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儿童问学课堂的意蕴

2016-04-21潘文彬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的最为关键的内涵特质,是儿童终身持续发展的DNA。它是经由后天教育而习得的。这就意味着课程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圆心来展开。儿童问学课堂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永远站在课堂的中央。问学课堂,以“问”为特征,以“学”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是启迪心智、怡然有趣、自然有法的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学课堂;自主学习;自我生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020-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报告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那么,教育究竟能把“他”变成一个怎样的他自己?如何使“他”成为他自己?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和破解的问题。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也曾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1]那么,教育到底该如何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是何种样态呢?这也是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其实,上述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关于教育的本源性的问题,是关于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引领我们探寻教育真谛的问题。我们知道,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新常态下,我们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本位,聚焦课堂教学的改革,优化儿童学习的生态,努力探索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实践策略。

一、核心素养:儿童发展的DNA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全新的概念,并且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聚焦“核心素养”就成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为愿景,以培育健全人格且具有社会胜任力的合格公民为旨归,构筑一种回归本真、轻负高效、均衡发展的教育生态。这种“核心素养”的养成,绝不是狭隘的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更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分数和升学效率,而是应当立足于国计民生,着眼于民族未来的发展,指向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具体回答素质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核心素养是学生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的最为关键的内涵特质,是儿童终身持续发展的DNA。

核心素养是在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它具有中国特色,直指素质教育的真实鹄的——立德树人,也是素质教育的重新出发和深度发展。那么,何谓“核心素养”呢?对于核心素养的表述,世界各国虽然用词不一样,如经合组织用“胜任力”,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基础学力”等,但是究其本质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顺利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与发展”的问题。恒吉宏典等日本学者把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2]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研究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的基础上,把“核心素养”作了这样的界定: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3]

如此看来,“核心素养”是一个意蕴丰赡的概念,它绝不是指死记硬背多少知识,也不是指拥有多高的解题技巧,也不是指会做某一件生活小事,而是个体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与必备品格,而这种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恰恰又是借助学校教育来培育和发展的。“核心素养”更是一个高度整合的概念,它既不是单一的知识、能力、态度,更不是单一的行动,而是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与情境间的因应互动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研究者指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核心素养的养成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以乘方来连接着知识与能力的——如果态度好,是正数,知识与能力就会产生相乘倍数的增效,素养生成自然就会又好又快;相反,倘若态度差,是负数,知识与能力便会产生缩减的效果,素养自然就难以生成。

二、课程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圆心展开

既然“核心素养”是经过后天教育而习得的,那它一定是可以教、可以学、可以测的,问题的关键是指向核心素养生成的课堂教学该“教什么”“学什么”“测什么”以及“怎么教”“怎么学”“怎么测”。如此来省思教育,审思课程,反思课堂,自然就会改变教学的行走姿态,使得学校教育由以知识传授为本位的应试教育走向以核心素养发展为追寻的素质教育,而实现这一美丽转身首先就得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建构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切实地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和适合的课堂。

既然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是通过学校教育而习得的。那么,它与学科课程教学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知道,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每门学科的课程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与担当。从这个层面来看,核心素养就起着统领、辐射学科课程的教学作用,体现学科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持续发展服务,变“教学”为“教育”,致力培养具有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其实,各科课程也都有其独当之任,都有其必须要达成的目标,都有其学科本身的核心素养。从这个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养成,还得依赖学科课程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特质的彰显和课程魅力的发掘。只有这样,才能撑起富有学科课程活力的这支长篙,渡着学生向着学习的更深处漫溯,进而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如此来看,核心素养的养成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正因如此,我们不仅要科学地把握各学科都具有的共同的、一般的核心素养,还要研究和把握学科本身的核心素养。如此,就能软化学科的壁垒,在彰显学科特质和魅力的同时,走向综合,走向开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endprint

既然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定位在核心素养的养成上,而核心素养又是与学生在21世纪最应该具备的最核心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密切相关的。那么,学校的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有着怎样的变化和要求,才能顺乎这样的育人目标呢?

