有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焦虑自身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当的焦虑可以使大脑和机体处于最佳的觉醒水平和兴奋状态,保证个体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对周围环境。但长期处于高水平的焦虑状态,就会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焦虑会对个体的认知加工产生损害。焦虑个体会产生对威胁性刺激的负性注意偏向、负性记忆偏向以及负性解释偏向等。

已有众多理论探讨了焦虑情绪的作用,有必要依据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来深入研究焦虑对个体的作用。弄清焦虑如何影响认知过程这一问题尤其重要。前期的认知干扰理论(Sarason,1988)和加工效能理论(Eysenck & Calvo,1992)阐释了焦虑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但这些理论都有自身的缺陷,不能很好地解释焦虑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因此,Eysenck,Derakshan,Santos和Calvo(2007)在加工效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注意控制理论。

注意控制理论结合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来阐释认知加工过程中焦虑的作用,下面将具体阐述该理论。首先探讨在认知干扰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加工效能理论,它是注意控制理论发展的基础。然后会详细介绍注意控制理论。最后将阐述该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2加工效能理论

在阐述加工效能理论之前,先介绍由Sarason(1988)提出的认知干扰理论,它为加工效能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认知干扰理论认为,与任务无关的想法(自我关注;担忧)会减少加工任务的注意资源,从而使焦虑者的操作成绩要差于非焦虑者。正如Sarason认为,自我聚焦倾向和过度担忧被评价是测试焦虑的主要组成部分。

众多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设。有研究表明,测试焦虑包括担忧和情绪状态,而担忧成分则是焦虑损害操作表现的主要因素(Morris,Davis, & Hutchings,1981)。但认知干扰理论在解释焦虑对操作表现的负面影响方面有两大局限。首先,该理论的主要假设为,与任务无关的加工过程(担忧)导致焦虑个体的操作成绩比那些较少任务无关想法的非焦虑个体差。但研究结果发现,低焦虑组与高焦虑组担忧水平的差异不会影响操作成绩。例如,Blankstein,Toner和Flett(1989)采用组词(anagram task)任务进行研究,发现高低测试焦虑组有相似的操作成绩,但高焦虑组报告了更多的负面想法。而Blankstein,Flett,Boase以及Toner(1990)采用同样任务,得出的结果同样如此。由此可知,“焦虑对操作成绩的不利影响是由于任务无关的想法造成的”这一假设过于模糊。此外,认知干扰理论没有详细解释与任务无关的加工过程和认知系统的功能是如何联系的。更具体地说,焦虑(担忧)会影响认知系统哪些成分。

由于认知干扰理论的局限,Eysenck和Calvo(1992)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工效能理论。该理论对操作成绩(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和加工效能(processing efficiency)进行了区分,认为焦虑对加工效能的影响要大于对操作成绩的影响,这是因为个体会通过增加努力来补偿减少的注意资源(Calvo,1985)。操作成绩指的是任务完成的质量(比如任务完成的准确性),通过准确率来测量。加工效能指操作成绩与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反应时作为测量指标。

加工效能理论有两大假设,首先,该理论认为焦虑会影响操作成绩和加工效能。焦虑(担忧、自我关注)以个体过度担心评价与失败以及对糟糕结果的预期为特点(Borkovec,1994)。担忧会在压力情景(尤其在测试、评价或竞争性条件)下产生,并且更可能出现在高特质焦虑个体中。加工效能理论还认为焦虑有两种影响。第一,通过占用工作记忆的资源而形成认知干扰。担忧的想法会消耗工作记忆有限的注意资源,使得用于加工当前任务的资源减少。这和认知干扰理论的假设是一致的。第二,任务无关的想法不会对操作成绩产生不利的影响,原因是担忧的想法会提高焦虑者的动机,促使投入更多的加工资源来提高操作成绩,从而降低了焦虑的不利影响。如此,操作成绩未必会受到影响,但焦虑会使加工效能降低。这样看来,焦虑的动机作用是加工效能理论对认知干扰理论的一大发展。

