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门大学博雅教育现状及启示

2016-04-21王崧珍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期

王崧珍

摘 要 博雅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具有“全人”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澳门大学在博雅教育实施方面,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都独具特色,对内地大学尤其是转型背景下内地本科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澳门大学;博雅教育;转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 G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77-04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起源于古希腊,经过中世纪教会大学中“七艺”的完善和以美国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大学的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对博雅教育越来越重视。2009年国内高等教育中也将“素质教育”改为“通识教育”,国内一批重点大学也将博雅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中,港澳地区高校更是重视博雅教育,尤其是香港岭南大学和澳门大学大力推行博雅教育。这些院校虽然与内地高校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但其推行博雅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做法无疑对当下转型背景下的内地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博雅教育内涵的演进

博雅教育是基于一种大知识观的教育理念,旨在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1]。博雅教育肇始于古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教育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文雅功能,作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高尚的灵魂而不是徒具工具功能,着重于开阔智力而不在于专业和技术需要的一种教育。有学者认为,现代博雅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训练批判性思维,培养有效交际和履行公民义务的能力而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肇始于中世纪晚期的大学经过几个世纪发展,最终嬗变为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无论服务于教会的早期大学还是服务于世俗社会的现代大学都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功能。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和工具理性的勃兴,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而人文精神却在不断递减。以美国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认识到大学世俗化和工具化后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危险。对此,欧美一流大学和学者在19世纪初开始探索摆脱大学世俗化的途径,使博雅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中越来越受重视,博雅教育由此成为高校实施“全人”和“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澳门大学博雅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经过欧风葡雨潜移默化的浸润,几百年来华洋人群共处,中西文化并存,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由于澳门特殊的地域文化优势,创建于1981年的澳门大学在3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尤其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澳门大学的发展。2009年6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的议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新校区奠基典礼时对澳大提出了要建设成为“具有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人才、一流成果的一流大学”。2010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到访。2013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临新校区主持启用仪式。2014年12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

作为澳门第一所现代大学,也是澳门唯一的公立综合性大学,澳门大学在澳门高校中推行博雅教育独树一帜,从2009年初学校开始研究和改革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学校本科课程改革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咨询、讨论和研究,于2010年5月获得教务委员会批准,并于2011-2012学年开始实施。本研究主要参考了《澳门大学十年发展规划( 2007/08-2016/17)》[2]《澳门大学十年发展策略( 2012/13-2021/22)》[3]和《澳门大学通识教育手册》[4]。可以看出澳门大学对大学定位与信念、人才培养目标及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完善。

(一)定位与信念

1.定位

澳门大学定位明确,立足澳门,培养澳门、内地乃至世界需要的各类具有扎实专业背景和深厚人文精神的人才。澳门大学将在人文、社会科学、工商管理、教育、法律、理学、工程、技术等领域上致力于发展成为优质和教研并重的高等学府,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以至内地和国际社会的需要,培养有远见、有学识、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2.信念

澳门大学的信念:秉承大学仁、义、礼、知、信的校训提供高等教育;以质量为重;致力于发展以学生为本的全人教育;为卓越的教、学、研究创建融洽的学术环境及和谐的学习气氛;追求知识和真理,坚持公正、公平和学术自主,恪守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大学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以不同方式为大学的昌盛和发展作出贡献;保持澳门中葡文化、东西文化融合的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澳门大学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全人”教育,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二)博雅教育课程体系

澳门大学在“十年发展策略”中提出实施精品本科教育方案,其中提出改革本科课程结构和实施新的通识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新课程,考虑开设的新课程包括历史、艺术、音乐、理学、生物医学、建筑、世界建筑遗产保护及跨学科的课程等。新课程中一些科目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为确保通识教育获得重视,研究制定了修读通识教育科目的最少学分。

1.培养目标

“十年发展规划”中对学生培养和发展目标界定为:作为为澳门、邻近地区以至全世界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澳大期望毕业生不仅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更具备广博的通识学养。他们拥有对澳门的归属感、对国家的自豪感和作为世界公民的自信心。他们应操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具备良好的精神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他们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自学技能。为了实现这些期望,大学除制定通识教育学分要求外,还将认真执行健康教育、体育、语言培训、校园文化艺术生活、课外活动和学生交换等方面的政策,增加校园学生活动设施,促进学生活动和大学课程的结合,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可以看出,澳门大学人才培养既立足本地,又放眼世界;既注重专业知识积累,又注重人文素养培育;注重爱国、爱澳和对世界多元文化认同教育;注重母语和英语的交际功能;培养健康体魄与高尚精神素养结合;既重视具体知识的积累,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2.课程设置

