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教育管理实践中实证思维的引入

2016-04-21顾月华张佳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苏州教育

顾月华 张佳伟

摘要:从经验思维走向实证思维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苏州市教育局以问题为中心,重视系统调研,形成多项品牌调研项目。在教育规划方面,创新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方式,使教育规划成为基于监测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不断推动教育经费预算的科学规划、编制和执行。苏州教育提出“数字治理”思路,成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创建平台,改革评价方式,着力提升校长、教师的数据治理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并在系统层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与此同时,苏州教育也将舆情数据的搜集、存储和分析看作是提升教育服务品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地方教育;苏州市;教育管理;实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003-05

记者:感谢顾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您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对苏州教育的整体情况十分熟悉。但2012年任局长之后,您多次强调要让管理从“经验”走向“实证”,仍坚持对苏州教育进行系统调研,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顾月华:我想引用佐藤学的一句话,“学校内外的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需要我们用文献法去梳理教育所承载的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需要我们用调查法去探寻每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需要我们用访谈法去观照每一个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不能凭感觉说话、凭印象判断,因为“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用证据说话,用事实判断,这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实证思维最为强调的是以问题为中心,教育管理必须从找准真问题、研究真问题开始。为了推动教育管理从“经验”走向“实证”,我们形成了“好学校大家谈”公众评议、“高三学情大数据分析”、“三访三促进社区”等品牌调研项目,在调研中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近年来,我们还积极开展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和直属初中专题调研,在调研中解决问题,改进指导工作。为了畅通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组织“对话青年教师、走进基层学校”系列活动,由局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零距离、面对面感受基层学校的日常教育生活,体验青年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共梳理出涉及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生存状态,专业发展、评价、保障等200多个问题。

记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规划、教育预测在经典管理理论中被确定为管理的重要职能,被称为“管理之首”。苏州教育在预算与规划方面是怎样做的,其中如何体现您所讲的实证精神?

顾月华:1994年,我市建立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并使之成为撬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支点。制度实施20多年来,我市一直在探索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的转变。我市的教育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规划行为逐步成熟,教育规划已越来越成为基于监测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2014年,我市创新教育目标责任考核方式,努力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数字化治理的转型,初步研制了五个模块的指标体系,涵盖100个监测点,并将教育规划作为政府履职的首要内容,开始全面关注规划的科学制订、落地实施和动态完善。我们以教育规划为抓手强化政府统筹作用,要求各地依据辖区内的生源数量、基本结构以及未来5到10年的常住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等实际,预判学校布局、学段分布和素质发展等情况,适度超前规划,制度化执行规划,动态化完善规划,努力体现教育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引领性和实效性。在教育规划过程中,我们将会更注重开展预测性研究,建立一种能反映社会需求和适应社会变化的弹性调控机制和多部门联动机制。

作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在苏州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外来人口急剧流入苏州城市和乡镇。十多年间,苏州外来流入登记人口由2004年的330万上升到2014年末的690多万,年增长速度为7%,总量超过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居全国各地级市之首。随着全面开放二胎以及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学龄人口结构性暴增。我们已经在积极谋划,加强制度设计,着力突破土地、资金等制约学校建设的瓶颈问题,建立规划、国土、建设、财政等多部门在教育集中办公、联动推进机制,加强区域教育布局规划研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2015年我市正积极开展《苏州市教育事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姑苏区2014到2017年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与研究。

教育预算编制也是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教育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我们一直立足于实际、实证、实效,高度重视教育经费的管理,不断推动教育经费预算的科学规划、编制和执行,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已初步建立起“战略规划、专项计划、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预算过程中,加强教育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要求每个项目都有详尽的项目申请书和预算安排,严格教育投资项目预算编制与安排。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完善内部绩效评估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适时地引进外部专家智力和借助社会评价机构,提升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一是建立绩效评估专家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封闭式评估。二是将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委托给非营利性第三方评估机构。三是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和公布,并用于下年度预算编制安排,相应增减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数。

记者:监测可以直观反映教育质量现状,为教育决策和评价分析提供最客观、最有效的依据。2014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成立独立建制的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目前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在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苏州还有哪些举措?