其次,加工效能理论认为,焦虑会影响工作记忆,这是对认知干扰理论的又一发展(Eysenck et al., 2007)。该理论把焦虑与Baddeley(1986)的工作记忆系统相联系来解决认知干扰理论的第二个局限。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是一种个体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对有限信息进行暂时储存与加工的系统,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学习、推理、以及智力活动等的重要成分。工作记忆系统有三种成分,即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和视空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后来又增加了第四个成分(Baddeley,2001),即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工作记忆的核心是中央执行系统,是一个容量有限的注意控制系统,负责各子系统功能的管理、策略的选择与计划以及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视空模板负责视觉材料的暂时存贮和操作。语音环路负责以语音为基础的材料暂时存贮和控制。情景缓冲器是一个暂时存储系统,容纳来自工作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的多重编码信息。任务无关的过程会影响工作记忆系统的功能,干扰其存储和加工,给抑制无关想法的自我调控机制带来额外负担。具体来说,它主要影响中央执行系统,但对语音环路也有较小的影响(Rapee,1993)。因此,在对中央执行系统要求较高的双任务中,焦虑对操作表现出更大的损害。

已有实证研究支持焦虑损害中央执行系统这一假设(Derakshan & Eysenck,2009)。Eysenck,Payne和Derakshan(2005)让高、低特质焦虑者完成Corsi组块测试以及含有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路或视觉空模板的二次任务。当二次任务涉及中央执行系统,但不涉及语音环路或视空模板时,高特质焦虑就会损害Corsi组块测试的成绩。这说明,高焦虑仅仅损害中央执行系统的功能。而Christopher和MacDonald(2005)用不同的方法对抑郁者和焦虑者进行了研究。参与者需要完成一系列记忆任务,以此来评价工作记忆系统不同的成分。结果同样表明,高特质焦虑仅仅会损害含有中央执行系统任务的成绩。但Walkenhorst和Crowe(2009)的研究却有不同的发现,特质焦虑对包含语音环或视空模板的任务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且对中央执行系统也没有显著的影响。可以看出,焦虑对中央执行系统的影响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作进一步验证和解释。

加工效能理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检验,但焦虑损害中央执行系统的观点还不够准确,它没有明确指出焦虑会影响中央执行系统的哪些功能,而中央执行系统被认为有五个功能:任务管理、注意与抑制、监控、计划和编码(Smith & Jonides, 1999)。再者,加工效能理论仅仅关注的是中性或非情绪性刺激的认知任务,而一般焦虑个体比非焦虑个体更可能受威胁性刺激影响。

3注意控制理论

注意控制理论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解释焦虑对认知的影响,继承了加工效能理论对操作成绩和加工效能的区分。该理论认为,焦虑会增加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减少对当前任务的注意资源分配,进而损害中央执行系统的注意控制功能。该理论还认为,即使非威胁性或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呈现时,焦虑也会损害注意控制。

焦虑损害注意控制的观点可能依据两大注意系统。注意控制指的是自由控制注意的能力,是执行过程中最主要的功能。Corbetta和Shulman(2002)认为有两种注意系统:一种是受个体当前目标、期望以及知识等影响的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系统;另一种是受当前环境中突出刺激影响的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系统。这两种加工方式是相互作用的。值得强调的是,Miller和Cohen(2001)发现,抑制和转移功能的脑区同目标导向的注意系统的脑区是相似的。注意控制理论认为,焦虑会扰乱两种注意系统的平衡,损害目标导向系统,增强刺激驱动系统,从而影响个体的注意控制(Eysenck et al., 2007)。当焦虑水平很高,尤其在压力情景中时,焦虑的这种影响更加突出。

另外,注意控制理论在加工效能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焦虑是如何影响工作记忆的(Derakshan & Eysenck,2009;Eysenck et al.,2007),从而拓展了加工效能理论中焦虑会损害中央执行系统这一模糊的假设。

