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台湾大选”启示录
2016-04-21本刊编辑部
2016“台湾大选”启示录
“台湾大选”让许多人开始担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律”是否会被破坏,是否能持续维持正向发展,即便是选后大势已定,还是会有相当多的忧心。毋庸置疑,这项互动模式早已成为“合作大陆与发展台湾”的“和平定律”,必然要鞭策来兹,“两岸关系不容破坏”。
从台湾五次“大选”看2016
从1996年以来,台湾经历了五次“大选”。从这五次“大选”的情况,能得出一些对2016“台湾大选”的启示。
台湾以往五次“大选”概况
1996年1996年台湾领导人选举时期,台湾政治的主要矛盾有两对:一是蓝绿矛盾;一是蓝营内部激烈的矛盾斗争。那时候,蓝绿斗争只是台湾政治主要矛盾之一,其分量未必比蓝营内部斗争大。毕竟当时的民进党还处在初生时期,力量比较微弱。也正因为民进党还太微弱,国民党及其分裂出的新党都还忙着内斗,对民进党这个蓬勃兴起的反对党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和警惕。
1996年台湾领导人选举,蓝营内部也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最后的情况是蓝营出现了三位候选人,分别是李登辉、林洋港和陈履安。只是因为李登辉那一组候选人获得了54%的得票率,且民进党候选人彭明敏只获得21.1%的选票,而让后来的人们忽略了蓝营分裂所能产生的危机。从这次选举看,在“大选”中直接的“台独”口号对开拓选票是不利的。
2000年到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时,民进党的力量进一步上升,在1997年县市长选举中大胜,且当时的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很能招徕选票。连战和宋楚瑜分裂参选,使得陈水扁以不足四成的得票率当选。
此次选举和之前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因蓝营分裂而失败的教训,使蓝营选民学会了弃车保帅并能熟练应用,终于使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2006年台北市长选举和2012年台湾领导人选举蓝营都分裂而不败选。此后,分裂对蓝营候 选人的危害在降低。
2004年这次选举连宋合体,团结的蓝营虽然士气大振,但民进党有了执政优势,影响力和实力又比2000年明显增长。结果是连宋以微弱差距败给陈水扁。这次选举让人们真正看到了台湾绿营力量的壮大和话语权的增强。也正是从这次选举开始,民进党一跃成为可以和国民党激烈角逐台湾领导人位置的主要大党。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大惨败,但民进党这种竞争力一直保持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连宋在竞选时还敢高喊“统一”口号,也是国民党候选人最后一次在台湾“大选”中如此旗帜鲜明地主张统一。
2008年2008年这次选举,泛蓝三党实现了团结,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隐忧依然存在。随着马英九被起诉并辞去国民党主席,王金平的参选机会出现。最终马英九大胜谢长廷。也正是从这次选举开始,民进党一直要面对陈水扁问题,是和他切割还是和稀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民进党,直到2016年选举时依然无法摆脱困扰。
从这次选举开始,国民党再也不敢高喊“统一”的口号,从中也可看出这八年民进党的理念是如何严重挤压蓝营传统的理念。
2012年寻求连任的马英九和代表民进党的蔡英文竞争,并以小幅优势胜出。这次选举让人们明显看到美国因素和两岸因素对台湾“大选”的影响,对民进党理念的冲击之大前所未有。民进党从那时候开始,也不得不严肃面对马英九在2004年国民党败选后所面对的统独问题。但令人惊奇的是,民进党经过两三年的内心挣扎之后,竟然在没调整其两岸政策的情况下,因为“九合一选举”的狂胜而自以为可以安心了,自认为挺过了难熬的两三年。
民进党在统独立场上的顽固正好可以对比马英九在统独立场上的摇摆。在这一过程中,民进党保全了自己的理念,国民党却失去了自己的理念。
五次“大选”对2016的启示
首先,是蓝营团结难,绿营分裂难,但分裂对蓝营的危害在降低。
以往台湾五次“大选”,蓝营三次分裂,两次团结。团结问题始终是悬在蓝营头上的一把剑,但自从蓝营选民学会弃保后,分裂对蓝营的危害大大降低,这从2012年蓝营分裂却胜选即可看出。而绿营在以往五次“大选”中只有2000年那次分裂,其余几次都是很团结的。绿营传统上是不害怕分裂的,也很少出现分裂。但是近年来纷纷兴起的第三势力,则是2016民进党选举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其次,是台湾执政党的交班都没有成功过,挑战现任虽难,但交班时是台湾在野党挑战执政党的良机。
