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川市:用工匠精神精准扶贫

2016-04-20蒋李

支点 2016年4期
关键词:利川利川市贫困人口

核心提示:将扶贫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带动扶贫脱贫,而且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利川市区出发,沿318国道向东行驶20多公里,可在道路左侧看到一座名为“宜影塔”的七层高塔。

依托这座咸丰年间建立的古塔,湖北腾龙纵横旅游投资公司在这里规划了2.6平方公里的景区——“宜影古镇”。该项目全面落地后,将为周边村民提供房地产营销、景区导游、酒店服务员等2000多个工作岗位,推动当地旅游扶贫发展。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长期以来,贫困落后的标签一直与利川市紧密相伴。截至去年底,利川市还有14.3万贫困人口,占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贫困人口近四分之一。

按照利川市委、市政府设想,2019年前将实现全部脱贫。如今,利川市以工匠精神推动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

从“农耕思维”到“工匠精神”

春季来得晚,也是一种美。

3月下旬,武汉市樱花已纷纷盛开,而利川市很多树木才刚刚萌发新芽,让这座因“我靠重庆,凉城利川”、“重庆夏天42℃、利川24℃”等广告语而闻名的城市,有种别样的美。

某种意义上,利川的经济发展,也如这春季般“姗姗来迟”而又“美不胜收”。

自1986年利川建市,此后30年一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利川历届党委、政府想尽了各种办法谋取发展,可与其他地区相比,利川在几十年的工业化阶段相对落后了。

谈起利川发展的滞后,绝大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为交通不畅。“从利川到武汉开会,要先辗转到宜昌住一晚,然后再赶往武汉,通常要提前一天动身。”说起当年交通的不便,利川市商务局党组书记朱定攀印象深刻。

对于需要大进大出的工业发展而言,交通不便成了灾难。直到现在,农业及相关产业仍是利川的重要支撑,农耕文明仍然是利川的主要文明形式。好吃的如餐饮、好看的如腾龙洞、好听的如龙船调,甚至上百年的房屋仍大量散落在利川乡间。

直到“十二五”期间,利川交通条件才得到极大改善。随着宜万铁路和沪渝高速公路的开通,利川可便捷地直达武汉、重庆,甚至更远的北京、深圳,“利川的进出口被彻底打开了。”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进人民福址。当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时,利川也在思考:如何在这个未经工业文明洗礼的地区推行更有效、更精准的扶贫?如何在更大的空间区位内找到自己的战略坐标?

利川市打出了“工匠精神”的旗帜。

“这绝不是顺应现在的时髦概念。”利川市委领导说,“利川长期以农业为主,今天收还是明天收,没有太大差别,与工业流水线分秒必争、精细分工、流程协作的标准相比,干部、群众对一些事的考虑,细节不够严谨,工作标准都是大而化之,‘差不多就行。”

针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农耕思维,利川需要推行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具体到扶贫工作上,利川是恩施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市,要在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任务就可能落空,目标就无法实现。

因此,利川对贫困人口总数不能笼统估计,必须挨个走访、一户不漏,梳理因病、因残、因灾、缺土地、缺技术、因交通落后等种种成因,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并制定时间表,对乡镇分类指导、分期脱贫。

绩效考核关乎落实效果。为有序推进脱贫工作,利川市制订了乡镇、市直单位精准扶贫目标责任考评办法,15个乡镇(办事处、开发区)、117个市直单位、46项考核指标,精准扶贫目标考核占综合目标考评的60%。

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利川市干部的工作作风也有很大改变——时间观念由过去“年、月、日”调整到“时、分、秒”,习惯用语也从过去的“加快推进、从严治理”,变为具体的项目时间表。

让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匠精神要求精准扶贫,不仅要有理念和政策扶持,更要在具体细节上多下工夫、勤动脑筋。

在《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利川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这意味着利川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

究竟哪种产业才能匹配利川的资源禀赋?哪种产业能和扶贫结合在一起?哪种产业能兼顾生态和经济?哪种产业符合后工业时代的市场需求?

