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和就业结构的影响
2016-04-21吴四海
吴四海
摘 要:本文以发达国家为例,探讨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首先,本文根据相关数据与资料,对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发达国家工业经济时期和后工业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和就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其次,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最后,总结上文的分析结论,并提出了两点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就业结构
一、前言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学四大目标中的两个重要目标,同时也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二者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往往直接影响着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运作。本文重点考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众所周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因素很多,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在这里,我们重点考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一方面,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一般都被归结为要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和技术的进步等等因素,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往往是被忽略的因素。从经济史的角度看,产业结构变迁的背后往往都是经济发展阶段的更迭,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更迭,产业结构发生变动,相应地,就业结构,即各个产业就业人口也发生变动。这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同样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实证分析
1.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在工业经济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前),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从1800年—1900年的38.1%、28.8%和33.1%变化到1900年—1970年8.7%、51.4%和39.9%。而发达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在1820年—1870年、1870年—1913年、1913年—1950年和1950年—1973年这四个时间段内分别为0.90%、1.46%、0.94%和4.38%。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样的规律:在工业经济时期,一方面,发达国家农业的比重普遍大幅下降,工业的比重普遍大幅上升,服务业的比重没有明显的变动趋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尽管有1913年—1950这一阶段的下降(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和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有关),但从总体上看趋于增长,尤其在1950年—1973年这一阶段,这正是战后发达国家的“黄金时代”,表现为各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中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后工业经济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从1970年—1980年的3.5%、38.2%和58.9%变化到2005年—2011年1.3%、23.6%和75.2%。发达国家GDP年均增长率在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08年和2009年—2013年这五个时间段内分别为3.28%、3.15%、2.21%、1.76%和0.56%。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样的规律:在后工业经济时期,一方面,农业的比重继续下降,最终稳定在很低的水平,工业的比重趋于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上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GDP增长率总体趋于下降,在1990年—1998年这一阶段上GDP增长率有过短暂的回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新经济”的带动),但到了新世纪之后又开始下降,尤其是在2008年经融危机之后,各发达国家的GDP增长率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情况上面已经作过说明,下面重点说明发达国家就业结构的变动。
在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劳动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平均比重,分别从1800年—1900年的51.1%、27.4%和21.5%变化到1900年—1970年26.4%、43.8%和29.7%。这说明发达国家工业经济时期劳动力在产业间的主要的流动趋势是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流动,并且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增加幅度普遍大于服务业。
在后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劳动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平均比重,分别从1970年的9.5%、40.6%和49.9%变化到2010年的2.2%、22.3%和74.9%。这说明发达国家在后工业经济时期,农业劳动人口比重持续下降,最终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主要的流动趋势是从工业流向服务业。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工业经济时期,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增加伴随着工业就业人数比重的增加;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期,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减少,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增加伴随着工业就业人数比重的减少,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的增加。很明显,在后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工业部门所创造的GDP以及就业份额均呈下降趋势。
三、实证分析结果的讨论
本文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和服务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证上来说,劳动生产率同经济增长率都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二,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服务业。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了,但相对劳动生产率仍然是三次产业中最高的;工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大于1,即工业产值比重一直大于其就业比重。这意味着在经济中工业部门一直用比较少的劳动力创造比较多的GDP。相反,服务业尽管也有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服务业毕竟是以非生产性活动为主,因此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扩大必然会使经济增长趋缓。另一方面,工业和服务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可以说明二者在GDP中的比重同二者分别的就业人口比重所呈现的正相关关系:在工业经济时期,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所产生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工业快速发展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需求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入工业部门;到了后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饱和,而这时快速发展的服务业成为劳动力主要流向的目标。
四、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关系:工业经济阶段,随着工业比重的扩大,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在后工业经济阶段,随着工业比重的缩小,服务业比重的扩大,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而且,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第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与其各产业中的就业人口变动的关系:工业经济阶段,随着工业比重的扩大,工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后工业经济阶段,随着工业比重缩小,服务业比重扩大,工业就业人数比重下降,服务业就业人数上升。
本文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的分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如下借鉴意义。
第一,要加强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重视,充分发挥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第二产业,而其中的制造业更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近几年掀起了一股“再工业化”的浪潮。发达国家重新认识第二产业的价值,不仅出于对国内“产业空心化”问题的顾虑,更是发达国家回归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要想继续发挥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只有创新一条路可以走。为此,从企业层面看,需要努力研发核心技术,并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从国家层面看,国家需要进行各种配套政策和制度扶持与鼓励,包括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向高技术产业倾斜的产业政策,并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收就业的作用。加强对工业的重视,并非抑制服务业发展。从上文对发达国家的研究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出,服务业虽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小于工业,但其对劳动力的吸收作用却大于工业。其实,服务业中的商业服务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应在工业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鼓励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中的个人服务一般是随着人们普遍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只有当人们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减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的比例,而增加对属于非生活必须的个人服务的消费比例。所以,在鼓励个人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人们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收入的公平分配这个更根本性的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9.
[2]刘建党.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6.4:10—12.
[3]李钢.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产业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3.4(4):43—54.
[4]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31.
[5]朱晓华,邓宝义.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3,(7):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