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雷霆反腐:“赢得足够漂亮”
2016-04-21本刊编辑部
三年雷霆反腐:“赢得足够漂亮”
自2012年底以来,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历时仅三年。关于三年反腐,习近平定下了这样的调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有可能阻碍反腐败斗争的利益集团,已经很难逆转这一态势。这场输不起的斗争,输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接下来就要看是不是赢得足够漂亮。
轰轰烈烈的这三年
回顾过去三年可以看出,习近平在这些会议上讲话的很多精神要点,后来都成了政治领域的热词,并由此推动了反腐败斗争的变化和前进。
“老虎”“苍蝇”一起打
2013年1月,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履新不久的习近平集中阐述了其反腐思路,其中,诸如“老虎”“苍蝇”一起打,“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等,习近平在这次讲话中的诸多反腐论述此后被舆论广为引用。
习近平发表此次反腐谈话前不久,2012年12月初,当选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不足一月的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被查,成为十八大之后第一个落马的省部级官员。十八大后的反腐“打虎”,打响了第一枪,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党政军系统百余名“老虎”应声落马,反腐力度空前。
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这也是十八大后,政治局首次以反腐作为集体学习的主题。在习近平这次引用“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谈反腐之后不久,2013年5月,十八大后的首轮中央巡视拉开帷幕,6月,中共自上而下启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措施不断升级。
此外,在习近平这次反腐讲话之后,5月至7月间,包括刘铁男、倪发科、郭永祥、王素毅、李达球等多名省部级高官密集落马,十八大后的首个“打虎”高潮掀起。
2013年秋天,十八大后中共以八项规定为起始的正风肃纪举措,迎来第一个中秋国庆“双节”检验。
当年8月,中秋节前夕,中纪委要求坚决刹住中秋节、国庆节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中秋和国庆佳节。消息发出后不久,媒体用“月饼禁令”来形容中纪委此项针对节庆腐败的硬要求。
中秋节后不久,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提出“以重要节点抓党风”。
在习近平此次讲话之后,包括贺卡禁令、爆竹禁令等等,“逢节必令”成为中国官场“新常态”。中纪委以持续的节庆反腐,重击中国官场每逢佳节集中上演的腐败歪风。
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2013年与2014年交替之际,十八大后的中国反腐迎来又一个关键节点。在2014年十八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提示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还提出要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陈柏槐、郭有明、陈安众、童名谦、李东生、杨刚、李崇禧、冀文林、祝作利、金道铭等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打虎”密度和力度明显加大。
从中纪委网站摘选的习近平反腐讲话可以发现,在这一段时间,习近平高密度疾言反腐。仅2014年1月,习近平就至少3次集中谈论了反腐整风问题。
这次讲话两个月后,2014年3 月15日,中共中央依照党的纪律条例,决定对徐才厚涉嫌违纪问题进行组织调查。
2014年6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情况汇报时表示,“一年多来,比较一下,已处理了几十个部级干部,比过去多了不少,但不要算这个账,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
在习近平发表这次讲话的当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被查,徐才厚被开除党籍。习近平这次讲话之后,2014年的7月,中共“打虎”再次掀起高潮,创造了2014年单月“打虎”纪录,6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被查。当月,周永康被立案审查。
作为“寻虎”“觅蝇”的重要渠道,中央巡视在2014年也是全面提速升级。6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痛斥有些地方“恶行令人发指”,并强调,巡视组“不能看人看地方下‘菜碟’”,对领导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不能投鼠忌器,要全部扫描”。
在反腐风暴持续近两年之际,2014年10月,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在讲话中狠批官场中的“拉帮结派”“团团伙伙”,并强调反腐“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
在习近平此次讲话之前,从2014年2月开始,山西先后7名在任省部级官员落马。山西官场出现的贪腐串案、窝案震惊舆论。
习近平这次讲话两个月后,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被查。
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
2015的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强调了纪律和规矩的重要性,还要求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
2月,中央巡视组密集公布了2014年中央第三轮巡视的反馈意见。其中,诸如“吃里扒外”“损公肥私”等,央企腐败乱象被集中曝出。
同样在2月,中央又选定26家央企展开2015年首轮专项巡视。这是十八大后,中央巡视首次全部针对央企。6月底,今年中央第二轮巡视开启,26个被巡视单位中,其中17家是央企。
2015年6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表示,“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从6月25日至8月1日,38天时间里,反腐接连打落了9名“老虎”。这波“打虎”高潮中,有体育系统首虎,有法院系统首虎,有环保系统首虎,有西藏首虎,有吉林首虎,有十八大后首个任上落马的省委书记,还有副国级“军老虎”,更有首个涉嫌故意杀人的“老虎”……高层关于反腐不留“暗门”、不开“天窗”的决心得以印证。
自2015年4月20日,涉及100人的“红色通缉令”发布后,中国的海外追逃更是升级提速,戴学民、李华波、杨进军……“红色通缉令”上的名字不断被写在中国追逃的遣返名单中。9月,习近平主席开启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在美期间习近平关于中国反腐追逃的表述,格外引人关注。9月18日,美国就首次向中国遣返“百名红色通缉人员”的杨进军。不久后,9月24日上午,潜逃美国14年的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邝婉芳被强制遣返回中国。