Miyake,Friedman,Emerson, Witzki,Howerber和Wager(2000)以及Friedman和Miyake(2004)使用一系列中央执行系统任务测验,通过潜变量分析,分离出三种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抑制(inhibition),指通过注意控制来抑制任务无关刺激或反应的干扰,并且进一步将抑制功能分为对任务无关信息激活与通达的压抑, 以及对不适宜优势反应的抑制, 认为对优势反应的抑制不仅是抑制功能的基础, 也是执行控制的重要成分。第二个功能是转移(shifting),指通过注意控制来转移注意,使注意能够集中于当前与任务相关的刺激。第三种功能是更新(updating),指工作记忆信息的更新和调控。这项功能主要是关于信息的瞬间保存,涉及到短时记忆而不是注意控制本身。注意控制理论是基于Miyake等(2000)的分类提出的,因此它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焦虑会损害抑制和转移两大功能。

31注意控制理论的假设

Eysenck等(2007)详细阐释了焦虑影响认知的过程,形成了注意控制理论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大假设,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理论。第一,在涉及到中央执行系统任务时,焦虑对加工效能的影响大于对操作成绩的影响。第二,在对中央执行系统要求高的任务中,焦虑对操作成绩的不利影响便会显现出来。第三,刺激驱动的注意系统影响增加时,焦虑会损害注意控制。第四,在涉及到抑制功能的任务中,焦虑会损害其加工效能(也常常影响操作成绩),尤其是威胁性分心刺激存在时。第五,在涉及转移功能的任务中,焦虑会损害其加工效能(也常常影响操作成绩),尤其是威胁性分心刺激存在时。第六,仅仅在压力环境下,焦虑会损害刷新功能(也常常会影响操作成绩)。

32注意控制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

注意控制理论提出后,众多研究对其假设进行检验,并得到了实证支持(Berggren & Derakshan,2013)。由于在加工效能理论中已经探讨了焦虑影响工作记忆中的中央执行系统,下面将重点探讨注意控制理论的其他假设。

321焦虑增加刺激驱动的注意系统,减少目标驱动的注意系统,进而影响注意控制

注意控制理论认为,焦虑会干扰两种注意系统之间的平衡。焦虑促使个体自动加工威胁性刺激(Fox,Russo, & Georgiou,2005),增加刺激驱动的注意系统,从而减少了目标驱动的注意系统,使其更容易被突出的刺激影响。焦虑的这种影响尤其在高焦虑状态下会更大。

众多证据表明焦虑会使个体注意偏向于威胁性刺激,分散其注意力并使注意很难从中脱离开(张禹,罗禹,赵守盈,陈维, 李红,2014)。高鹏程和黄敏儿(2008)通过同中选异任务发现,高特质焦虑者在平静状态和焦虑状态下,对恐惧面孔背景中的中性面孔的反应要显著慢于对快乐面孔背景中的中性面孔的反应,这表明高特质焦虑者很难将注意从威胁性刺激中脱离开。Mogg和Bradley(2002)通过点探测任务发现,社会焦虑者对代替威胁性面孔的目标的反应要快于代替中性面孔的目标,表明焦虑者对威胁性信息更加敏感。

有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证实了焦虑者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和受损的注意控制。BarHaim,Lamy和Glickman(2005)研究发现,高特质焦虑者在完成注意转移任务时,线索为愤怒面孔(与威胁有关)比中性面孔诱发了一个更大的P2波幅,而低特质焦虑个体没有这种注意偏向,说明高特质焦虑个体对威胁性面孔投入更多的注意。还有一项研究采用“返回抑制范式”研究了焦虑者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目标位置的情绪面孔诱发了更大的N170波幅,更快地吸引个体的注意,从而出现注意偏向(王敬欣,贾丽萍,白学军,罗跃嘉,2013)。

