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2016-04-20陈珏
陈珏
摘 要:为了满足“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在总结不同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点—平面—立体”3方面提出了“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包括“融会贯通”式实践教学目标、“任务导向型”实践教学内容、“N+3+1”实践教学形式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成果;“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府校”+“校院”+“校企”实践基地建设,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引入,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等多项保障措施。
关键词:“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174-0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学等为基础,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的开展对于培养土地管理“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需要实践性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应该把社会的方面纳入教研体系,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土地科学问题[1],这就需要不断探索效果显著的实践教学模式。本文以黑龙江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在“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构建一套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兄弟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1 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较
目前,全国共有110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这些院校按照学科背景不同,划分为综合院校、农林院校、理工院校和人文社科师范院校4类[2],其无论是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上都有较大差异,实践教学更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各自特点(表1)。
表1 不同类型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特点
[学校名称\&学校专业类型\&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特点\&周数\&浙江大学\&综合\&土地测量实习、规划综合实习、土地资源调查实习、城镇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习、土地利用监测实习、土地管理实践等\&“技术+管理”实习相结合\&11\&中国地质大学\&工科\&地质实习、测量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土地调查实习、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土地资源利用综合实习\&偏重于技术实习\&21\&成都理工大学\&理工\&峨眉地质认识实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地籍测量实习、“房地产开发、利用与管理”课程设计、“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课程设计\&技术实习\&16\&中国农业大学\&农林\&测量与地籍测量实习、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实习、不动产估价与经营实习、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偏重于技术实习\&9\&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文师范\&土地资源调查与测量实习、地籍调查与土地评估实习、土地规划设计与土地信息系统实习、土地管理实践与房地产评估实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日常业务管理实践\&“技术+管理”实习相结合\&8\&重庆工商大学\&财经\&地学基础综合实习、地图学与测量学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社会调查\&部分管理实习\&6\&]
从内容上看,农林和理工类院校更偏重于技术类实习,包括地质地貌认知实习、土地测量实习、土地调查实习等方面,实践周期较长,一般在20周以上;综合院校和人文师范类院校则在技术实习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类实习,包括土地管理实践和日常业务管理实践等,实习周期较短,一般在10周左右。从形式上看,专业基础较好、教学科研经费比较充足的院校会选择建立实习基地、与国土部门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有部分科研能力较强的院校,也可以结合科研项目开展实践教学,而专业基础较差、教学科研经费匮乏的院校一般会让学生选择自主实习,实习效果相对欠佳。
总体而言,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于:(1)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文科和理工科院校差异性较大,理工科院校大多重视技术和技能实践,文科类院校虽然有部分管理类实践,但大多流于形式;(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分散,没有整合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关系,学生专业实习效果不显著;(3)实践教学形式简单、基地不健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没有形成联动机制;(4)实践教学水平不高,产学研没有形成常态化。
2 “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教育部新版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修改:由“培养‘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修改为“具有‘接受土地调查与规划、土地政策分析、地籍管理、房地产估价等基本技能训练,具有‘测、绘、规、估、表、籍和计算机应用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结合黑龙江大学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色和公共管理优势学科,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公共管理理论与技术、现代土地管理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能力”并重,培养“懂土地技术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努力成为省内领先的“土地技术管理”特色专业。
“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实践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完整体系(图1):通过公共管理、土地利用规划、GIS应用、土地测量、不动产评估等课程实践,形成点状技能培养模式,基本掌握“测、绘、规、估、表、籍”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通过野外认知实习获得感性认知,加上生产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形成平面状能力整合,能够将土地技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最后通过到国土部门的毕业实习和最后的毕业设计,形成立体的全面能力提升,能够对土地管理中的问题有理性认识,进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Pc10\工作盘 (E)\姜秀红\杂志\安徽农学通报杂志\2016-6农学通报内文\8693-1.eps>