从1996年、2004年和2012年的选举结果看,挑战现任的难度是很大的,但是2000年和2008年台湾执政党的两次交班都不成功。所以,类似2016选举这种既没有现任优势,又面临交班的情况,对台湾在野党是一大良机。
第三,具有权威性的候选人比群雄并起的候选人更有优势。
从蓝营来看,2000年党内群雄较多,想要定于一尊有难度。从绿营的情况看,1996年、2008年、2012年党内的竞逐都非常激烈。这种情况下候选人和政党的战力会明显受影响,即便是素来团结的民进党也不例外。2016年选举,国民党是几强各有山头和势力范围,就算不分裂也面临严峻的聚合压力。民进党则是早早拥有了权威性。
第四,流行家长制的国民党比习惯于权力分享和派系共治的民进党更有改革压力,国民党高层要努力尝试权力分享和精英共治式的团结。
如上所说,民进党从创党时期到现在,一直是派系共治和权力分享式结构。但国民党很容易延续家长制结构,国民党精英人物还需要不断学习权力分享和多头共治的艺术。目前的事实是,国民党确实无法在这次定于一尊了,朱立伦的民调支持度虽然最高,但离人气王的水准差得很远。
第五,统独问题上国民党已退无可退,民进党有必要退却不愿意退。
统独问题先是民进党包袱(1996年选举),后成国民党包袱(2004年和2008年选举)而后又成民进党包袱(2012年选举)。2014年太阳花运动后,统独问题既是国民党包袱,也是民进党包袱,对民进党的危害在下降,对国民党的危害在上升。但很残酷的真相是,目前“九二共识”是国民党在统独问题上最后残存的一点偏统元素,国民党即便想回应反服贸思潮,也不得不想想,再往后退,那么国民党和民进党还有什么区别?所以到现在,国民党的统独立场是退无可退,无法再退。民进党的统独立场则是有必要退却不愿意退。两岸政策因素依然是2016台湾选举的不确定因素,其能产生的影响无法预估也无法忽视。
最后,从候选人的魅力和人气看,蓝绿两大党都不可观。
民进党在2000年和2004年的候选人人气魅力最强,2016年候选人的人气魅力又比2012年差了一些。国民党1996年、2008年的候选人人气魅力最强,2012年的国民党候选人人气魅力虽然不如2008年,但也比2004年强。国民党2016候选人虽然还没产生,但其人气魅力绝对比不上1996年、2008年和2012年的国民党候选人,甚至也比不上2000年的宋楚瑜。所以蓝绿两大党2016候选人的人气魅力都处在相对的低谷而不是高峰。在这方面,民进党也没法更乐观。
蔡英文的人生抉择与政治主张
“乐于为台湾奉献”
2008年春,台湾举行“总统大选”及“立委”选举,民进党溃不成军,在“立法院”仅获得27席(国民党赢得81席)。国民党的马英九高票当选“总统”,击败民进党的谢长廷。而在2007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在全国二十一县市中仅在六县市胜选。
民进党败选的原因颇多,主要原因包括陈水扁执政八年贪污腐化严重及脱离台湾的主流民意,台美关系及两岸关系均跌入谷底。
2009年11月,美国新泽西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曾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台北进行了一次坦诚的对话。通过这次采访,杨力宇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
1956年在台北出生的蔡英文,至今仍是未婚的单身贵族,似乎是一位神秘的政治人物。但最近我阅读她的自传,颇多惊人发现:她不但描述她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甚至透露她不婚的原因。
《洋葱炒蛋到小英便当——蔡英文的人生滋味》为蔡英文唯一出版的自传,由她口述,政论家刘永毅采访撰文。
蔡英文外貌清秀,不施脂粉,衣着朴素,学历完整,精通国际法。早在2008年,她已领导台湾的谈判小组,成功促使台湾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台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才学兼优、能力超强、家庭富有的蔡英文为何至今未婚——这是台湾政学界人士私下经常谈论的话题,她在自传中有明确的回答。在一次家庭谈话中,蔡父忽然对蔡妈说:“这是我最小的女儿喔!是生出来就要和我们作伴的,她不用结婚,跟着我们就好了!”蔡英文又说:“父亲对儿女婚姻并不强求,自在最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她至今仍是单身的主因。
颇多两岸及海外政学界华人深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一位政界友人对蔡的单身身份非常关切,认为蔡未来如当选、就任“总统”后,在重要场合竟然没有丈夫及子女在旁!但蔡英文打破传统观念,不以为意。一位“立委”友人认为,蔡英文有“三高”问题(高学历、高财富、高职位),有意的男士恐不敢向她“追求”。我认为蔡英文非常快乐、满足,全身投入政治,为台湾奉献与贡献,乐在其中,没有孤苦零丁的感觉。
抛弃“三不”政策
在自传中,蔡英文申述她的两岸政策主张。2008年陈水扁就任台湾“总统”后立即任命蔡出任“大陆委员会”主委(蔡当时43岁),并获得陈水扁的授权。蔡英文在其自传中详述她的两岸理念与政策:
“2005年5月陈水扁‘总统’任命我为‘陆委会’主委。我离学者的身分又更远了一步,变成了‘国家’的政务官。我要领导一个部会,站在第一线面对中国,处理两岸关系,主导台湾两岸政策的走向与速度,我要为政策负责,我要跟人民沟通,我必须去‘立法院’备询,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经验……”
“在我担任‘陆委会’主委期间,是几十年来两岸关系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所有人的目光都关注着第一次执政的民进党会如何稳定两岸情势、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2000年时,第一次政党轮替让当时对民进党极为陌生的中国当局改变了对台政策,台海情势变化难测;当时执政数十年的国民党交给我们的台湾,又是一个在许多方面仍然活在‘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下的台湾。作为民进党第一任‘陆委会’主委,必须面对中国的敌意与不友善态度,稳定大局,又要改变国民党的‘三不政策’,让往开放的方向稳健地前进。那又是一个十字路口。往哪里走?如何去走?每一步都举足轻重。”
颇多海内外人士对蔡英文误解,认为她僵化、固执、采行“封闭”政策,但蔡英文早在2000年就任“陆委会”主委后即迅速抛弃蒋经国“总统”生前订定的“三不”政策,展现了远见与魄力。
采行理性务实政策
在其自传中,蔡英文详细说明推动“小三通”的困难与过程:“推动‘小三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里头千头万绪。人家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当时我在‘陆委会’所做的事,大概就是打好地基,好让后来的高楼出现。我在就任‘陆委会’主委的第一天,曾介绍‘陆委会’未来施政目标五大主轴,其中一项就是‘寻求两岸交往的最大可能性’,上任第九天,我就在‘立法院’表示,‘小三通’的规划已经出炉…”
“小三通”是根据2000年3月“立法院”通过的“离岛建设条例”第十八条,该法条规定为促进离岛发展,行政部门可先行试办金、马、澎与中国大陆通航。在“大三通”(两岸全面三通)涉及“两岸关系条例”修法的限制下,已有法源依据的“小三通”遂成了两岸直航的第一选择,“陆委会”于是尽快完成了“小三通”的配套行政规划……
开放“小三通”后,蔡英文又推动两岸春节包机直航。“小三通”奠定了马英九政府于2008年推动“大三通”的基础——蔡英文在陈水扁时代,对缓和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所以,在民进党执政时代,蔡英文抗拒党内基本教义派的压力,采行理性务实的政策,打破两岸僵局,推动两岸和平交流。然而,蔡英文虽主张务实的两岸交流政策,但她至今仍然拒绝接受“九二共识”,坚持“台湾共识”(她并未提出具体论述)。
一颗“台独”心
台湾《旺报》1月6日发表台湾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昆义的署名文章指出,蔡英文在选举期间几乎绝口不谈“台独”话题。但这并非表示她自此就放弃了“台独”,而是她改采隐形方式,对“台独”人士与团体进行喊话。
第2场电视辩论中,蔡英文结辩一开始,特别提到了一位音乐家萧泰然先生,以及他创作的《台湾翠青》,并说这首歌现在已经在海内外各地传唱。蔡英文还说,萧泰然因为在他的音乐中鼓吹台湾人意识,被国民党政府列为“黑名单”禁止入境长达15年,他都没有办法回到自己家乡。
这首《台湾翠青》已经被一些“台独”团体当成是建立“台湾共和国”的“国歌”。这首曲子歌词是由台南长老教会牧师郑儿玉填写。其中以前4句“太平洋西南海边、美丽岛台湾翠青;早前受外邦统治、独立今欲出头天”,最符合“台独”团体期盼。
萧泰然和郑儿玉都已经去世,但是这首曲子还是在有“台独”团体的地方传唱。蔡英文在结辩中,一开始就提到《台湾翠青》和创作曲子的萧泰然,很明显就是向“台独”人士喊话,这其中有蔡英文不说“台独”的苦衷,但是她还是要以“隐形的台独”表明她和朱立伦不同之处。
激进的“台独”人士虽然已经逐渐离开民进党,但民进党仍有“台独”党纲存在,蔡英文尽管说要“维持现状”,可是她不接受大陆的最低条件承认“九二共识”,也不愿意说“不独”的语汇,让民共之间缺乏可以互信的政治基础。
台湾媒体称,在这种现况下,不管蔡英文怎么诠释“九二共识”,大陆还是无法把蔡英文的话当真,如今她又一面解释她心中的“九二共识”,认为那是“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提出“台独”团体认定的“国歌”——《台湾翠青》,这就显现出蔡英文并没有放弃“台独”的念头。
所以,蔡英文的“隐形台独”,对大陆而言,必然要比“显性台独”更难对付。两岸关系必然出现甚多问题——蔡英文如何面对、处理两岸问题将考验她的智慧、能力与魄力。
“大选”之外的台湾经济
台湾经济萧条无人顾及