322焦虑损害抑制功能

抑制功能指抑制主要的、自动化的以及优势的反应,是中央执行系统的主要功能。大量证据表明,高焦虑个体比低焦虑个体更易分心,更难抑制外界威胁性刺激。研究抑制功能的范式有很多,比如,Stroop任务(Stroop task),Go/No-go任务,停止信号任务(Stop-signal task),Oddbal范式,反眼跳范式(antisaccade),返回抑制范式以及负启动范式等(王敬欣,贾丽萍,白学军,罗跃嘉,2013)。

Eysenck和Derakshan(2011)认为,采用单一程序任务(“process-pure”task)来研究焦虑对注意控制的影响很重要,这样得到的结论更有说服力。Miyake等(2000)研究认为,反向眼跳任务可以作为抑制性任务。反向眼跳任务是Hallett(1978)首次提出的,它可以作为考查抑制功能的相对直接的研究范式(Ansari & Derakshan,2010)。在反向眼跳任务中,视觉线索出现在注视点的左侧或右侧,指导语指示视线尽可能快地朝向视觉线索的对侧。把首次正确眼跳潜伏期作为因变量来考察,而把朝向眼跳作为控制任务,即视线朝向出现的线索。反向眼跳有两个潜在的过程:抑制对干扰刺激做出反射性眼跳,继而产生相反方向的随意性眼跳(Everling & Fischer,1998)。

注意控制理论认为,焦虑对操作成绩的不利影响出现在反向眼跳任务中,但不会出现在朝向眼跳任务内。Derakshan,Ansari,Hansard,Shoker和Eysenck(2009)在第一个实验中得到了预期的结果,实验的线索是由一个中性椭圆组成。在第二个实验中,Derakshan等用愤怒、高兴和中性面孔作为线索,所得结果和第一次的实验相似,焦虑只对含有愤怒线索的反向眼跳任务产生不利影响。Wright,Dobson和Sears(2014)采用反向眼跳任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特质焦虑者比低特质焦虑者更难抑制分心刺激。有研究使用情绪线索考察焦虑对反向眼跳任务的影响。比如,Wieser,Pauli和Muhlberger(2009)在实验中用高兴,害怕,伤心和中性面部表情作为线索。对这些面部表情做反向眼跳任务,高社会焦虑个体要比控制组出现更多的错误眼跳。

Bishop(2009)采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得到的结果表明,高低特质焦虑组在高知觉负荷条件下,一致和不一致分心条件下的成绩(目标探测时间)并没有差异。但只有高特质焦虑个体在不一致分心条件下,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出现更大的激活,而在一致的条件下并没有。这说明焦虑会减少个体抑制无关任务分心刺激的能力。Ansari和Derakshan(2011b)测得高低焦虑组抑制线索开始时的ERPs,发现高焦虑个体比低焦虑个体有更长的反向眼跳潜伏期。ERPs结果分析表明,在抑制目标开始之前的时间段内,高焦虑个体较长的反向眼跳潜伏期与较低的额顶负成分有关,这些负成分可能反映了额顶控制区域的皮层抑制机制。

323焦虑损害转移功能

任务转换范式可以直接测量转移功能(Miyake et al., 2000)。该范式有两种情形,每个被试要完成同样的两个任务(A和B)。在控制条件下,每一块实验只有一个任务。在实验条件下,每个部分由任务A和任务B混合组成。Monsell(2003)认为,执行任务转换程序的参与者一般都会产生转移代价(switch costs),即转换任务反应时要比重复任务反应时较长,准确率更低。转移代价测量指标通常用转换实验项目的反应时和重复实验项目的反应时之差来表示。

Ansari,Derakshan和Richards(2008)采用了反向眼跳和朝向眼跳的混合任务,比较了重复条件下(整个部分只有一种任务)和任务转换条件下(每个部分为朝向眼跳和反向眼跳混合任务)的成绩。结果发现,低焦虑组在任务转换条件下,反向眼跳任务的首次正确眼跳潜伏期要快于控制条件下的潜伏期,这种现象并不是由准确—反应性权衡引起的。在高焦虑组中却没有发现这种情况,说明高焦虑个体的转换功能要低于低焦虑个体。同样,Johnson(2009)采用任务转移范式考察了焦虑者的转移功能,当中的一项任务是基于面部表情的情绪性加工,其他任务中的表情为中性。高特质焦虑者从中性任务转换到情绪性任务所用的时间要显著多于低特质焦虑者,同样支持了焦虑损害转移功能的假设。Derakshan,Smyth和Eysenck(2009)让高低焦虑者在任务转换条件或非任务转换条件下完成算术任务。结果表明,高状态焦虑在任务转换条件下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无转换任务条件。这说明状态焦虑减少了注意控制,支持了焦虑会损害转移功能假设。