十八大后,中国军方的反腐风暴格外引人瞩目,特别是进入2015年以来,中国军方多次集中公布军级以上干部重大案件被查处信息,“打虎”力度持续升级。目前,十八大以来,军方公布的落马“军老虎”(副大军区级以上)人数已经超过40人,涉及多个总部单位与军区,军队反腐不设禁区的特点也十分凸显。
回顾过去三年可以看出,习近平在这些会议上讲话的很多精神要点,后来都成了政治领域的热词,并由此推动了反腐败斗争的变化和前进。
纪检体制改革大棋局
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推进“三转”工作。当前,中纪委提出聚焦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这是“三转”的第四次聚焦,第四次定位。
自王岐山主政中纪委以来,频频用行动刷新公众对中纪委的刻板印象,一个改革开放以来“最强大”的纪委形象呼之欲出。
特别是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开启了一盘纪检体制改革的大棋局,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致力于锻造新时期的执纪尖兵,高悬反腐利剑。
“强纪检”:聚焦主业,强化监督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对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职责定位。概括起来就是:落实“两个责任”“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实质是完善监督体制,促进纪委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目的是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逐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目的是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加强行政监察等工作。
中央纪委推进改革,抓住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这个“牛鼻子”,层层传导压力,一级抓一级。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突出问题,不急于发文件、定制度,而是先易后难,从局部和具体问题改起,不断探索实践、积累经验,逐步推动对原有制度规定的修改完善。
“两个责任”:有责必问,问责必严
2015年6月26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第24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要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法规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
截至2015年下半年,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和89个中央部门、单位的党委(党组)制定了落实主体责任实施意见。海南、湖北、江苏、重庆、四川等地方和部门还探索推行主体责任清单,把抽象的责任内容具体细化为职责、任务、措施、时限、标准,增强了履责的可操作性。
2014年,全国共有400多个单位的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和4600多名领导干部因落实“两个责任”不力受到责任追究。2015年上半年,共问责370多个单位的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和470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2015年上半年追责总人数与2014年全年追责总人数大体持平。
当前,责任追究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倒逼“两个责任”落到实处。到2015年底,针对资金沉淀、项目拖延等方面的懒政怠政不作为典型问题,对24个省(区、市)的249人进行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下一步要继续深化责任追究工作,严格落实“一案双查”,把责任追究作为纪律审查的必要延伸,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腐败问题作为责任追究重点,积极探索实践,运用多种问责方式,不断释放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两个全覆盖”:党内监督不留死角
2014年底,中央决定,由中央纪委在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等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设7家派驻机构,这在我党历史上尚属首次,迈出了“全覆盖”的重要一步。
2015年,新设8家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完成对保留的44家派驻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实现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的全面派驻,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当年6月,中央纪委机关会同财政部出台了《中央纪委派驻机构纪检监察专项工作经费管理办法》。中央纪委正在研究制定《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派驻机构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各省区市党委、纪委正在按照中央精神,紧密联系实际,加强本地区纪委派驻机构建设。
巡视全覆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按照全覆盖要求,中央巡视对象285个,省区市巡视对象8865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已经开展8轮巡视,巡视了149个地区和单位,实现了对地方和中管央企的全覆盖,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共有15个中央巡视组开展巡视工作。可以预见,保持巡视的力度和节奏,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能够基本实现巡视全覆盖。
2015年8月13日,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巡视条例内容涵盖巡视工作的指导思想、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巡视内容、工作方式和权限、纪律与责任等各个方面,为深入开展巡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利器,标志着巡视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两个为主”:保证纪委监督权相对独立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中央纪委要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落实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2014年上半年,河北、浙江、河南、广东、陕西五省纪委,国务院国资委纪委,驻商务部、海关总署纪检组等8个单位进行“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要求必须及时向中央纪委有关部门报告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的有关情况。2015年,已实行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线索处置、案件查办情况制度。同时,已研究制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外逃信息统计报告制度等。
