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对血脂及颈动脉内膜的影响

2016-04-22李明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血脂

李明浩

河南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区 南阳 473000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对血脂及颈动脉内膜的影响

李明浩

河南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区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对颈动脉内膜与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脑梗死患者7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分别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单纯阿司匹林治疗,对比治疗后2组颈动脉内膜与血脂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治疗后HDL-C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TG、TC、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颈动脉内膜;血脂

目前,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老年人易发,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多见,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诱因。一旦脂代谢出现异常,对炎症反应进行有效抑制,可诱导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速,故积极缓解脂代谢异常,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方法[1]。为深入探讨脑梗死患者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与血脂的影响,本文对我院7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04—2015-02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按就诊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6例行单纯性阿司匹林治疗,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62.68±2.19)岁。实验组36例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48±2.98)岁。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均行常规治疗,包括抗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对照组口服300 mg阿司匹林(新乡市常乐制药,批号H41021522,0.3 g/片)。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75 mg/d氯吡格雷(河南新帅克制药,批号h10123116,75mg/片)治疗。2组均进行14 d的维持治疗后观察疗效。血脂测定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治疗前后留取5 mL清晨空腹肘静脉血,借助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法行TG(甘油三酯)、TC(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同时予以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奥地利,Voluson 730 Expert型,10 MHz探头频率),患者取仰卧位,暴露颈部,以颈总动脉起始部位为基点,行纵向扫查,并借助二维图像,对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管径等进行详细观察。(1)颈动脉内膜厚度测定:以颈总动脉远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位、颈总动脉分叉为基点,行内膜厚度测量,留取最厚点,舒张末期行内膜厚度测定,心动周期(3个)平均值即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0 mm为正常;≥1.00~<1.30 mm为内膜增厚;≥1.30 mm为斑块形成;(2)斑块面积测定:对每斑块直径(2条)进行测量,留取2条最大径线,宽×长即为斑块面积。

1.3观察指标对比2组颈动脉内膜与血脂变化情况,主要观测指标包括TG、TC、HDL-C、LDL-C及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对比2组治疗前TG、TC、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HDL-C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TG、TC、LDL-C呈下降趋势(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对比 ±s)

2.22组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比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前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下降趋势(P<0.05),斑块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见表2。

表2 2组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比 ±s)

3讨论

脑梗死属于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多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出现脱落现象,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危害患者生命。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载脂蛋白、游离TG、TC、磷脂、胆固醇酯浸润均属于脂质来源地[3]。相关调查发现,对健康体检者来讲,大部分脑梗死者体内TC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一旦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浆TC水平上升幅度更高,血浆HDL水平明显降低,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则呈持续性上升态势,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DL下降、VLDL上升呈正比[4]。

溶栓治疗脑梗死已证实有效,但多数患者并不适用,若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在7 d以内,较单纯性阿司匹林治疗而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更具优势。阿司匹林对环氧化酶具有不可逆性阻滞作用,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滞其释放,抗血栓效果明显,但对再损伤上皮黏附无抑制作用,并对血小板分泌及其他刺激所致血小板激活亦无明显阻滞作用。氯吡格雷属于新型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对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的结合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继发二磷酸腺苷所致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具有活化抑制作用,可阻滞血小板膜二磷酸腺苷受体、血小板聚集、血栓烷形成;其作用于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可增高环腺苷酸浓度,进而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抑制,并抑制巨噬细胞迁移、增殖。动物实验证实,氯吡格雷对动脉炎症反应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并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阻滞作用[5-8]。本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HDL-C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TG、TC、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对照组低(P<0.05),充分证实对脑梗死患者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诱导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下降,缩小硬化斑块,阻滞炎症,改善患者预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可促使颈动脉内膜厚度下降,缩小斑块作用,两者联用可提高炎症抑制作用,对提升斑块稳定性,诱导卒中发生率下降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易旭,周华东.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脑梗死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11):1 327-1 329.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379.

[3]孙俊英.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对脑梗死急性期高危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28(42):60-62.

[4]牛晓立,李贯绯,李彦彬,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2 863-2 864.

[5]陈吉管,郑思光,卢敏,等.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3):386-387.

[6]牛晓立,李贯绯,李彦彬,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10):2 863-2 864.

[7]尹继君,朱传贤.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青年人血管狭窄性脑梗死及对血浆P-选择素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9):2 610-2 612.

[8]刘东涛,贾伟华,周立春,等.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12(46):74-75.

(收稿2015-04-10)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4-0116-02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血脂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血糖血脂对骨关节炎的影响
你了解“血脂”吗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45例临床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