研究者还从神经生理基础的角度来研究焦虑对转移功能的影响。Ansari和Derakshan(2011a)用混合反眼跳任务研究了高低焦虑组的转移功能。在该任务中,注视点消失与抑制线索之间的时间是研究的对象,它是执行正确眼跳的预期时间,分为短、中和长的预期时间。行为结果表明,在短预期时间实验中,高焦虑个体比低焦虑个体有更大的转移代价。而对指示线索开始的ERPs分析表明,高焦虑者和低焦虑者相比,前者的转移代价与额区和额中区的低激活有关。但对预期时间长的ERPs分析表明,高焦虑个体有更大的关联性负变,即CNV(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 activity)。这些脑区激活说明有更多的补偿资源分配给当前的任务。这些结果表明,焦虑会损害与转移功能有关的前额叶控制功能。Wager,Jonides和Reading(2004)同样认为,前额区和转移功能直接相关。此外,一项研究采用混合反眼跳任务考察了社会焦虑者的抑制和转移功能,结果同样认为,高社会焦虑者有较迟的眼跳开始和较大的CNV波幅,以及减少的P3b波幅。说明高焦虑者注意控制效能受损,需要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Judah, Grant, Mills, & Lechner,2013)。

324焦虑对加工效能的损害要大于操作成绩

注意控制理论认为焦虑常常会影响加工效能,而当焦虑消耗大量认知资源时才会干扰操作成绩(Berggren & Derakshan,2013)。前期的行为研究结果间接支持焦虑对加工效能影响的程度要大于操作成绩(Eysenck et al.,2007),后期采用了fMRI和ERPs技术来研究脑活动,以此来考察加工效能,发现即使操作成绩不受影响,高焦虑者也比低焦虑者有更大的脑活动。

比如,Fales等人(2008)研究发现,焦虑对操作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但高焦虑者与注意控制有关的脑区(背外侧和腹外侧前额叶皮层)有更大的瞬间激活。这些结果说明焦虑会损害加工效能而不是操作成绩。

325仅在压力情形下,焦虑会影响刷新功能

焦虑影响工作记忆的最后一个功能就是刷新。刷新是指不断更新和监控工作记忆中的内容,可以反映个体不断对记忆中的内容进行修正的能力(Van der Linden & Collette,2002)。在对该假设的行为研究中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并且只有在压力情境下,焦虑才会影响刷新功能。

4总结及展望

注意控制理论作为最近几年开始发展的理论,大多数研究支持该理论的主要假设。具体来说,焦虑损害加工效能的程度要大于操作成绩;焦虑会增加刺激驱动注意系统,减少目标导向系统,从而影响注意控制;焦虑会损害抑制和转移功能。虽然大多数研究强有力地支持注意控制理论,但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41继续检验研究范式的稳定性,采用相对直接的任务来评价焦虑对注意控制的影响

注意控制理论认为,高焦虑者要比低焦虑者有更长的眼跳潜伏期。但有些研究得出的结果与此相矛盾。Wieser,Pauli和Mühlberger(2009)使用Derakshan等(2009)在研究中采用的反向眼跳范式来研究社交焦虑对抑制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朝向恐惧表情眼跳潜伏期的长短不因社交焦虑的高低而影响。此结果与Derakshan等(2009)研究结论不一致。因此,反向眼跳范式的稳定性还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检验。有大量研究采用混合反向眼跳任务以及其他类型的任务转换范式来研究焦虑对转移功能的影响,并且得出了一些支持性的结论。但对于这些结论仍需要谨慎对待,因为有很多因素影响任务转换代价。