首先,要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意蕴。19世纪,“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课程的经典问题;20世纪,“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是课程的经典问题;而21世纪,“什么知识最有力量”便成了课程的经典问题。核心素养的养成当然是离不开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让学生学习那种富有生长力的种子知识,因为这样的知识才最具力量,这样的知识才能生成核心素养。所以,我们在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如何遴选那些最有力量的种子知识,更要思考如何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变化为智慧,积淀为素养。

第二,要改进和优化教学的方法。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点应该从传统的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关注核心素养的养成上来,要从只关注教师“教了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了什么”以及“学会了什么”,变“教”为“学”。在教学方式上,要立足学生学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生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富有创造地学,乐此不疲地学。其间,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能够给予适时、适度的点拨,切实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使学生在“和易以思”的状态中愉快学习,历练能力,砥砺智慧,形成素养。

其三,要研究和转变学习的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著名学者许国璋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古往今来,众多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等无不都是靠自主学习、深入思考、不断实践,才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试想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刻画出阿Q的形象?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类似的话:“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所以,发展核心素养,得靠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离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核心素养就会失去了依傍,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规律,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大胆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育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习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儿童问学课堂”的教学主张,以此来拉动和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

三、问学课堂:儿童站在正中央

如果说,发展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么,“问学课堂”则是基于校本的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我们知道,好问是儿童的天性。“问”,是对疑的一种集中与概括,即由疑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故而,“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问学”,顾名思义,就是由“问”而“学”,因“问”而“学”,先“问”后“学”,循“问”而“学”,这种以“问”为发端的学习正是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问学课堂”就是以儿童“游戏、模仿、好奇、成功、赞扬、创造”的天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使教学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关注儿童生态,守护、激扬儿童天性,面对儿童的“问学”,教师不打断、不指责、不呵斥、不敷衍,激发和引导儿童的发展,帮助儿童完善自己的成长过程,促进每一个儿童最优发展为根本旨归的课堂教学。问学课堂,是学生第一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第一的课堂;是学生“问”的课堂,而不只是教师“讲”的课堂;是学生“学”的课堂,而不只是教师“教”的课堂。因此,问学课堂,儿童永远站在课堂的中央。[4]

1.问学课堂:以“问”为特征,开启儿童的心智

问学课堂,以“问”为基本特征。“问”是“学”的发端。学生敢“问”会“问”了,个人的思考开始了,“学”才会成为一种可能。问学课堂,是问题驱动的课堂——问题,串起了课堂的精彩;问题,激活了儿童思维;问题,牵引着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问学,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问,而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质疑问难,是一种探索实践,是一种求知过程,是儿童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围绕学习内容,主动地问,大胆地问,多方求教,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问学课堂,学生拥有“问”的权利和自由,教师绝不能因怕学生不会“问”抑或“问”不好,而因噎废食,越俎代庖,不让学生“问”;也不能只流于形式,而让学生毫无章法,漫无目的地“问”,更不能只满足于解释和应答学生的“问”,而是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源”“问流”“问法”,提升“问”的品质,习得“问”的方法,生成“问”的智慧。

“源”,即知识的源头。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每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目标体系、内容系统、学习要求和学习途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问源”——刨根问底,探寻知识源头,掌握根本的方法。[5]也就是要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所学知识的核心点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对于所学习的知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优势?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如此这般,让学生去探寻知识的源头,开启学习的航程。“问源”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和儿童心理的特点,循本溯源,追寻教学的源头,找准教学的起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流”,即学习的过程。所谓的“问流”,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亲历学习的过程,自主实践,勾连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动化的不断“滚雪球”的效应或者形成清晰的“知识链”[6],也就是要不断地去思考和追问:对于所学习的内容,准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探究解决?哪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寻求老师和伙伴帮助的?这样一来,学习的历程就会因充满思辨而情趣盎然,因灵动扎实而步步留痕。“问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动机,唤醒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长。endprint

“法”,即学习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问学课堂之“问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叩问自己——我是怎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从中习得了哪些方法,获取了怎样的经验和智慧,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在“问法”的过程中,教师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那些共性的、关键的问题的解决策略、途径,以帮助学生不断总结经验,获得汲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当然,不同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倡导“问法”的丰富性,以帮助学生形成各具个性的学习经验和智慧。

普列汉诺夫说得好:“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标志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儿童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而培养这一素养则需要儿童在“问源”“问流”“问法”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历练,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师眼中有儿童,心中有课程,手中有方法,尊重科学,倾注智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理想境界。

2.问学课堂:以“学”为核心,砥砺儿童的能力

汉语中,“学”和“习”是两个颇有意思的汉字。学,上半部分像双手构木为屋形,下面是“子”,可见,孩童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种动手操作实践。习,本意是鸟儿反复练飞。可见,学习本是儿童自己的事情,是儿童自己动手实践、反复练习、获得本领的过程。问学课堂,就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为核心,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问学课堂,以现实的、有趣的、探索的情境来展开学习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让学习真实发生;问学课堂,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学习也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