2015年11月10日,国民党“立委”蔡正元在“脸书”发了一组对比图“看大陆、台湾在干什么”。关于台湾的那张图充斥着色情、脏话等低俗信息;关于大陆的图片全是高铁输出、中大型客机等高端产业。网友对此深表赞同,认为台湾早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无独有偶,台湾“主计总处”于11月26日公布了一组数据,2015年全台有42万人失业,其中约20.7万人曾获工作机会,但他们当中有一半人觉得“待遇太低”,选择不就业。而2015年台湾就业者平均每月仅收入3.74万元(新台币,下同),月薪不到3万元者,高达335.2万人,占37.93%。
台湾“经济部”也公布了2015 年10月经济数据,其中外销订单金额425.5亿美元,同比减少5.3%,连续7个月衰退;工业生产指数105.85,同比减少6.15%,连续6个月衰退;失业率3.9%,较9月上升0.01%。
与此同时,两岸服贸协议在绿营强力阻挠下仍躺在“立法院”,两岸货贸协议11月21日至23日在台北进行为期3天商谈的过程中,一些绿营团体又跑到现场抗议。台湾网友看不过去,大问“一天到晚拼政治,经济会好吗?台湾每年赚大陆6000亿以上新台币,一个政党只知道‘反中’,以后会有好日子过吗?”凸显他们对未来经济的担心。
“此刻的台湾,内部鏖战不休,无暇他顾,以致对外一片沉寂。但只怕内斗结束,推门一看,那个世界已经不是我们原先认识的世界了。”这段话,是原台湾“国发会主委”管中闵多年前在《中国时报》上的逆耳忠告。如今不幸言中。
不信且看数字。同属当年的亚洲“四小龙”,台韩间瑜亮情结很深。我们就以此作比。1994年台湾的人均GDP为12160美元,超过韩国的10275美元,但到2014年韩国已增至近28000美元,台湾仅22000余美元,居“四小龙”之末。
在金融方面,台湾远远落后新加坡和香港,科技和电子业也逐渐被韩国追上,网络产业更是被中国大陆狠狠抛在后头。
大陆“红色供应链”冲击波
似乎是为了验证这经济数据一般,台湾经济领域接连发生了HTC手机知名厂商宏达电股价暴跌风暴、大陆“红色供应链”冲击波以及阿里巴巴在台投资屡受处罚风波等经济重大事件。这种“政热经冷”现象,深刻提示了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与两岸经济合作的困局。
台湾岛内曾经的股王、最耀眼的电子明星企业宏达电股价因接连重挫,让这家台湾品牌知名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传出可能被迫被并购的命运。一个在台湾诞生、在大陆崛起、曾创造电子业辉煌的手机品牌企业的衰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台湾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0年7月,王雪红在大陆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宏达电是中国品牌,要为中国人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这是走“威盛中国芯路线”。然而,在政治敏感的台湾,却是负面看待王雪红的中国大陆市场定位,而且被称为宏达电由盛转衰的关键点。2012年初台湾大选,王雪红旗帜鲜明地支持“九二共识”,支持马英九,于是绿营强烈不满,呼吁公开抵制HTC。这对宏达电在台湾的发展造成新的伤害,衰落也正是始于2012年。一个知名企业如果与政治有了关系,尤其是在敏感的海峡两岸,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更大。可以说,HTC衰落原因虽然众多,但岛内政治社会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如今,台湾产业界、学界与媒体正在热议大陆“红色供应链”的发展及对台湾经济的影响。所谓大陆“红色供应链”主要是指在电子产业领域或两岸电子产业分工过程中,台湾过去一直扮演着大陆电子产品的主要供应者角色,带动了台湾电子业及整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大陆出口。如今大陆本地企业生产的电子零组件可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相应减少了从台湾进口电子零组件的数量。岛内企业界与学界普遍认为,大陆电子厂商所组成的“红色供应链”正在迅速崛起,这将是比“断链”更可怕的“红色风暴”,其冲击程度远大于各类国际经贸协议对台湾电子零组件发展的影响。
台湾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众多。其中,投资不足是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大陆是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新的重要对外资本输出或投资者,一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超过1200亿美元,甚至成为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重要投资者。然而,海峡对岸的台湾于2009年才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而且还是象征性的,对大陆企业在台投资设置了严格的条条框框,甚至不时进行种种警告与打压。