澳门大学四年制本科总学分要求在135~140个,分布结构如下:通识课是澳门大学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博雅教育的重要平台。可以看出,专业课和其他课程各占一半,其中通识课占四年制本科总学分的28%,通识课程模块如表1、表2所示。

澳门大学要求在校本科生要在本科课程结束前必须完成以上四大板块的通识课程。可以看出澳门大学通识课程的四个板块相互补充,强调“全人”教育。语言与交流板块主要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培养既会母语又通英语的双语人才;科学和信息技术板块主要探求人类生活的外部自然世界的发展规律,强调自然世界和人类生存的关系;社会与文化板块关注人类与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关注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形而上的思考,关注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全球性问题和对今后人类发展命运的追问;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的体能健康和身体感觉艺术能力的培养。

3.课程实施

博雅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机制,澳门大学博雅教育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立通识教育课程办公室。学校在前期本科课程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积极研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大推行力度。学校就本科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改革举办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和咨询会,加强了解全球通识教育的最新趋势和具体做法。2013-2014学年澳门大学开办了464班通识教育课程,共计68门通识课程,涉及教师100余人。为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学校对通识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制定了关于修订和增加通识教育的科目制度[5]。

二是以住宿制学院为依托,参与社区活动,实施通识教育。住宿制书院(Residential Colleges)是澳门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东亚书院、曹光彪书院、蔡继有书院、珍禧书院和2014年新组建的满珍纪念书院、郑裕彤书院与绍邦书院对推行通识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宿书院以“培育拥有智慧和社会知能的人,进而实践有原则、关爱及贡献的人生”为目的。以“培育多方位人才,其学术知能和成就能与人际沟通、多元兴趣和社群归属感的道德观相辅相成。进而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持续成长”为使命。要求学生要具备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全球公民、领导与服务、文化参与和健康生活[6]。

三是以荣誉学院为依托,加强学生国际交流。澳门大学通过荣誉学院设立“澳门大学大莲花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得到澳门大学提前录取的待遇,并且可以到澳门大学境外6所合作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拓宽人文素养和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博雅讲坛”等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增加跨学科知识。

三、澳门大学博雅教育对大陆地方本科院校的启示

澳门大学虽然和内地高校在社会制度、学校体制和办学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今天高等教育急功近利和大学转型的背景下,澳门大学推行博雅教育的具体做法对内地高校的转型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内地高校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要思路清晰,学校定位要准确。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地方区位优势特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这种追求短平快的做法必定会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的误区。同时要在人才培养中重视“软实力”的培养,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同时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的人才,强调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生教育,培养具有“全人”素养的“世界公民”,加强批判性思维和怀疑精神的塑造。

其次,高校在前期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化的前提下调整和优化本科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共同构成了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总体设计,成立本科课程设置研究机构,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中寻求平衡点,找到突破口。遴选和培育部分优秀、精品课程作为通识课主干课程。

最后,高校要成立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构。加强对通识课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通识课开设情况进行评估,积极探索通识课实现的平台和渠道。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依托文学院等人文社科较强的院系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资金,设置专项奖学金,加强国内外院校校际合作,选派优秀学生交流学习,拓宽人文视野。

随着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展开,内地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结合地方专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更要依托公选课平台做好通识教育,使博雅教育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港澳地区这几年在推行博雅教育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积极地加以借鉴。

参 考 文 献

[1]王远伟.论博雅教育及其现实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4(1):57-60.

[2] 澳门大学.澳门大学十年发展规划(2007/08-2016/17)[EB/OL].http://www.umac.mo/docs/UM-10-year-devel-strategy-c.pdf,2015-3-7.

[3] 澳门大学.澳门大学十年发展策略(2012/13-2021/22)[EB/OL].http://www.umac.mo/docs/UM_10-year_Development_Strategy_Chi_V11.pdf,2015-03-08.

[4] 澳门大学.澳门大学通识教育手册[EB/OL].http://www.umac.mo/ctle/ge/articles/Handbook.html,2015-03-10.

[5]澳门大学.澳门大学年度简报(2013-2014学年)[EB/OL].http://www.umac.mo/um_annualreport/1314/,2015-03-16.

[6]澳门大学.澳门大学住宿式学院UM Residential Colleges — Goals and Motto[EB/OL]. http://rc.umac.mo/goals-and-motto/,2015-03-18.

Abstract Liber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with “holistic litera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ing ability. University of Macao is distinctive in the orient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and curriculum setting of liberal education, which can give a certain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to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mainland China, especi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to develop the profession in setting training goal and curricula for undergraduate talents cultiv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Macao; libe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uthor Wang Songzhen, lecturer of Changji College in Xinjiang(Changji 8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