在诸多权衡中,旅游成为了利川的产业选择。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利川地处北纬30°、平均海拨1100米而享有的凉爽气候,独有的资源如一个洞(腾龙洞)、一座寨(鱼木寨)、一棵树(水杉王)、一口井(大水井)、一首歌(《龙船调》)、一部经典怀旧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

立足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利川旅游扶贫的鲜活案例不在少数。

位于利川市谋道镇的苏马荡风景区(以下简称“苏马荡”),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药材村,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民沿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2012年7月,利川市成立苏马荡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指挥部,多次召开专题会和推进会,详细研究苏马荡旅游扶贫开发建设。

发展旅游业,最怕粗制滥造。针对苏马荡项目开发中可能出现的浮躁情绪,利川在2012年下半年投入500万元进行高标准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开展建设。

山门打开,资金蜂拥而入,苏马荡目前已吸引投资130亿元。截至2015年9月,苏马荡已新建家庭餐馆、农家乐、酒店90家,蔬菜水果批发店8家,建材来料加工厂96家,解决就业5200余人。

今天的苏马荡景区,范围已扩展到光明、更新等8个村,带动周边3万多村民脱贫致富。数据表明,2011年,8个村农民年均纯收入5500元;2015年,该数据达到2.2万元。

尝到旅游甜头的利川,现在又在构建更大的创富理想。

根据旅游扶贫相关规划,“十三五”期间利川计划推广景区辐射型、休闲避暑型、农业观光型、养生养老型等模式,使市内40%以上村组涉及旅游业,每年直接拉动2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间接拉动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同时,围绕创建“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区”目标,利川将加快推进谋道镇、团堡镇、柏杨坝镇、毛坝镇4个旅游小镇和夹壁村、水井村等15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

未来,在利川这片曾经沉寂的广袤山地上,将涌现更多的“苏马荡”。(支点杂志2016年4月刊)

利川市:用工匠精神精准扶贫

核心提示:将扶贫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带动扶贫脱贫,而且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

《支点》记者 蒋李

从利川市区出发,沿318国道向东行驶20多公里,可在道路左侧看到一座名为“宜影塔”的七层高塔。

依托这座咸丰年间建立的古塔,湖北腾龙纵横旅游投资公司在这里规划了2.6平方公里的景区——“宜影古镇”。该项目全面落地后,将为周边村民提供房地产营销、景区导游、酒店服务员等2000多个工作岗位,推动当地旅游扶贫发展。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长期以来,贫困落后的标签一直与利川市紧密相伴。截至去年底,利川市还有14.3万贫困人口,占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贫困人口近四分之一。

按照利川市委、市政府设想,2019年前将实现全部脱贫。如今,利川市以工匠精神推动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

从“农耕思维”到“工匠精神”

春季来得晚,也是一种美。

3月下旬,武汉市樱花已纷纷盛开,而利川市很多树木才刚刚萌发新芽,让这座因“我靠重庆,凉城利川”、“重庆夏天42℃、利川24℃”等广告语而闻名的城市,有种别样的美。

某种意义上,利川的经济发展,也如这春季般“姗姗来迟”而又“美不胜收”。

自1986年利川建市,此后30年一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利川历届党委、政府想尽了各种办法谋取发展,可与其他地区相比,利川在几十年的工业化阶段相对落后了。

谈起利川发展的滞后,绝大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为交通不畅。“从利川到武汉开会,要先辗转到宜昌住一晚,然后再赶往武汉,通常要提前一天动身。”说起当年交通的不便,利川市商务局党组书记朱定攀印象深刻。

对于需要大进大出的工业发展而言,交通不便成了灾难。直到现在,农业及相关产业仍是利川的重要支撑,农耕文明仍然是利川的主要文明形式。好吃的如餐饮、好看的如腾龙洞、好听的如龙船调,甚至上百年的房屋仍大量散落在利川乡间。

直到“十二五”期间,利川交通条件才得到极大改善。随着宜万铁路和沪渝高速公路的开通,利川可便捷地直达武汉、重庆,甚至更远的北京、深圳,“利川的进出口被彻底打开了。”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进人民福址。当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时,利川也在思考:如何在这个未经工业文明洗礼的地区推行更有效、更精准的扶贫?如何在更大的空间区位内找到自己的战略坐标?