为贯彻落实“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的精神,2015年3 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副组长提名考察办法(试行)》《中管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并已实施。纪委书记、副书记和纪检组长、副组长是纪检干部队伍中的“顶梁柱”,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带头“忠诚、干净、担当”。
“三转”:打铁还需自身硬
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党章、党内法规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不断推进“三转”工作。“三转”的实质是要求纪检机关找准职责定位,明确主责主业。
中央纪委机关先后两次对内设机构进行整合优化,监督执纪机构达到17个。省级纪委机关内设机构调整工作已全部完成,调整后,省级纪委平均设置监督执纪部门13个,编制平均114名;纪检监察室平均8个,编制平均64名。
各级纪委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狠抓自身建设。目前,中央和省级纪委均成立了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大部分市级纪委也成立了干部监督室。
至今,“三转”已经历四次深化。二中全会之后提出“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中央巡视组按照要求,把围绕党风廉政建设、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巡视工作方针,率先实现了“三转”。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中纪委提出“监督执纪问责”的“三转”方向,是又一次深化。四中全会之后,中纪委提出“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实现了第三次深化。当前,中纪委提出聚焦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即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这是“三转”的第四次聚焦,第四次定位。
高压反腐下的官员心态
高压反腐使得一些谙熟“潜规则”的官员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借助复杂环境消极执行政策。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令许多官员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中对上级和中央的依赖性剧增。
在目前高压反腐的情况下,党风、政风为之一变,官员特权消费、权力寻租等现象明显减少。但同时许多官员一改过去的张口闭口谈发展的作风,而是选择明哲保身、消极无为。
抵触情绪消极执行政策
当今社会,升迁成为一些官员最大的利益追求。正常的升迁应该是政绩突出,政绩的突出则依赖官员所管辖的范围内GDP的增长。GDP的增长路径,各地基本是共同的: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的企业入住本地;或者大兴土木工程,修建地铁等市政工程,开发房地产等。这些项目总的特点是:通过上大项目,以推动GDP的增长。而那些增长周期缓慢的产业,则往往容易被主政者忽略,甚至排斥,农业即是如此。
高压反腐使这种升迁模式所带来的风险加大。招商引资、大兴土木的过程中,会牵涉到各种各样的利益,会出现权力寻租现象:主政一方的官员本身可能牵涉其中,自己及家庭成员捞取巨大的利益;即使主政的官员自身廉洁,但也很难保证自己的下属保持廉洁,自己有可能因为下属的贪腐而深陷其中;再者,官员群体廉洁,也很难保证受此影响的民众没有意见,甘心接受经济增长中所带来的恶果,譬如他们的土地被占,房屋被拆,民众的怨言可能最终会形成群体性事件,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在反腐压力不大时,贪腐被发现的机率不大。但是反贪压力增大时,这些方面发现的机率增大。
2014年11月一项对中央高压反腐的调查显示,厅级以上干部认为当前我国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和“严重”的比例达到七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腐败问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在权力约束机制和保护机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官员强力推进改革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形成领导干部想干事、干得成事还不违法的从政环境,观望态度和怠政现象还可能进一步弥漫。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压反腐作为一种惩戒机制,是通过查处违纪违法官员来整肃党风的。党的宗旨落实和权力规范,则有赖于“高压”背后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任何组织都是在肯定与惩罚的框架内运行的,如果仅有惩戒机制而缺少激励机制,许多官员的创造精神和工作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当前,由于管理的低效、短效运行加大了制度执行的难度,增加了行政成本,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尤其是吏治的腐败极易动摇党的价值基础,损害党群关系。高压反腐使这一现象被迅速遏制,并使得一些谙熟“潜规则”的官员失去流动路径,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借助复杂环境消极执行政策。而在完善运行的制度体系发挥作用之前,这些情绪的相互激荡,使得官员群体容易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感。这种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令许多官员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中对上级和中央的依赖性剧增。此外,在原有的权力运行框架内,制度运行的弊端让腐败分子有机会恣意妄为,同时也使得工资收入总体不高的干部群体拥有了获得灰色收入的可能性。相关人士认为高薪养廉是个伪命题,但是低薪蚀廉的现象是必须面对的真问题。高压反腐一旦离开了制度改革,长期被特殊利益群体刻意模糊和掩盖的腐败问题容易泛化到作风建设领域,使越来越多收入不高的干部被刻意制造的不满情绪裹挟,从而营造出“反腐过头”的荒唐论调。
维持现状就成为最大诉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之分,高低之别。反腐压力不大时,官员的基本需要不会受到威胁,官员对需求的追求落在了第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在官场上追求更高的级别。但是反腐压力加大后,原来的升迁模式不但受到阻碍,更重要的是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官员在追求升迁过程中可能会因严重违纪、贪污腐败而丧失官职和人身的自由。
