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2016-04-21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彭冰琪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一带一带一路

◇ 文/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彭冰琪

一、“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简称,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承载着合作与发展的理念,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重新打通贸易通道。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借助已有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构建全新的开放包容体系,热情欢迎各方的积极参与,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①这不但对于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地区经济繁荣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一带一路”背景

(1)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杰作,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以西汉时期的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将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销往他国,故史称“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使用并保留至十六世纪,是连接中国与欧洲各国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也是联结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以南海为中心,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和联系交往的海上通道。

(2)时代背景。当今,世界经济复苏较慢,发展差距日益拉大,世界各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问题。而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建设“一带一路”,坚持区域开放合作的精神,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协调“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政策,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这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

“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中国同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2、“一带一路”意义

首先,中国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言比较落后。“一带一路”敲定的省份中,大多为西部民族地区,主要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广西、云南、西藏、重庆。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在未来可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实现优势资源的自由流通,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从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并由此形成经济发展合力,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其次,“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推行。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41603.0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货物贸易国家。从贸易结构分析,中国传统的贸易对象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较高,例如,2013年欧美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一带一路”为中国各地区和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后,“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中国在向世界宣告和平。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产物,象征着和平、友好、合作的精神。今天,“一带一路”战略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理念,强调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各国加强联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开辟新的通道。

二、“新型城镇化”

1、“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概念的延伸,伴随着“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主要是指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②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③

(1)“新型城镇化”,以城镇集约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城镇化过程中“质”的提高,摒弃“城镇化”原有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选择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绿色生态型发展模式。④

(2)“以人为本”,将“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落在“人”这一核心内容上,纠正过去“片面追求城市扩张”的城镇化观点。着眼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功能的建设和完善,致力于提升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品量,统筹城乡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以协调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科学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真正做到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

2、民族地区选择“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经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劳动生产率低下,专业化分工程度较差,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现象的存在。另外,民族地区第一产业贡献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大,相比较第一产业而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产业布局不合理,民族地区经济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而“新型城镇化”过程正是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选择“新型城镇化”道路,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的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实现自由流动和互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民族地区很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在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给民族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改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确保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社会和谐,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3)西部民族地区分布着中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人口,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西部民族地区选择“新型城镇化”道路有着重要意义,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保证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⑤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质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由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整体发展。“新型城镇化”则是通过规划和布局城乡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探寻经济发展的新支点,保证“新型城镇化”战略顺利实施。“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就是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⑥中国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包括“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当然这些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还将继续推进,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重点推进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路一带”和“新型城镇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十多年间,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多以能源作为支撑点和推动力,为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能源资源。然而,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能源经济开始衰退,使得西部民族地区以往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这就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1、“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

(1)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具有一些稀缺的特色农业资源。但是,由于这些特色农业资源的分布多分散,且很多民族地区交通落后,信息滞后,导致特色农业资源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⑦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新型城镇化将更好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资源的集约化开发。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及实施使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资源增加了新的市场依托,并有了全新的流通渠道。“一带一路”将要打通的通道成为了特色农业资源的集散地和销售载体。另一方面,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自身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完善,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信息市场、配套服务等。这些变化有利于资本引进、成本缩减,有利于扩大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的影响力,有利于实现特色农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销售,有利于形成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特色农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聚,加快工业化进程

西部民族地区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人口的密集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民族地区选择的是有别于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城镇化道路。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更加临近欧亚大陆,区位优势明显。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品质良好。“一带一路”通道建立后将对外联结新的市场。在当前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联结的新市场可以使民族地区的能源资源得到有效使用,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另外,凭借绝对的区位优势,西部民族地区还可以抓住机会,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规模。产业集聚的过程也是带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而工业化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一带一路”的推进对于民族地区的很大意义在于能够带来产业的集聚。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制约,耕地资源有限,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想保证民族地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们安居乐业,就必须及时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问题。虽然城镇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就业人口,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难题。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一、二产业的支撑,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于工业化的推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产业集聚和行业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因此,坚持“新型城镇化”战略,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向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劳动力收入。另外,新型城镇化过程就是人口大规模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使用率,直接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城镇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⑧

2、“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

(1)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挑战

西部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但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且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虽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以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影响了城镇居民生活,使得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日趋严峻。而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的过程也是异常艰难,给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根据民族地区生态脆弱的特点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按照城镇的资源环境容量,确定合理的城镇规模,科学布局合理的城市结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人们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⑩

(2)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很大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的方方面面都与城镇居民存在一定差异,包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态等,这将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民族传统的文化等在城镇化建设中消失。民族地区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以保护和传承,避免出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文化遗失的问题。

(3)民族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已有的基础设施水平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民族地区由于地广人稀,所以基础设施建设难度相对较大。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由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使得经济飞速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提高。但不能忽视的是,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底子薄弱,规划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科学管理和经营,缺损现象相对严重,导致虽然新增了很多的基础设施,但仍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4)农村教育问题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挑战

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加速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就业。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才能更好地保证“新型城镇化”战略顺利实施。当前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条件差;学生缀学问题严重;师资队伍不稳、老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育结构不合理,缺乏职业教育、经济功能失效等。(11)这些都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农村向新型城镇化演变。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好农村的教育问题,是关系着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培养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巨大挑战。

①李西林:《服务外包产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途径》,服务外包,2015.02。

②王宏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外企业家,2013.06。

③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城市规划学刊,总第207期,2013.2。

④朱芳芳:《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3,第17-20页。

⑤麻三山,余玲:《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再思考》,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第4期,2005.12。

⑥曹方超:《“一带一路”助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时报,2014.12。

⑦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3.4,第80-100页。

⑧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3.4,第80-100页。

⑨吴开松:《生态文明与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9。

⑩王宏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外企业家,2013.06。

⑾王晓志:《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05。

猜你喜欢

城镇化一带一带一路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一带一路”上的手艺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