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期呈现:课外阅读导读课策略研究

2016-04-21王晖黄敏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王晖 黄敏

摘要:课外阅读课型中导读课的首要目标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其次目标为“适当选择内容呈现,为后续阅读提供方法指导”。教师在导读课上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构成,关注情节、人物的阅读赏析,并对文字、图画等的表现方式有所感知,使导读课融合“情趣”和“理趣”。

关键词:导读课;内容呈现;阅读兴趣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072-05

“激发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解决‘我想读”是课外阅读课型中导读课的首要目标,若能在导读课上让学生对“读什么”有初步的感知,还对后续“怎么读”有略微的领悟,就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效。

所谓“先期呈现”是指在学生对某本书陌生状态下,教师巧妙选择书中内容提前呈现,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等,又能赏析语言文字,还能习得阅读方法。陌生状态下的导读是一项十分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不能只是放任自流地由孩子自读,也不能牵着孩子的鼻子过度地限制孩子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和感受,但如能巧妙设计,以前期的阅读为契机,可引导学生真正想阅读,爱阅读,会阅读。

一、精彩情节先睹为快——关注情节推动

故事情节是最吸引孩子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选择精彩的情节内容串讲一部分来提前分享。而书中的封面、封底、目录、插图、文字等无一不向你诉说着情节的发展。

(一)形成画面,承上启下

所谓“画面感”,从作者的角度讲就是用语言文字描述一个画面,通过一定方式的描述营造出一个意境,取得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同身受的效果[1]。从读者的角度讲就是阅读语言文字,眼前能出现与文字意境相符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教师对作品中的重要场景、关键画面作一部分的提前呈现,让孩子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后续的阅读有影响:或反复还原,或链接联想,或品味感悟。如《鸟雀街的孤岛》的导读中,教师出示在博罗契掩护下“我”逃到鸟雀街78号的片段,扣人心弦的画面首先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进而引发新的牵挂:“博罗契准是很久以前就在盘算我逃跑的事了”,联系前文,从而关注博罗契的言行。“鸟雀街78号为何称为‘孤岛?我该如何生存?我会与父亲团聚吗?”联系下文的阅读,而博罗契的命运到底如何,让读者牵挂到最后都没有答案。这样的片段画面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后续的阅读中,教师请学生围绕在五个月的“孤岛”生活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来归纳提升。

(二)关注起伏,贯穿整体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最能唤起学生阅读的热情。如推荐《负鼠比利大叔奇遇记》一书时,教师讲负鼠遇到的三次历险“偷鸡蛋被捉住”“宴会设陷阱”“雪地暴露逃离踪迹”,却不讲述脱险的经历。课尾的结束语是这样的:“一环套一环的麻烦事,一波接一波的后悔不迭,一次又一次的捶胸顿足,比利大叔又遇到一个新问题——不敢回家啦。也许会命悬一线,也许就要被瓮中捉鳖了。聪明的比利大叔又是如何平安回家的呢?请你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负鼠比利大叔奇遇记》这本书吧!”一波又一波令人始料不及的故事是怎样发展的?负鼠是如何脱险的?这一系列问题让人追根究底,兴味盎然。

(三)凸显焦点,追寻答案

好的作品在迭起的高潮中呈现最令人揪心的“波峰”,或设置障碍,或铺设谜团,或突发转折,或揭示矛盾冲突。抓住这些焦点,也就抓住了孩子阅读的沸点。南京的一位教师推荐《外公是棵樱桃树》,在初步接触了我和外公“学爬树采樱桃”“潜泳抓鱼引来救援队”等充满亲情味的有趣故事后,呈现这样的片断:“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外公心中竟然有一根刺!这根刺深深刺痛了外公,这根刺也彻底断送了我和外公在一起的日子。”这根刺是什么?自然吸引了孩子们去书中寻找答案。这根刺穿起小说情感线索,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体验到复杂的人生、珍贵的情感,产生思考与感受[2]。