42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考察状态焦虑是如何影响注意控制的

目前的研究大都是采用特质焦虑样本来研究。对状态焦虑研究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它并不像特质焦虑那样稳定以及更容易被操控,并且状态焦虑在实验室情况下,结果并不能很好地重复。Causer, Holmes,Smith和Williams(2011)研究了猎枪手的状态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结果表明焦虑情境使操作成绩下降。对他们的运动行为和眼动分析的结果显示:高焦虑情形下猎枪手的持枪动作效能更低。但Moser,Becker和Moran(2012)的研究结果认为,压力并不会干扰注意。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同时关注状态焦虑对注意过程的影响,以此来更全面地检验注意控制理论。

43把行为技术和ERPs、fMRI相结合来全面研究焦虑者的注意控制过程

已有众多关于该理论的行为研究,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未来的研究应充分使用ERPs和fMRI技术进行研究,这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fMRI神经成像技术有良好的视空分辨率,可以精确地定位脑区,准确辨别高低焦虑者之间的加工差异,为考察加工效能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44关注动机以及认知负荷的作用

在完成比较困难的认知任务时,个体的动机水平对高效完成任务有很重要的作用。耶克斯-道德森的倒U型曲线动机理论认为,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只有中等强度动机的活动效率最高。Kouneiher,Charron和Koechlin(2009)证实了动机与认知控制的相互作用,中部前额区域会传输动力到对侧区域来获得认知资源,从而来调控自上而下的选择。当高焦虑者处于动机状态时,他们更易采用补偿策略来保持与低焦虑者相同的任务成绩。Bhatarah等人(2009)的研究支持了这个假设,在归类学习任务中发现,仅仅在学习是轻松的和动机较低的情形下,焦虑才会影响成绩。当在有意识的学习情形下,即要求努力学习且动机较高时,这种影响就会消失。因此,动机如何与焦虑相互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它可以深化了解焦虑是如何影响认知的。最后,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探讨高低动机情景下的与焦虑相关的神经活动。

注意控制理论认为,在任务中,需要更多认知资源的任务尤其会损耗保持认知效能的能力。也就是说,在高任务要求的条件下,认知资源的消耗可能更容易影响焦虑者,尤其影响其抑制和转移能力。Berggren,Koster和Derakshan(2012)在视觉搜索任务中探讨了认知负荷的作用,参与者需要在其他一致的个体中寻找不同的目标面孔。结果发现,在没有负荷的单一任务条件下,行为反应没有差异,但当加入额外的第二任务时,即参与者需要进行计数任务,焦虑者视觉搜索的反应时显著下降。相反,低焦虑者在反应时上并没有什么损失。这说明,认知负荷会干扰焦虑个体的注意控制。在以后的研究中,要考虑认知负荷水平对焦虑者认知过程的作用。

45进一步研究工作记忆容量对焦虑者注意控制的影响

工作记忆容量(memory working capacity,WMC)指的是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同时保存的信息量,可以反映工作记忆的储存能力、加工效率和控制注意的能力(毕翠华,黄希庭,2012)。注意控制理论认为,在焦虑对注意的负面影响过程中,工作记忆容量是一个重要的调控因素,高工作记忆容量个体有更多的心理资源,可以提高其抑制分心刺激的能力。测量工作记忆容量的任务看很多,比如,操作广度任务(OSPAN)和阅读广度任务(RSPAN)。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通过采用不同的工作记忆任务来考察工作记忆容量对注意控制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焦虑者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毕翠华,黄希庭(2012).工作记忆对时间加工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12),1952-1961.

高鹏程,黄敏儿(2008).高焦虑特质的注意偏向特点.心理学报,40(3),307-318.