图1“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3 “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3.1 “融会贯通”式实践教学目标 “融会贯通”式实践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将土地专业“技术”类实习与“管理”类实习相结合,通过“技术”类实习提高学生土地专业技能,通过“管理”类实习认识到土地科学问题,两者不可偏废;另一方面是将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提高理论知识讲解的实时性和实用性,融入到课程实践中,甚至通过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将实习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和答疑,真正做到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
3.2 “任务导向型”实践教学内容 “任务导向性”实践教学内容要将具体的“测、绘、规、估、表、籍”和计算机应用等实践能力进行分解,形成有的放矢的实践教学内容,贯彻到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将实践内容进行整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阶段让学生体会到土地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不是空谈理论,也避免实践活动的分散化和重复化。同时,需要发挥教研室老师通力合作的作用,在实践教学开始阶段就制定好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在理论教授阶段就明确各自的教学任务,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化。
3.3 “N+3+1”实践教学形式 “N+3+1”的实践教学形式是指1项专业技能或实践能力的掌握,通过1门或者几门课程实践,3次专业实践(包括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和1次毕业论文撰写来获得。比如,撰写不动产价格评估报告这一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提高。首先需要通过《不动产评估》这一课程进行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不动产评估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讨论、专题等实践形式,了解不动产价格评估的主要内容;其次,开展野外实习,实地调查某一区域不动产价格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对评估理论和实践结合有初步感知;再次,组织学生到不动产评估单位开展生产实习,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评估中的问题,进而到国土局评估部门进行专业实习,认识到不动产评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结合之前掌握的评估技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通过毕业论文的形式呈现1篇完整的评估报告或者对不动产评估管理工作提出改进建议。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安排,并不是将不动产评估工作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提升学生在不动产估价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创新能力,真正做到“技术”和“管理”类实习的融会贯通。
3.4 多样化实践教学成果 按照不同的实践目的和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成果也应该是有针对性和多样性的。“测、绘、规、估、表、籍”不同实践任目标,就形成土地调查报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规划报告、不动产估价报告和地籍管理实习报告等,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是从图件制作方面提升,通过土地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不动产评估图和地籍图件的制作来了解、熟悉专业相关软件的操作、展示和分析功能。
4 “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
4.1 “府校”+“校院”+“校企”合作,扩展校外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是产学研合作[5]。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原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府校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已有10a时间,学院先后与哈尔滨市道外区团委、松北区人事局、平房区团委、南岗区人事局、香坊区团委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府校共建学科校外实习基地协议。经过10a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实习基地已发展到200余个接收单位近1 000个实习岗位。实习部门包括区各委、办、局机关、街道办事处及所辖社区[6]。为了适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要求,学院也积极与各区国土局取得联系,构建合作框架和协议,真正落实专业管理类实习需求。
在“府校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校院合作”和“校企合作”。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积极与黑龙江省地理信息测绘局和省内知名评估公司合作,真正实现多层次、深广度的产学研合作。
4.2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效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设立虚拟项目、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等形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虚拟项目,即老师根据目前国土行业内比较热门的项目(如土地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区域房地产评估、农村土地确权发证等),通过模拟方式指定某一部分让学生完成。横向项目可以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生产项目进行开展,纵向项目可以结合老师的纵向课题进行。政府管理学院通过“研究生导师+本科生”双选模式,让本科生参与到研究生导师的纵向课题中,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项目教学基础上,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组匹配,划分具体工作任务,从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实现课堂知识与实践基地的无缝对接 一是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的基地人员“引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聘请其担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二是让理论知识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走出”到实践基地中,通过挂职训练和开展课题合作等方案,拓展思路,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伟艳,蔡银莺,彭开丽,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2-45.
[2]彭文英,李子田,宋克杰.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73):47-51.
[3]喻燕,卢新海.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0(1):12-14.
[4]程文仕,乔蕻强,刘学录,等.基于“139模式”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 中国农业教育,2014(6):69-73.
[5]潘懋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6]张继亮,王映雪,何颖. 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府校合作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58-59.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