(四)想象创编,对比阅读

导读课中的创编故事是教师经常用的手段,有时创编后可以不给结论,但有时创编后可让学生对比原著阅读,从而领悟作品中情节设置的巧妙和语言的生动。如《土拨鼠约翰尼奇遇记》的导读中,教师就主要选择了土拨鼠的第一次奇遇,出示两只土拨鼠打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他们会有哪些动作?土拨鼠有尖利的爪子和锋利的牙齿,让学生猜测:他们为什么打架?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要求是“准确使用动词,条理清晰”,学生兴致盎然地创编故事。然后教师把书中的精彩描写出示进行比较,作出点评。这样有趣的呈现使学生既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对语言表达有了比较、感知,并能带着这样的情感基调兴趣盎然地去阅读土拨鼠的第二次奇遇、第三次奇遇的缘由和经历,关注情节的推动和双方的表现。

(五)猜想目录,引发探究

目录是作者写书的提纲,看目录后可以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来猜猜故事内容,有时学生的猜测会与作者不谋而合,我们的肯定会让他们非常兴奋。有时学生的猜测会跟书中的所写大相径庭,那也没有关系,故事的发展真如他们所说的吗?所有的谜团在学生读了整本书后会全部揭开。作品的目录有的呈现故事的发展,如伯吉斯的童话系列,有的用每一章节中主要的人或物作标题,如《手绢上的花田》,有的则是趣味十足,如《毛毛》,“一场假的风暴和一场真的雷雨”“一个沉默的老人和一个善辩的孩子”“为许多人讲的故事和一个人讲的故事”仿佛跟孩子玩文字游戏,“一场疯狂的追捕和一次从容的逃遁”展现两幅完全相反的场面,“非常的恐惧和超凡的勇气”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重重,“终结就是新的开始”更是余味无穷,每一个目录都能引发孩子带着强烈的渴望去探求其中的矛盾和曲折。

二、典型人物先导有方——提炼人物特点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的导读设计不仅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随着人物命运变化的过程加深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

(一)一人带动多人

如《水浒传》故事的导读就以认识鲁智深为切入点,推出开篇的五个关于鲁智深的故事,重点赏析“拳打镇关西”中的三句形象的动作描写的比喻句和“怒打小霸王”的计谋,使学生认识了鲁智深的行侠仗义,除恶扬善,声张正义。这样扎实的品读方法为认识《水浒传》中其他好汉作了引领示范。

(二)首推关键人物

再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先出示一段根据四位老人对旺卡先生的描述组合成的片段:“旺卡先生不仅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巧克力制造商,而且简直就是魔术师。他能知道任何东西——他要什么就能制造什么!他一个人发明了两百多种巧克力糖,各有不同的夹心,比任何一家巧克力工厂的巧克力糖都要甜得多,奶油味浓得多,好吃得多。他发明的巧克力冰激凌,不用放进冰箱,却可以多个钟头保持冰冻,即使在大热天,你把它放在太阳底下一个上午也不会融化!他能做出永不失去甜味的口香糖,只要不用针刺破、不用口咬破便可以吹得其大无比。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用最秘密的办法制造出带黑点的蓝色鸟蛋,你把这样的一个蛋放到嘴里,它会越变越小,最后一下子,舌尖上只剩下很小很小的粉红色的糖鸟。”这个片段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具体生动的事例把制造巧克力的魔法师写得让学生心驰神往。

(三)重推主要人物

阅读《我要做好孩子》一书时,学生从主人公金玲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这个主要人物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师在导读伊始就推出第一个章节——关于主人公简短和必要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概括出金玲的几大特点:“自来熟”“成绩中等,数学差”“不拘小节”“丢三落四”,这些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的事例一下子就得到了他们的接纳和认可,接着推出“要命的数学”这一章节,当读到金玲“做数学题时的状态”和“数学考砸需要签名而引出的风波”时,每个学生都会重温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类似场景,也认识到金玲原来是个爱耍小聪明、常犯小错误的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概括人物特点”这一方法也能让学生初步感知。“金玲是怎样力求做一个好孩子的呢?我们又能从一个个鲜活生动事例读到一个怎样的金玲呢?她能成为好孩子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对典型事例的关注,金玲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将越来越丰富多姿。