王敬欣,贾丽萍,白学军,罗跃嘉(2013).返回抑制过程中情绪面孔加工优先: ERPs研究.心理学报,45(1),1-10

张禹,罗禹,赵守盈,陈维,李红(2014).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注意定向加速还是注意解除困难?心理科学进展,22(7):1127-1129.

Ansari, T.L., & Derakshan, N.(2010).Anxiety impairs inhibitory control but not volitional action control.Cognition and Emotion,24(2),241-254.

Ansari,T.L.,& Derakshan, N.(2011a).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cognitive effort in anxiety:Effects on processing efficiency.Biological Psychology,86(3),337-348.

Ansari, T.L., & Derakshan, N.(2011b).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impaired inhibitory control in anxiety.Neuropsychologia,49(5),1146-1153.

Ansari, T. L., Derakshan, N., & Richards, A.(2008).Effects of anxiety on task switching: Evidence from the mixed saccade task.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8(3),229-238.

Baddeley, A. D.(1986).Working memory.Oxford,England:Clarendon Press.

Baddeley, A. D.(2001).Is working memory still working?American Psychologist,56(2),851-864.

BarHaim, Y., Lamy, D., & Glickman, S.(2005).Attentional bias in anxiety: A behavioral and ERP study. Brain and Cognition,59(1),11-22.

Berggren, N., & Derakshan, N.(2013).Attentional control deficits in trait anxiety: Why you see them and why you dont.Biological Psychology, 92(3),440-446.

Berggren, N.,Koster, E.H.W., Derakshan, N.(2012).The effect of cognitive load in emotional attention and trait anxiety:An eyemovement study.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24(1),79-91.

Bhatarah, P.,Ward, G., Smith, J., Hayes, L.(2009).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recall and immediate serral: Similar patterns of rehearsal and similar effects of word length, presentation rate, and articulatory suppression. Memory & Cognition, 37(5), 689-713.

Bishop,S.J.(2009).Trait anxiety and impoverished prefrontal control of attention.Nature Neuroscience,12(1),92-98.

Blankstein, K.R., Flett, G.L., Boase, P., & Toner, B.B.(1990).Thought listing and endorsement measures of selfreferential thinking in test anxiety.Anxiety Research,2(2),103-111

Blankstein, K.R., Toner, B.B., & Flett, G.L.(1989).Test anxiety and the contents of consciousness:Thoughtlisting and endorsement measur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3(3),269-286.

Borkovec, T.D.(1994).The nature, function, and origins of worry.In G.L.C.Davey & F.Tallis(Eds.),Worry:Perspectives on theor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New York:Wiley.

Calvo, M. G.(1985).Effort, aversive representations and performance in test anxie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6(5),563-571.

Causer, J., Holmes, P. S., Smith, N.C., & Wiliams, A.M.(2011). Anxiety, mouemery kinematics, and visual in elitelevel performers. Emotion, 11(3), 595-602.

Christopher, G., & MacDonald, J.(2005).The impact of clinical depression on working memory.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10(5),379-399.

Corbetta,M.,& Shulman,G.L.(2002).Control of goaldirected an stimulusdriven attention in the brain.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3(3),201-215.

Derakshan,N., Ansari,T.L., Hansard,M., Shoker,L.,& Eysenck,M.W.(2009).Anxiety,inhibition,efficiency,and effectiveness:An investigation using the antisaccade task.Experimental Psychology,56(1),48-55.

Derakshan, N., & Eysenck, M.W.(2009).Anxiety, processing efficienc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New developments from 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European Psychologist,14(2),168-176.

Derakshan, N., Smyth, S., & Eysenck, M.W.(2009).Effects of state anxiety on performance using a taskswitching paradigm:An investigation of 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16(16),1112-1117.

Everling, S., & Fischer, B.(1998).The antisaccade:A review of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studies.Neuropsychologia,36(9),885-899.

Eysenck, M.W., & Calvo, M.G.(1992).Anxiety and performance:The processing efficiency theory.Cognition and Emotion,6(6),409-434.

Eysenck, M. W., & Derakshan, N.(2011).New perspectives in 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50(7),955-960.