2015年初以来,台湾“经济部”率先拿大陆知名的阿里巴巴公司开刀,认为该公司通过新加坡名义在台投资违规,进行处罚;接着,又对阿里旗下的淘宝网下手,认为在台湾正式开放陆企对台投资政策后仍以港资名义在台投资,同样进行处罚。显然,这是政治问题,是心态问题。
台湾如何找回“失去的二十年”
既然经济不景气,被看衰就成了涉台舆论的新常态。有人总结说,台湾如同日本,正经历了失去的20年。屈指算来,这个时间段,横跨李登辉主政中后期,陈水扁时期和马英九时期。可谓蓝绿均责,不分伯仲。想想也是,经济一直维持在低位增长徘徊,物价多少年没有变过,民众的福利和“薪情”更是涨不起来。背后因由何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湾天生就属于浅碟型经济结构,外向型出口依存度高,容易受大环境影响,几次金融风暴,更是给后续乏力的岛内经济拖了后腿。加上民进党执政时的“锁国”政策,台湾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已经失去宝贵的10年,在与韩国等类似经济体的较量中处于下风也在情理之中。比如,浅碟型经济形态最需要市场腹地,需要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而台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有意发展“亚太营运中心”,正是自贸区的概念,但此一翻转台湾的跨世纪大行动,却在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遭到搁置,从此胎死腹中。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台湾陷入无止境的政治对立与民粹氛围,停止追求台湾外贸最需要的自由化,也限制了对外的联系,只会“关起门来吵架”,却不知外在局势早已天翻地覆。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岛内蓝绿恶斗导致“立法院”空转,“逢马必反”、“逢中必反”到了不顾惜台湾发展前景的地步,使得台湾从亚洲“四小龙”之首滑落到末尾。有台商无奈地感慨,相对于别人的经济成绩,台湾却天天争吵不休,“真的很焦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表示,台湾黄金年代已逝,未来十年是“黄铜十年”。但若能把握关键两年,仍可能把黄铜擦亮甚至变回黄金,关键在台湾能否积极开放。
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高孔廉直言,为何两岸交流和对外开放很重要?因为绿营一直杯葛的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台湾的机会,有多少跨国企业是冲着ECFA才在台湾投资的?因为外商可以透过台湾放眼中国大陆,布局大陆市场,这是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台湾似乎陷入了疯狂选举的死胡同之中,所有人都等着选举解救当前局面。似乎只要有新领导人,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事实却很残酷,2000年陈水扁以“有梦最美,希望相随”口号打动台湾选民,赢得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达成台湾史上首次“政党轮替”。然而他执政的8年期间,台湾经济凋敝,蓝绿恶斗加剧,官场贪腐成风,一点都不美。
台湾的政治实践是一面镜子
台湾的经验与教训,成为大陆发展的镜鉴
从1996年至今,台湾长达20年的西式民主实践,有经验、有教训,有欢笑、有喧嚣,
历史遗留下来的两岸分治现实,无形中令体量更小的台湾成为“大中华圈”发展的先行者,及某种程度上的试验田或“特区”。自1960年代开始,半个多世纪来,无论是经济腾飞、社会转型还是政治变革,两岸大约有着二三十年的“时差”,台湾先行累积的经验与教训,因此成为大陆发展的镜鉴。
威权时代台湾的经济腾飞,发轫于农村改革。通过“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等,台湾对土地资源进行了重组,既提高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也大大缩小了城乡差别,1964年台湾农家户均可支配所得就相当于非农家的96.59%。台湾起飞初期,大量依靠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适合吸纳低素质劳动力、尤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使得就业较为充分,收入较为平均,1979年台湾失业率降至1.2%,实现了充分就业,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收入结构中占到了60.8%,令社会“均富”成为台湾奇迹的重要特征。
台湾奇迹二十多年后几乎完整地在大陆得以再现,并且,至少在几乎整个1980年代,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均富”。