三、生动语言先声夺人——赏析语言味道

语言通道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最宽广的途径,学生在语言的曼妙境界里感受形象,领悟情感,提升境界。不同作家的作品辉映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导读时,可以从精彩语言、特色语言入手,让学生在语言海洋中畅游。教师可以声情并茂朗读精彩片断,带着学生初步感知,也可以和学生互动,师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在朗读中迈入语言的殿堂。

(一)景物描写作铺垫

如《草房子》的语言是“诗一般的文字”,导读时教师出示书中相关片段描写,轻轻的音乐荡漾在教室里,教师的朗读带着学生走进了的诗情画意“油麻地”,走进了宁静朴素的“草房子”,走进了水波荡漾的江南,走进质朴纯美的文字[3]。

(二)外貌描写识特点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文,师生在认识旺卡先生这位关键人物后,接着认识书中几个主人公,其中有三个肥胖的人物:①描写奥古斯塔斯的“照片上是个九岁男孩,胖得像用强力打气筒打足了气一样。他浑身都是鼓出来的松软肥肉,脸像一个大面团,上面有两只像小葡萄干的贪婪眼睛窥视着外面的世界。”②描写商店老板的“柜台后面的人看起来吃得很好,胖胖的。他厚嘴唇,胖脸,脖子也非常胖,脖子周围的肥肉在领子上面鼓出来,像一个橡皮轮胎。”③描写索尔特太太的“索尔特太太是个短腿大肥婆,这时她喘着气像头犀牛一样。”同样写肥胖的外形,却能从描写中看出人物的不同特点:奥古斯塔斯一看就能判断这是个贪吃到极点的孩子,商店老板要和蔼亲切些,索尔特太太则是个自以为是、纵容孩子的妈妈。书中绝妙的比喻达到了极为幽默的效果,学生被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吸引,怎能不产生一睹为快的心理呢?

(三)对话描写知性格

在《夏洛的网》中,夏洛在第一次织出“王牌猪”救下威尔伯之前,两个好朋友有过两次对话,从这两次的对话中就可以初识他们的性格特点。

“你答应过不让他们来杀我,你这话当真吗?”

“我这辈子说的话,没有比这话更当真的了,我不会让你死,威尔伯。”

……

“噢,我要独自把办法想出来,”夏洛说,“我独自想能够想得更加好。”

“那好吧,”威尔伯说,“不过要是有什么事我能帮上忙,不管事情多么小,请一定告诉我。”

“好的,”夏洛说,“你必须尽力打起精神来。我要你睡得足足的,不要担心。永远不要紧张,永远不要担心!把你的食物嚼嚼烂,把它们吃吃光,只除了必须给坦普尔顿留下够它吃的那一点。胖起来,过得好——这就是你能给我帮的忙了。保持健康,不要失去勇气,你认为你明白了吗?”

威尔伯的胆小和夏洛的镇静、友爱早已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随着夏洛的四次织网,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激起学生内心无尽的爱与温情。而大量生动的对话描写,也给正着重学写对话的四年级学生作了示范,引领他们在日常写作中学会运用。

(四)范例作品悟风格

对于短篇作品集,像“安房直子幻想小说”系列、《向着明亮那方》等,就要在以情节吸引学生的同时,关注作品的风格特点,以感知作品的特点为线索,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典型的篇目进行导读,达到“窥一斑见全貌”的效果。有位教师导读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就选择了《狐狸的窗户》《萤火虫》两篇作品,一篇由教师大声读,一篇由学生伙伴共读,学生在直觉感受与比较中,发现安房直子幻想小说奇幻的想象、淡淡的伤感、美丽的色彩等特点,并以随机穿插的“作家自我谈创作”“他人评论”以提升学生认识[4]。金子美铃美如天籁的的童谣经典《向着明亮那方》则先选取《向着明亮那方》的赏读引出作者和诗集,再由《月亮》《邻居家的小孩》《这条路》三首代表诗作分别引出三组和“月亮”有关的自然景物的诗、写童年生活小事的诗和描绘奇特想象的诗,让学生感受金子美铃对光明的追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淡淡的忧伤,细腻纯真的语言风格给学生梦幻般的情境、生命的感动和心灵的顿悟,甚至还可以从中模仿语言风格来仿写或创作。

