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实践中重音的技巧运用
2016-04-22茹田
茹田
摘要 在语言表达中,重音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目前,播音实践人员在混杂的稿件中难以快速把握重音,重音不明确就会导致稿件文意出现错误;在稿件中,重音的把握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也并没有什么模板可以套用,重音的选择要受该句前后环境、所要表达内容和感情的影响。在语句中,对句中的关键字进行突出强调,以此来实现语言的目的,取得表情达意的效果,这才是重音的实际效果。在播音实践中,重音的选择一般要精不要多,同时要符合语音流变的需要。
关键词 重音;语句目的;播音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9-0045-02
1 重音的概念
在我们平时的聊天说话中,人们不可能对于每一字或者词都给以强调,而是根据语言的自然节奏在说话。在普通话中,有轻声的变化,既然有轻声,那么不念轻声的音节显然就应该是重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重音,一般指“语言中重读的音”;重音又有词的重音和语句重音,最基本的是词的重音,而且重音总是表现在两个以上音节的语音单位上。在多音节的词里有程度不等的重音,在介乎最强和最弱重点的重音叫做次重音,譬如,英语Japanese[d?pni:z](日本人)第3个音节[ni]是重音,用一个特殊符号“”放在重音前面的上角来表示,第一个音节[d?]是次重音,用特殊符号“”放在音节前的下角来表示,其余的部分则是轻音,不用任何记号来表示。
在词的重音中,往往表现在该词的某个音节上,比如:词语“袜子”,重音则在“袜”上。还有一种重音是表现在一句话里的语词上,这就是语句重音,语句重音的位置需要根据句子的具体内容来确立,而语句重音的处理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重读。有时需要扩增语调,有时需要利用特殊调形,有时也需要增加音长来表现。在播音的实践中,这种方法利用的最多。比如:“微寒的清辉洒落在空谷之中,为周围漆黑的密林披上一层银纱。”这里的“微寒”和“银纱”都要用虚声才能体现环境的凄冷;如果用重读显然不能表现出这样的意境。在播音创作实践中,重音的处理要根据稿件内容语境来确立,所以在播音实践中,重音又有着这样的定义:“在播音中,那些根据语句目的和思想感情的需要给以强调的词或短语就叫重音。”
在新闻稿件播报中,播音员通过重音的表达,将新闻事件中的重点强调突出,让观众更直接的捕捉有用信息,以此来达到新闻稿件播报目的;在朗诵中,朗诵者通过重音将文学作品描写的意象可感化,将其生动传神的展现给听众。
2 重音技巧在播音实践中的运用
2.1 重音的选择
其实语句中应该在什么地方强调重音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并没有什么模板可用,具体重音的选择要受该句前后环境、所要表达内容和感情的影响。对语句而言,语句目的不同,强调重音也不同,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比如,“他去图书馆了。”语句目的要回答“谁”去图书馆了,重音在“他”上。语句目的要回答“去没去”时,重音在“去”上。语句目的要回答“去哪里了”时,重音在“图书馆”上。
重音分类在语言学界有很多,大多都是按照表意功能来区分,有三分法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有二分法分为“一般重音”和“逻辑重音”或“节律重音”和“逻辑重音”;类似分法还有好多种,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分法在播音实践中很难去把握,所以在播音中一般认为根据语句目的,以被强调的词组或语句在全篇文章中的位置来加以确认的方法比较实用;所以在播音实践中,按照重音在语句中的位置可以把重音归结成十种类型,即并列性重音、对比性重音、呼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转折性重音、肯定性重音、强调性重音、比喻性重音、拟声性重音、反义性重音。
2.2 重音的表达
确定各种类型的位置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对重音进行处理,也就是重音的表达。在语句中,对句中的关键字进行突出强调,以此来实现语言的目的,取得表情达意的效果,这就是重音的实际效果。在重音表达上常见的有两种方法。
1)高低强弱法;事物都是相对的,高低、强弱等等,有声语言也是一样。因此在表现重音时要“欲高先低,欲强先弱”或“低后渐高,弱中渐强”,这就是高低强弱。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用过的。”为了突出“赵一曼”,“粗瓷大碗”就作弱化处理,但是差别幅度不能太大。
2)快慢停连法;在次重音与非重音用快速带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减速语速或者拉长音节的方法来加以突出,处理这类重音需要结合停连的办法来表示。例:“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止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的跟伽利略说的一样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同时”是重音,它的前后都做了停顿,这样使语意更加明显。
在重音的处理上最常见的就是这两种方法,当然,重音的表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的语句目的来加以确定。
3 重音的误区
一提到重音,大家就会联想到“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我们说这样的说法没有错,但是这样的说法不够全面。张颂先生在《中国播音学》中所下的定义是:“在播音中,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的需要而给以强调的词或短语就叫重音。”在这个定义中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重音不仅仅是“词”,二是强调不等于“重读”。好多播音工作的从业人员,尤其是从事这方面学习的学生对重音都会有所片面的了解,下面将列举最常见的误区,并加以分析。
误区一:重音就是重读。重音的处理就是通过提高音强来处理,我们说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上文也讲到重音的表达方法,高低强弱法和快慢停连法;还拿上文举过的例子:“微寒的清辉洒落在空谷之中,为周围漆黑的密林披上一层银纱。”这里的“微寒”和“银纱”都要用虚声才能体现环境的凄冷;如果用重读显然不能表现出这样的意境。所以重音非重读。
误区二:重音“因人而异”;重音就像朗诵表达一样,不同的人不容的年龄表达同一篇作品,最终的感情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就像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样的重音处理太过“主观化”,完全是按照个人主观的理解,没有根据在实际运用中语句目的来处理。
误区三:重音就是词的轻重格式;人们在组字成句的时候,根据不同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意图划分出不同的音段,分别赋予韵律特征,我们称之为“词的轻重格式”。在日常语言表达中,由于人们约定俗成,由于长时间表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重音的选择人们大都会依据词的轻重格式;而实际上重音的选择的参考并不是词的轻重格式,而是要总览全篇来判断考虑该句的表达目的,以此来选择重音才是正确的选择。例如:“东西”,“重轻”格式,当出现在具体语句中,比如:“我分不清东西方向”,这个就不能遵循词语的轻重格式,而是要根据语句目的来确定重音。所以重音不是词的轻重格式。
4 结论
在播音实践中,重音的选择一般要精不要多,在表达时注意重音的分寸感,不能过犹不及,10种重音的位置和两种常见的表达方法只是参考,并不是一直都是固定不变的模式,重音的选择还是要准确体现语句目的,要依据思想感情的运动,要符合语流变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