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台湾在内的“四小龙”的经验、人才和资本,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就在大陆开始经济腾飞的同时,台湾比大陆提前了二三十年进入经济转型期,“均富”奇迹终结,贫富差距开始拉大。据“五分位法”(将人口按照收入所得排列,分成5等分,比较最高20%人口与最低20%人口的收入差距)数据显示,1980年仅为4.17倍,到1990年上升到5.18倍,到2001年上升到6倍以上。贫富差距日益成为岛内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
李登辉早期为台湾的农业经济学者,执政时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对农业投入较大,所以在竞选时,他得了不少农民的选票。图为台湾的现代化农村一景。
类似的情况,在二三十年之后的当下,再现于大陆,成为“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此前台湾在应对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方面的经验、尤其教训,因此更值得深入挖掘、研究与借鉴。
与台湾经济、社会转型伴生的,是政治的巨大变革。台湾20年来所积累的应对经验,移植到大陆的有效性究竟有多大?台湾主要政党的一些大佬普遍认为台湾当下的“民主模式”若没有细致的“技术”设计做保障,简单复制到大陆,出现灾难性后果的可能性极大。
在台湾的民主实践中,如何避免被民粹主义绑架是难点之一。比如,民进党在2008年败选后,推行了党务改革,其工作重点从统独议题转向民生议题、从省籍斗争转向阶级斗争。从2010年反ECFA到2014年反服贸,民进党不断强调贫富差距、弱势产业崩盘、失业危机、阶级矛盾、陆资陆劳危及“国家安全”等。蔡英文在2014年就曾指出,要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关键不在市场,关键在政治”,她的这一理念,在本次大选中更是屡见不鲜。台湾走向“阶级政治”的现实与趋势,已被不少岛内外学者认可。当这样的强调阶级斗争的“民主”生态展现在大陆民众面前时,是否会激发对今后的路径选择进行更多的思考?
两岸发展“时差”会继续存在,携手才能共赢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之内,两岸发展的“时差”会继续存在、不断缩小。为实现21世纪中国梦,大陆必须持续推动各项改革,面对严峻的外在压力,更需要与各利害关系国及地区携手合作,确保区域稳定,扩大经贸合作,挹注新的经济动能。两岸关系的稳定,更是区域安全和经贸合作平稳运行的定海神针。两岸关系没有动荡的本钱,必须携手合作,共建处理政治分歧和冲突风险管控机制。
两岸关系近8年来的稳定交流,和平红利不仅两岸人民受惠,整个亚太区域同样分享。然而,不容否认的,重返执政的民进党和大陆关于“九二共识”的争执,对当前稳定向前的两岸关系投下新的变数。大陆已数度发出诸如“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不存在,两岸关系将“地动山摇”的警告,民进党虽然评估两岸不致于爆发军事热冲突,但也认为大陆很可能中止两会协商机制、官方热线、陆客中转,或者进一步停止陆客赴台观光、取消让利政策、加速对台湾高科技产业抽单等手段,甚至让台湾遭致“雪崩式断交风暴”的冲击,达到“地动山摇”的效应。
需知陆客观光每年为台湾带来将近3000亿产值,占GDP近2%,如果两岸经贸受到冲击,更可能造成台湾近百万人的失业潮,对力求经济回升的台湾,当然会形成相当的压力,可能重返执政的民进党,选后应即戒慎周全地筹划,以因应两岸关系的最新挑战。
台湾《中国时报》1月12日发表社论认为,对大陆而言,两岸关系一旦倒退回冲突和对抗状态,将不利于争取台湾民心,也不利于大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实现新的“十三五”经济计划,也有两岸维持经贸合作的实际需要,大陆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更需要稳定的区域关系。
新年伊始,美元和人民币货币大战持续上演,中东反恐、北韩核试、南海岛礁争端、网络安全等棘手的热点问题,将使美、中在年度“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处理控管风险和分歧的困难度增大。大陆要与美国朝建立新型态大国关系方向继续深化,也需要有稳定的两岸关系。
文章认为,维护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实为两岸互利双赢的必要条件。由于两岸最高当局目前不存在直接沟通,已经建立的两会协商和主管部门的热线机制,绝对不应轻言中断。
(《中国经营报》2016.1.6、(中国江苏网2016.1.5刘国民/文、《广州日报》2016.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