四、图画含义先“发”制人——发现图画内涵

图画能帮助儿童进入阅读情境,帮助儿童理解文字,特别是在低年段儿童刚刚进入整本书阅读时,往往会一边看文字一边寻找图画的支持。教师推荐儿童作品时应巧妙利用插图,激发悬念,发现插图中的奥妙和深意会让学生在读图画和读文字之间穿梭,特别是绘本,图画与文字相互补充、分别讲述、趣味比照。[5]

(一)隐含主题的图片

如推荐《一百条裙子》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封面上的两个女孩的脸被雨伞遮着,而扉页上三个人物的简单线描图中,玛蒂埃和佩琪是跪着的,旺达是站着的。这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含义呢?带着强烈的好奇理解故事的内容提要后,学生有初步的猜测:其中两个女孩因为内疚所以跪着。学生带着新的疑问“为何会内疚”阅读这本书,比较三人从最初到最后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感受到旺达最终用宽容让自己的心灵更美丽、高贵,佩琪也用知错就改让自己变得勇敢大度,玛蒂埃则用反思忏悔作出了鼓足勇气的决定。这样的画面一定会永远地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画面所附载的关于“包容”“执着”“歉疚”“忏悔”“勇气”等的思考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上。

(二)暗示情节的插图

《夏洛的网》前面三章的六张插图反映了弗恩将威尔伯从爸爸手中救下并喂养大,后来弗恩经常去舅舅家的谷仓看望威尔伯。威尔伯向往自由准备逃走,又被一桶泔脚引诱而回到猪圈。根据插图,学生能基本编出故事的大概情节,从而引导他们在后续的阅读中关注插图来推想故事的发展。《吹小号的天鹅》中有一张路易斯脖子上挂着石板和笔、小号、奖章的插图,更是集中体现了整本书的情节发展。教师从这张图展开推测,设置悬念,吊足学生阅读的胃口。

(三)内涵丰富的绘本

对于绘本的阅读,图画呈现的含义更是丰富多彩。美国画家芭芭拉·尼库说:“图画书像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6]在彭懿老师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的指导下,先把每一页图画读懂读透,然后教师引导孩子们一步步地去发现图画中藏着的秘密,伴随着发现与探索的阅读之旅是多么令学生欢欣鼓舞!我们可以从文字的排列、画面的连贯与叙述、潜在的节奏、隐藏着的细节、留白与白页、方向性、空间与时间、颜色、框线、视角、画面大小与色调变化、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揣摩领悟。如导读《鸭子骑车记》,教师带着学生发现画面中的鸭子的骑车技术越来越高,鸭子面对支持他的动物眼神是热烈回应的,对嘲笑轻视他的动物是视而不见的,鸭子骑车时的车头一直向右,当他遇见小老鼠时车头却向左了,预示着故事情节有转折了……而封面封底、前后环衬、扉页上的图画更有意思。在紧接着的交流课上,学生们甚至在画面中发现了文字根本未提及的其他小昆虫的神情,发现了结尾处的红色拖拉机在前面画面中已出现过,还道出了母牛脖子上挂着的锁的含义。类似的发现不得不让我们欣喜甚至自叹不如:学生的眼睛能关注我们视而不见的细节!

导读课上让学生自主阅读,以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既要避免像交流分享课那样把主旨内涵都提炼出来,局限了学生自我阅读时的多元理解与感悟,更不可能像课内阅读课那样,花大量时间反复品读、深刻感悟,所以,教师先期呈现的内容更需要在熟读整本书的基础上作恰当的选择和巧妙的呈现、推进,引导学生真正爱上阅读,为他们铺设一条高起点的阅读之路,也为学生打下厚实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力学陆之.关于小学生作文中“画面感”语言的表达现状的调查研究[EB/OL].http://www.djyw.org/user6/36356/archives/2012/57917.html.

[2]芮琼.初探课外阅读指导课型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2(3).

[3][4]金英华.导读:有效课外阅读的前奏曲[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5(3).

[5][6]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22.22.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