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以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得见学生思维的拔节,我们将问学课堂中学生的“学”细化为五个实施要素:自主探学,分享互学,优化练学,总结理学、多元评学。这五个要素彼此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串联模式,而是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7]在一堂课上,这五个要素也是可以根据需要交叉运用的。其目的只有一个,适合并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砥砺学生的学习智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

问学课堂的“学”是学生兴致盎然、享受快乐的“学”。学习本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尽管有时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甚至是艰辛的,但是乐在其中。所以,问学课堂第一要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育学生学习的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之”,这“乐之”,皆为一种情感。儿童这种情感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日益培育起来的,是容不得一点懈怠和伤害的。问学课堂的“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灵动的实践,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幸福的生活,一种温暖的生长。

问学课堂的“学”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都是由惊奇和问题开始的。”问学课堂是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一种习惯来养成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善问、会问、乐问。“世事洞明皆学问”,问题的来源是多元的:来源于书本,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与人的交往,来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拥有善于思考的头脑,处处留心,都可以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这,正是学生的一种素养。然而,儿童毕竟是儿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提出一些富有思维含量的真问题确实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质疑问难中,不断增强问题的意识,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和水平。

问学课堂的“学”是学生总结方法、生长智慧的“学”。问学课堂尤为关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分析、解决的思维方式,启发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不断反刍,不断思考,厘清概念,明晰思路,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这样,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就不只是知识了,还历练了能力,习得了方法,增长了智慧。

3.问学课堂:以“活动”为载体,放飞儿童的天性

问学课堂关注儿童当下的课堂生活,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得,变静听式学习为参与式学习,变单一性的活动为多样化的活动,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在高涨的情绪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表达、操作等经历,过上一种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问学课堂中的活动立足儿童,着眼课程,以活动为载体,以丰富学生和谐的学习生活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因而,这样的活动至少具有以下一些属性。

(1)游戏性。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问学课堂中的活动是富有儿童情趣的,是学生乐此不疲、快乐体验的一种活动,而不是浮于浅表、嘻嘻哈哈的一种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在游戏精神引领下,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一种儿童游戏的活动,把课堂变成儿童自由游戏的场景,让学生在自由游戏的过程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2)探索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问学课堂中的活动是一种不断尝试和发现的探索性活动。因而,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精心选择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提升活动的思维含量,用问题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心灵共振,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和大胆探索的进程中,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追求创新,提升素养。怀特海说过这样的话:“应该引导孩子们的思维——学生们应该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问学课堂中的活动是具有思维张力的,是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真知的一种活动,而不是肢体乱动、思想游走的一种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惑,也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豁然;既有一种思维的压迫感,也有一种自由的愉悦感;既有一种个体智慧的闪现,也有一种群体力量的发挥。因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才会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

(3)合作性。问学课堂中的活动是一种在话题的驱动下的合作性活动,是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的合作交流的活动,而不是单兵作战的活动。萧伯纳说得好:“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所以,这种合作性活动就是营造一种分组研讨、相互切磋、相互争鸣、共同商榷的情境,让学生在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分享发现,启迪智慧,获得发展。

(4)开放性。生活有多广阔,课堂的天地就应当有多广阔。问学课堂中的活动是一种向四面八方打开的开放性活动。这种活动是基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调,是向着学生的生活打开的。这是其一。其二,这种活动是指向儿童真实的学习情境的,是让儿童在活动中亲历实践,自由学习,自由生长,是向着学生的学习打开的。第三,这种活动是尊崇儿童的天性、放飞儿童的心灵、培育儿童的悟性、滋养儿童的灵性的,是向着学生的心灵打开的。

问学课堂是一种启迪心智、怡然有趣、自然有法的课堂;问学课堂是一种基于儿童生长、基于培育素养、基于培养合格公民的课堂;问学课堂是一种追求教学的真质量、追求教育的真效益、追求儿童的真发展的课堂。

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问学课堂,我们还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前言.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07).

[3]袁振国,崔允漷,等.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N].光明日报,2015-12-8(15).

[4][7]潘文彬.探寻儿童问学课堂之道[J].语文教学通讯,2015(3C).

[5][6]刘宁霞.问学:走向真实而自由的学习——小学“问学课堂”教学策略微探[J].晓庄学院学报,2015(5).

责任编辑:杨孝如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