西方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一流的人才在商界,二流的人才在学界,三流的人才在政界。在西方国家中,做官并不是人人都向往的职业,而且许多人除了在政界作官之外,还有其他选择,譬如选择经商或治学。即人们并不把做官看作人生的一个重要追求,做官并不能带来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尤其是声望的重大改变。而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依然存在官本位的现象。做官的结果不但是带来经济地位的改变,更多的是社会地位的提高。可以说,做官的结果是马斯洛所说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均能够得到满足,作官能够赢得所谓的朋友,他人对你的赞扬,使自己的自尊心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其他几个需要都是附着在“官职”的基础上,一旦失去“官职”,其他几个需要的满足也就成为不可能。因此,反贪压力强大的情况下,许多官员会由追求自我实现的层次,转到安全的层次。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官员的心态进行解释。反腐压力的加大,导致期望值降低,影响的另一个结果是利益得失的判定,进而影响将来采取冒险还是保守的行为。
人们对得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失的感觉大于得。而且得失影响下的行为也有差别,得的情况下人们容易维持现状,而失的情况下容易冒险。具体到官员来说,在反腐压力不大时,他们一般把参照点定在未来,把未来的升迁看作自己行为的依据,这样就会采取冒险的行为,也就是锐意进取。但是反腐压力增大时,他们则会把参照点定在当下,结果就是把目前的地位定位为收益,维持现状就成为最大诉求。
敬畏心理下的为官不为
讨论官员心态,绕不开为官不为问题。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官员对抗反腐、消极履职、缺乏担当的体现。但是,与其说为官不为是官员对抗高压反腐的心理表现,不如说是大部分官员对中央高压反腐有直接的敬畏心理。
为官不为的成因大致如下:一是一些“顶层设计”和相应的措施可能存在的指导性不够明确问题。官员操作起来既有巨大的灵活空间,也有触犯政治和纪律的风险。其结果是许多官员宁可观望,也不愿意大胆闯、加油干。二是制度不健全构成的行政风险。在常态管理逻辑下,领导批示、政策法规都是官员行政的重要指挥棒,高压反腐极大地打击了传统权力运行的随意性,使得官员在制度边沿游走的风险剧增。在责权边界不清、权力约束机制和保护机制都不够健全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做得越多,可能被人抓住的“小辫子”也越多,不作为就成为许多干部规避反腐剑锋的重要选择。三是在财富增速快于制度建设的阶段,一些干部热衷于权力寻租,将公权变为私器。这类干部对高压反腐有强烈的不满和对抗情绪,并企图通过制造舆论和社会失序来消解中央反腐的决心。
基于此,在加快制度建设的同时,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变为发展的具体实践。党和政府需要有容错机制和试错空间,形成保护和激励干部敢作为、想作为还不违法违纪的政治环境。对于因“不敢贪、不能贪”而不作为的干部,则应该依法惩处。惟其如此,方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反腐下一步棋如何走
“强化巡视监督,推动巡视向纵深发展”;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习近平提出的这些要求和举措是党中央针对现在党内监督薄弱问题对症开出的良方。
早在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央做出一个新判断:“不敢腐的氛围总体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工作正在深化。”2016年全党在治本问题上,不能腐、不想腐工作又有新亮点。
习近平1月12日上午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分析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专家表示,从讲话中可以看出下一步反腐倡廉工作的着力点。
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015是突出责任追究的一年。10月,“主体责任”首次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以往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扩展到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
中纪委六次全会公报指出,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夯实管党治党责任。要巩固和深化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国有企业以及地市一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成果。党的责任重如泰山。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要制定党内问责条例,把问责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强化派驻监督,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推进省区市纪委实现全面派驻。
随着反腐的强化,“问责”不断出现在高层讲话稿中,正式的“党内问责条例”出台将不远。
公报还指出,对不收手、不知止,规避组织监督,出入私人会所,组织隐秘聚会的一律从严查处,对参加聚会的要找本人谈话,令其在民主生活会上作出深刻检查。
对在执纪审查中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要深挖细查、决不放过,越往后执纪越严。畅通监督渠道,激发群众监督正能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专家表示,把纪律建设作为治本之策,不断增强全党的纪律意识,已经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条鲜明主线,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全面从严治党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中央强调把纪律挺在前面,就是在打造纪律防线。”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说,“这样才能实现抓早抓小,阻遏新的腐败增量形成。”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表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作,把纪律挺在前面,用纪律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隐患清除于未生之时,不仅可以缓解反腐工作的压力,更可让全面从严治党走上常态化轨道。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习近平指出做好今年工作要重点把握的五个方面: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准则和条例;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实现不敢腐,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
专家表示,中央要求五方面工作齐头并进,体现出抓党风廉政建设的系统思维。
