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消失的老修理工
2016-04-20祁建
祁建
老修理工曾是胡同里的一道风景,而随着城市文化的演变,也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磨剪子,呛菜刀——”、“锔锅锔碗——”、“箍筲——箍筲——”……早年间胡同里修理工手艺人的吆喝声,是一曲令人回味绵长的胡同交响曲。可时光倒退到几十年前,他们一边推着小车走街串巷,一边吆喝着,曾是胡同里的一道风景,而随着城市文化的演变,这些修理工也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城市巨变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飘忽感,也许几十年后,人们只能在冰冷的文献资料中,回忆这些老行当了。
胡同口一声“磨剪子——呛菜刀”的吆喝声,就会引来一堆孩子的目光,如果赶上谁家的菜刀正好不好使,就迅速冲出大门口,请磨刀师傅磨一磨。
磨刀师傅师傅拿起菜刀,在板凳固定的磨刀石上浇一点点水,然后把刀刃部分在磨刀石上上下下推磨,刀刃出现发白的时候,磨刀师傅先擦干净刀刃上的水,然后用大拇指试试刀刃是否锋利,如果感觉不好,再磨一遍。
磨刀师傅的磨刀石一般都呈现出浅浅的凹槽,被打磨的光光溜溜,看上去很清爽。孩子们看得一般蠢蠢欲动,都想用手自己磨一下,当然因为有危险因素也会被磨刀师傅斥责。尽管如此也挡不住孩子的好奇。
在胡同和大街上还有一种挑着担子修东西的就是锔锅锔碗师傅,一般边走边喊“锔锅——锔碗——”,孩子们也跟在后面补一句“一锔就漏……”。
那时候家里的瓷盆、瓷碗破了,都舍不得扔,要等他们来的时候修一修。谁家摔了锅碗,大人也会说“别扔,等师傅来锔上……”谁家的锅碗破了,就等着他们修。他们先是将破裂的地方对好,然后用一个弓子缠住一个小钻头,在裂纹两侧钻眼,打上一个类似订书钉的钉子,裂纹长就要多打钉子,打完钉子之后,还要抹一些类似腻子之类的东西,这样破损的锅碗就整旧如新了。锔锅锔碗师傅在那钻眼的时候,很让周围的小孩子感觉神奇,拉着弓子,带动小小的钻头,钻出小孔……很是好玩。如今谁家摔破了碗,也不会再找人锔了,这个行当就悄悄地消逝了。这些老手艺,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物资条件的匮乏、百姓生活的艰辛, 但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勤俭节约、 修废利旧的优良品德。他们像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美丽浪花,对社会发展和方便人们生活起了一定作用。历史不应忘记他们,应给他们记上浓重的一笔。
“绑墩布咧……”这个叫卖声估计已经听不到了,那时家里的墩布散了,就等着胡同口有绑墩布的师傅来,把家里的散的没剩几根的墩布和一些破衣服撕成的条,拿出来,请他绑个新墩布。那年代好像什么都不浪费,什么东西坏了,都能够修修补补又用起来。
师傅先把旧墩布清理好,把糟朽的地方修掉,实在不行就换一根新的木杆,然后取来一根铁丝,将旧衣服剪成布条,搭在铁丝上,将铁丝一头固定在木杆上,然后将带有布条的铁丝一点点地扭紧,最后固定好,一把新墩布就做好了。
以前的伞一般都是油纸伞,竹篦做的伞骨架,暗红色的油纸粘在上面,伞面容易折破,竹篦的骨架也容易折断,连线也容易开……修理雨伞的师傅就是修理这些问题。如果伞面破了,会在破的地方贴上一层油纸,再刷一些桐油,如果竹篦坏了,就需要换一根新的,线开了就再重新接好。总之,那时小孩子会觉得修雨伞的师傅,手好巧……“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天,当我们在街头巷尾看到撑着各种鲜艳颜色雨伞的人们时,也许会想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诗中淡淡的感伤和怀旧情绪,也勾起了人们对消失已久修理油纸伞手艺人的记忆……
老修理工行当消失的最大原因是没了市场,社会高速发展,机械化生产模式不断代替老行当,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代表着我们这些人过去的回忆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