Eysenck, M.W., Derakshan, N., Santos, R., & Calvo, M.G.(2007).Anxiet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Emotion,7(2),336-353.

Eysenck, M.W., Payne, S., & Derakshan, N.(2005).Trait anxiety, visuospatial processing and working memory.Cognition & Emotion,19, 1214-1228.

Fales,C.L.,Barch,D.M., Burgess,G.C.,Schaefer, A., Mennin, D. S.,Gray, J.R.,... Braver, T.S.(2008).Anxiety and cognitive efficiency: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transientand sustained neural activity during a working memory task.Cognitive,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8(3),239-250.

Fox, E., Russo, R., & Georgiou, G. A.(2005).Anxiety modulates the degree of attentive resources required to process emotional faces. Cognitive,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5(4),396-404.

Friedman, N.P., & Miyake, A.(2004).The relations among inhibition and interference control functions:A latentvariable analysi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33(1),101-135.

Hallett, P. E.(1978).Primary and secondary saccades to goals defined by instructions.Vision Research,18(18),1279-1296.

Johnson, D. T., & Spielberger, C. D.(1968).The effects of relaxation training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on measures of stateand traitanxie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4(1),20-23.

Johnson,D.R.(2009).Emotional attention setshift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nxiety and emotion regulation.Emotion,9(5),681-690.

Judah,M.R., Grant,D.M., Lechner,W.V., & Mills,A.C.(2013).Working memory load moderates late attentional bias in social anxiety.Cognition & Emotion,27(3),502-511.

Kouneiher, F., Charron, S., Koechlin, E.(2009).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in the human prefrontal cortex.Nature Neuroscience,12(7),939-945.

Lang,P.J., Davis, M., & hman, A.(2000).Fear and anxiety:Animal models and human cognitive psychophysiology.Journalof Affective Aisorders,61(3),137-159.

Miller, E.K., & Cohen, J.D.(2001).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prefrontal cortex function.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24(1),167-202.

Miyake, A., Friedman, N.P., Emerson, M.J., Witzki, A.H., Howerter, A., & Wager, T.D.(2000).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omplex“frontal lobe”tasks: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Cognitive Psychology,41(1),49-100.

Mogg, K., & Bradley, B. P.(2002).Selective orienting of attention to masked threat faces in social anxiety.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40(12),1403-1414.

Monsell,S.(2003).Task switching.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7(3),134-140.

Moser, J.S., Becker, w., & Moran, T.P.(2012). Enhanced attertional capture in trait anxiety, Emotion, 12(2), 213-216.

Morris, L.W., Davis, M.A., & Hutchings, C.H.(1981).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anxiety:Literature review and a revised worry emotionality scal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3(4),541-555.

Rapee, R. M.(1993).The utilization of working memory by worry.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31(6),617-620.

Sarason, I.G.(1988). Anxiety,selfpreoccupation and attention.Anxiety Research,1(1),3-7.

Smith,E.E., & Jonides, J.(1999).Storage and executive processes in the frontallobes.Science,283,1657-1661.

Van der Linden, M., Collette, F.(2002). Attention and normal ageing.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Walkenhorst,E., & Crowe,S.F.(2009).The effect of state worry and trait anxiety on working processes in a normal sample.Anxiety,Stress & Coping,22(2),167-187.

Wright,C.A.,Dobson,K.S.,& Sears,C.R.(2014).Does a high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ttenu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rait anxiety on attentional control?Evidence from the antisaccade task.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26(4),400-412.

Wieser,M.J., Pauli, P., & Muhlberger,A.(2009).Probing the 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 in social anxiety:An emotional saccade task.Cognitive,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9(3),314-322.

Wager,T.D.,Jonides,J., & Reading, S.(2004).Neuroimaging studies of shifting attention:A metaanalysis.Neuroimage,22(4),1679-1693.

猜你喜欢

焦虑
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的护理分析
接纳与承诺疗法干预青少年正畸依从性的临床研究
别格·托马斯的焦虑性人格探析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