“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这将意味着,从严治党将向一个新的领域延伸。
辛鸣认为,形势越严峻复杂,越要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既抓遵守党章党纪党规这个根本,又强调抓作风建设的韧劲,既强调在“不敢腐”上取得“断其一指”的效果,又强调从严治党向基层覆盖延伸,同时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专家同时表示,在前一阶段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这五方面要求既有继承又有拓展,既有巩固又有深化。
“这些要求体现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思路,又有着对当前形势的更强针对性。”高波说,“概括起来就是已经取得巨大成效的必须继续坚持、寸土不让,已有的制度创新成果必须加速落地,已经明确的重大任务必须加强落实。”
专家特别指出,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要求将让百姓对反腐倡廉的实际效果有更多切身感受。
“过去一年多两年,习近平反复到基础一些贫困地区走访,基层的反腐‘拍苍蝇’,能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对于老百姓的感受是非常关键的,老百姓对党感受的好坏,主要是来自身边的感受,基层反腐在未来5年是非常关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群众常说‘大老虎太远,苍蝇扑面’,可见群众身边的苍蝇式腐败严重影响党的形象、损害党的执政基础。”高波表示,要厚植党的执政基础,让反腐正风给百姓带来获得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必由之路。
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强调,2016年聚焦监督执纪问责,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
“一把手”监督力度加大
“强化巡视监督,推动巡视向纵深发展”;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习近平强调,要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专家表示,这些要求和举措是党中央针对现在党内监督薄弱问题对症开出的良方。如一把手缺乏监督的老大难问题不仅表现突出,也反映出党内监督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多年来,领导干部带病提拔、选人用人任人唯亲等乱象不止,如何从源头防范用人腐败问题迫在眉睫。有专家表示,干部选人“逢提必查”的同时,还要补齐选拔用人决策透明度低的短板,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对不如实填报个人事项的干部重点监控。
公报指出,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查处强占掠夺、吃拿卡要、贪污挪用等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行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
公报还明确,2016年将配合做好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协助党委把好选人用人的廉洁关,把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的干部选拔进纪委领导班子。发挥干部监督机构作用,对执纪违纪、以案谋私的乱作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不作为、不善为的,要批评教育、组织调整,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给予纪律处分,以更高的标准、铁的纪律,建设一支忠诚于党、让人民放心的纪检监察队伍。
根据全会公报,习近平提出,要强化巡视监督,推动巡视向纵深发展。对巡视发现的问题和线索,要分类处置、注重统筹,在件件有着落上集中发力。
中纪委网站近日刊文指出,巡视必须动真碰硬,不让有问题的人心存侥幸、不让腐败分子有立足之地。根据前几轮巡视经验,我们发现,以纠正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为突破口,往往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打开工作局面。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唤醒党章党规意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沿,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经过几年的实践,深入开展巡视的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利剑时刻高悬。
无疑,对于反腐“不敢腐”,巡视将在2016年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以家风建设促党风政风转变
近年来,中央纪委已经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推广古今的正面家风典型。2016年元旦,“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并推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两本家训《孔氏祖训箴规》和《颜氏家训》。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修身齐家’养分,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现代化理念结合,向党员干部普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规家训’,形成一种向上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最终净化整个政治生态。”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情感、思想‘浸泡’最重要的场所。”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东超说,“反腐是系统工程,从这次习近平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今后反腐会越来越通过正家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刘东超表示,领导干部的腐化有个发展变化过程,反腐工作会更加前移,要把握好过程中影响党员干部变化的因素。其中,家庭就是最核心的因素。“关心党员干部家庭和心理变化,防微杜渐,不至于滑入腐败堕落的境地。”
“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依靠公权力大肆敛财,几乎形成贪腐的固定模式,也令百姓深恶痛绝。要形成清新的党风政风,就必须斩断这条灰色利益链条。”汪玉凯说。
今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汪玉凯认为,下一步,中央还会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移居国(境)外等行为的规范,做好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开,严查隐瞒不报以及官员家庭与官员家庭之间违法隐形输送利益行为。
(中新网2015.12.4、半月谈网216.1.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