利川市打出了“工匠精神”的旗帜。

“这绝不是顺应现在的时髦概念。”利川市委领导说,“利川长期以农业为主,今天收还是明天收,没有太大差别,与工业流水线分秒必争、精细分工、流程协作的标准相比,干部、群众对一些事的考虑,细节不够严谨,工作标准都是大而化之,‘差不多就行。”

针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农耕思维,利川需要推行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具体到扶贫工作上,利川是恩施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市,要在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任务就可能落空,目标就无法实现。

因此,利川对贫困人口总数不能笼统估计,必须挨个走访、一户不漏,梳理因病、因残、因灾、缺土地、缺技术、因交通落后等种种成因,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并制定时间表,对乡镇分类指导、分期脱贫。

绩效考核关乎落实效果。为有序推进脱贫工作,利川市制订了乡镇、市直单位精准扶贫目标责任考评办法,15个乡镇(办事处、开发区)、117个市直单位、46项考核指标,精准扶贫目标考核占综合目标考评的60%。

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利川市干部的工作作风也有很大改变——时间观念由过去“年、月、日”调整到“时、分、秒”,习惯用语也从过去的“加快推进、从严治理”,变为具体的项目时间表。

让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匠精神要求精准扶贫,不仅要有理念和政策扶持,更要在具体细节上多下工夫、勤动脑筋。

在《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利川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这意味着利川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

究竟哪种产业才能匹配利川的资源禀赋?哪种产业能和扶贫结合在一起?哪种产业能兼顾生态和经济?哪种产业符合后工业时代的市场需求?

在诸多权衡中,旅游成为了利川的产业选择。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利川地处北纬30°、平均海拨1100米而享有的凉爽气候,独有的资源如一个洞(腾龙洞)、一座寨(鱼木寨)、一棵树(水杉王)、一口井(大水井)、一首歌(《龙船调》)、一部经典怀旧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

立足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利川旅游扶贫的鲜活案例不在少数。

位于利川市谋道镇的苏马荡风景区(以下简称“苏马荡”),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药材村,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民沿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2012年7月,利川市成立苏马荡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指挥部,多次召开专题会和推进会,详细研究苏马荡旅游扶贫开发建设。

发展旅游业,最怕粗制滥造。针对苏马荡项目开发中可能出现的浮躁情绪,利川在2012年下半年投入500万元进行高标准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开展建设。

山门打开,资金蜂拥而入,苏马荡目前已吸引投资130亿元。截至2015年9月,苏马荡已新建家庭餐馆、农家乐、酒店90家,蔬菜水果批发店8家,建材来料加工厂96家,解决就业5200余人。

今天的苏马荡景区,范围已扩展到光明、更新等8个村,带动周边3万多村民脱贫致富。数据表明,2011年,8个村农民年均纯收入5500元;2015年,该数据达到2.2万元。

尝到旅游甜头的利川,现在又在构建更大的创富理想。

根据旅游扶贫相关规划,“十三五”期间利川计划推广景区辐射型、休闲避暑型、农业观光型、养生养老型等模式,使市内40%以上村组涉及旅游业,每年直接拉动2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间接拉动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同时,围绕创建“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区”目标,利川将加快推进谋道镇、团堡镇、柏杨坝镇、毛坝镇4个旅游小镇和夹壁村、水井村等15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

未来,在利川这片曾经沉寂的广袤山地上,将涌现更多的“苏马荡”。(支点杂志2016年4月刊)

猜你喜欢

利川利川市贫困人口
从利川马的发展看畜禽种质资源保护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旅游观光铁路助力利川旅游发展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不让路上有空跑的车
让新《食品安全法》惠及利川百姓
招商引资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利川市的调查为例
着力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基于利川市发展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利川市为例
基层人大代表有位更要有为——以利川市团堡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