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2016-04-21晓宇
晓宇
在中国古代,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的重要礼仪。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交付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古人常用的16件定情信物,每一件信物的背后都寄托着无限美好的寓意。
越国大夫范蠡到诸既城南苎萝山寻觅贤良,却与赤足浣纱的西施一见钟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约。心灵手巧的西施便用麦草编成扇,将自己的容貌用彩丝绣于扇芯,送与范郎。西汉时期的团扇,因其洁如明月,蕴涵着团圆、欢聚之意,很容易展示女性细腻、温婉、浪漫的性情,并作为纯洁的爱情象征。
古代宫廷里的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信物,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的礼品,每逢皇帝继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沉香定情则引发出另一个小故事:乾隆的沉香狮子喻意吉祥浪漫,这件国宝和有着传奇身世的香妃有关。香妃来到中原后一直茶饭不思,闷闷不乐,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狮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颦一笑被暗中观察的乾隆看在心里,从此以后乾隆对狮子便情有独钟了,后宫中的许多摆件饰品都有狮子的影子可寻。
粉盒,乃古代女子存放脂粉的化妆盒,是妇女闺房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中国妇女使用妆粉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唐宋时已非常流行。古代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是胭脂。为方便妇女梳妆打扮,盛放化妆用品的粉盒便应运而生。粉盒除了具有梳妆打扮的使用功能,还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中国女性从很早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 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是至今不衰的一种时尚。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寄·声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荷包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中人们随身佩戴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荷包上绣鸳鸯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给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之意。
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这首《如意曲》,这是她为谁写下的呢?一样迁累于万丈红尘和茫茫人海,人世间的女子哪怕豪气干云如武则天看到月光下的桂树,仍旧没逃过夜夜绵长的思念。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且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的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 ,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一面恋恋不舍地给她系上罗缨。
《鼓吹曲辞·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得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 “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簪还象征着尊严,古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后妃有过错也要退簪。周宣王的姜后有一段“退簪劝政”的佳话:说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国政,明晓大义的姜后为了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了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开创了周王室的中兴局面。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玉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元代诗人姚燧曾填过这样一曲词牌,名曰《虞美人·玉梳赠内子》:“新妆又得水苍梳。人道秋风何物不琼踞。”这曲词牌从赠送妻子玉梳言明其功用与苦心,平实无华,天然无饰。接发同心,以梳为礼。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习俗。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作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而逃,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让她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白骨一架,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如昔,便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唐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爱只留下眼前的香囊!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后来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写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诗:“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没有人再能为唐玄宗解开这只小小的香囊了,说不清楚是爱还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环谁人能解得开呢?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