顾月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我们于201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独立建制的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苏州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两年来,中心从零开始、边学边做,在机构重组、顶层设计、队伍建设、项目推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专业引领下,中心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独立开展了针对全市初一新生的学业质量监测,123所初中学校的18959名初一新生参加。下一阶段,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将立足苏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努力构建“跨学段一体发展、跨地域协同创新”的监测机构。endprint

教育监测在完善教育管理、科学决策上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教育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职能处室的日常工作中也进一步强化“数字说话”。一是开展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自2012年起,我们在全市设立了30所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点校,测试年龄段涵盖7到17岁的中小学生,测试内容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指标等四个方面22个项目,并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和苏州市体科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对采集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年度“苏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二是开展疾病预防监测与提醒。加强学校疾病防控管理,建立健全疾病预警机制。每月定期发布《疾病风险提示》,结合季节和疾病传播规律,发布疾病预警,提示学校和学生提高疾病风险意识,采取防范措施。强化因病缺课网络日报制度,加强学校疾病防控管理,每日监控和报告学校疾病情况。每年开展学生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疾病防控分析,指导学校采取干预措施等等。三是加强学校安全监测。把“关爱学生生命安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发展首要目标,加强学校安全监测,加入全国安全教育实验区,建立学生伤害事故档案,完善事故信息上报制度,提高人防保障水平,发挥技防物防作用,全面提升校园安全保障。四是创新教育目标责任考核监测方式。我刚才也提到,2014年,我们开始尝试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发展,采用监测机制,依托大数据,创新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方式,努力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数字化治理、现代化治理的转型。指标体系确立了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费保障、教育人才保障、教育发展水平、教育改革创新五个模块,设置了18条指标,配套了100个监测点。其中,定量监测点74个,定性监测点26个。为了更全面、更快捷地采集分析100个监测点数据,我们开发了“苏州市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填报、在线审核、互动反馈以及纵向横向比较等功能,配套了数据平台使用手册,制订了数据口径说明。2015年,我们对指标体系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努力实施专业评价、多元评价、导向评价。

记者:面对大数据给教育带来的挑战,苏州提出了“数字治理”的思路。近年来,苏州市创立了以学情分析为重点的“好学校大家说”平台,市教育局直属的所有初中、高中、职业学校的一把手校长都亲自上台用海量数据向社会全方位展示学校办学水平,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您能否介绍一下开展这项活动的初衷是什么?苏州在提升校长、教师数字治理能力方面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顾月华:2013年,苏州率先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这也是苏州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公共教育服务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质上是每一个学校办学治校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好学校”的概念已经从传统意义上凭借教育经验的办学向基于科学实证的治校转变。《大数据》一书提到,“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我们认为,校长应将研究学生作为第一课题,站在实证主义的立场上,树立理性审慎的办学观,逐步探索学生学习生活过程的数据化,在实证研究中实施基于学情数据分析的办学策略,学校的每一个办学策略背后都应该有大量数据的分析支撑。苏州建立了“好学校大家说”平台,组织每一位校长用数据分析的方式向全社会介绍本校办学策略,重点立足学生成长发展本身,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日常数据进行系统挖掘、积累、整合与分析,将结果反馈在办学决策的制订过程中。在每次“好学校大家说”活动现场,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会对每一位校长进行评议,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也会对每一个学校进行“会诊式”指导,同时有超过10万的网友观看网上直播,与现场进行互动交流,很大程度上引导校长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治校态度和数据实证的现代办学观念。

除校长外,今年我们也正在开展教师评价改革,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从强调把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更加注重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从注重“上好一堂课”转向关注“培养好一个人”,让研究学生成为教师的专业自觉。通过评价改革,引领教师提高关注学生的能力,掌握关注学生的方法,优化关注学生的过程。我们倡导苏州中小学教师应持有“三证”,即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和教育咨询师资格证书。其中,教育咨询师的身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基于学情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包括针对学生学习动机归因、学习方法、优势智能、潜能特长等多个成长发展的内在因素的数据搜集、存储与分析能力,来逐渐适应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过程中对未来教师数据思维提出的职业要求。苏州教育系统的后备干部有一门必修课:参加教育定量研究培训班,系统学习定量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教育测量的基本方式,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数据建模分析的主要方法。我们认为,苏州的每一个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实证和数据思维的教育观念,具备运用教育数据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

记者:我们知道教育教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无论是教育管理中的实证思维,还是教育者的“数字治理”能力,最终都指向是学生的学习。您能否介绍一下苏州在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关注学生的学习?

顾月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工作谋划部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日常学习现场是数据分析工作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核心领域。我们与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战略合作,依托国内领先的教育科研成果,在全市遴选7个学科教学信息化教改实验学校,建设具有课堂强交互、学情分析、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未来教室,重点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信息化教改实验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有效采集学生学前准备、学习过程、学后反思等环节行为信息,逐步探索将学情获取从经验性部分获取向全体学生全过程数据采样转变,系统分析学生认知情况和内隐需求,以此提升教学计划制订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每一个信息化教改实验班,工程中心的应用研究人员都会进行深度调研,依据校情制订随班跟岗指导方案,对任课教师在交互系统应用、教学流程设计、学科工具使用、学生学习引导与学情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提升一线教师的学情数据分析意识与能力。endprint

我们也在系统层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分批组织了苏州市部分中小学参与上海市闵行区“绿色评价”改革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苏州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评价”体系。绿色指标以科学实证为导向,树立了多元指标评价、发展指标评价和基于证据评价的评价思想,注重评价体系的绿色建构、校本化实施和系统联动推进,探索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数据化定量呈现方式,引导学校、社会和家长转变教育质量观念,促进学校更好地探索教育规律,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同时,苏州开展了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网上阅卷与评估分析工作,借助网上阅卷分析系统,搜集整理了包括命题双向细目、试题属性、难度区分等十余项指标的全市数据,了解考生群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教育教学反思改进提供依据,切实发挥了数据实证在以评促教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政府、考试与监测机构之间的新型关系,我们成立了市教育考试院,推动考试和评价工作独立开展与专业发展,研制中考改革方案,探索基于统一中考的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机制。

记者:除了日常教育教学的分析之外,教育舆情分析作为社会舆情分析的一个子系统,在构建政策问题、诊断政策环境、提供政策建议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苏州教育在舆情分析方面有何系统的做法?

顾月华:积极应对和主动回应教育舆情是苏州教育丰富社会互动方式、走向教育治理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会通过各种渠道充分表达教育诉求、充分讨论教育决策,共同参与教育公共事务的管理。苏州教育将舆情数据的搜集、存储和分析看作是提升教育服务品质的重要途径。2012年6月,苏州教育局在一楼大厅设置100平方米的教育惠民中心服务大厅。中心作为一个综合性教育服务平台,集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信访与监督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由窗口接待、电话热线、市12345便民热线、领导信箱、“寒山闻钟”论坛、“中国苏州”网“公众监督”栏等六大服务平台构成。中心建立了快速科学的舆情分析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舆情每日快报、特事专报、一周舆情分析、每月舆情报告制度,创办了《惠民之声》月刊,及时应对教育热点问题,快速解答百姓诉求,为领导、各处室和基层学校提供信息反馈和决策依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市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共接听热线电话9280个,接待来访1809批次、2737人次,回复“寒山闻钟”帖子1078个、12345工单392个、公众监督2188个,回复各类群众来信819件。苏州市教育局在2015年度苏州市“寒山闻钟”论坛处办情况考核中荣获“综合奖”“及时关注奖”“快速处办奖”“真诚沟通奖”“满意处办奖”五个奖项。

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是我们舆情分析的直接来源,与此同时,我们市教育局的信息处每天也会在主流综合类、教育类报纸杂志和全国各省教育报,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与其他副省级城市教育行政部门网站、中国知网以及高校(师范类为主)学报等30余个媒体上搜集超过2万字的教育信息,发布给全市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让我们的局长、处长和校长能在第一时间获悉当日教育舆情,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前沿信息,掌握各地各校专家学者最新教育观点。在每日教育信息之外,紧扣苏州教育工作热点与节奏,围绕某项重点工作,通过知网等学术网站搜集编辑单次20到50篇学术论文的“专题参考”信息包,保证参考信息与教育中心工作的内容贴合度与决策价值度。

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了解到苏州已经在编制《苏州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规划》,您能否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苏州教育未来的远景发展目标?谢谢。

顾月华:“十三五”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期。教育是民生之首,谋划好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苏州教育迈上新台阶,实现“让人民享有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既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苏州市教育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毕。教育现代化是苏州市“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苏州如何因地制宜,按照国家、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结合苏州“1450”城乡共生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布局实施,抓住战略机遇,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教育为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撑的任务更为突出,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中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职责更为重大,在城乡统筹发展下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更为显著。“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改革路径设计,主动应对我市生源高峰的到来,大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培育形成“全纳、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现代化苏州形态,为每一个孩子奠定人生出彩的坚实基础。

在总结“十二五”,规划“十三五”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苏州教育未来十五年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4日,在第38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教育2030行动框架”发布,教育的使命被扩大至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我们也正在委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编制《苏州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规划》,对2030年的苏州教育进行前瞻性思考、发展展望与布局设计。我们希望2030年的苏州教育能够发展形成一个科学实证、系统完备的治理体系,发挥教育公共服务的制度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教育活力,在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进行探索。我们期待各界共同关注,期待得到更多的支持与指导,共同推进苏州教育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责任编辑:杨孝如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州教育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有味道的苏州云
苏州之美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