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阿赫玛托娃中晚期作品中的孤独主题
2016-04-20史伟
史伟
【摘 要】安娜·阿赫玛托娃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在俄罗斯文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中晚期诗歌作品中的孤独主题进一步发展,在文学创作中表达人性本质,彰显悲剧精神。
【关键词】阿赫玛托娃;孤独;中晚期诗歌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АннаАндреев наАхматова)(1889~1966),原姓戈连科(Горенко)。20世纪俄苏著名女诗人、翻译家、文艺学家,阿克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二十世纪的萨福”、“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之称。
阿赫玛托娃的作品以其“室内性”而闻名于世,她早期的诗歌作品将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所处社会环境的动荡以及个人经历的坎坷,她的孤独主题进一步发展,题材涵盖了个人情感、战争、社会大环境等多方面,她将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小说的叙事性创作手法融入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孤独主题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赋予作品隐晦而神秘的艺术功能气息,而其中蕴含的人生意义及社会价值则给人以启示,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个人情感生活中的孤独主题
阿赫玛托娃中晚期仍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但这一阶段她与古米廖夫离异,情人安列坡又抛下她独自逃亡海外,及至后来1917年前夫古米廖夫因为“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因此诗歌充满了爱情的苦涩孤寂和对死亡的恐惧忧伤。如:爱情中的绝望唱响“每个人都很了然,/你根本不爱我,/从来没有把我放在心间。/你和我已成路人……(《这件事很简单》1917)”及对死亡的恐惧“我觉得——这儿永远/不会再有人的声息,/只有石器时代的风/把黑色的门板敲击。/我觉得在这片苍穹之下/幸存者只有我自己。”(《我觉得——这儿永远》1917)“如今再没有人听唱歌曲。/预言过的日子已经降临。/我最后的一首歌呀,世界不再惊奇,/不要响,不要撕裂我的心。……(《如今再没有人听唱歌曲》1917),于是自我怀疑,悲观绝望的情绪已满诗歌。“我的话咒得情人们死去,/一个跟着一个兑了现。/啊,真让我伤心!这些坟茔/恰恰证实了我的预言。/……我恳求你,恳求你:走开。/让我不知道你的去向,/啊,缪斯,不要再把他唤回来,/让他活在人世吧,不被我讴歌,让他不曾体验我的爱。(《我的话咒得情人们死去》1921)虽然依然是描写爱情心理活动中的孤独悲剧情感,但是与早期的作品相比,诗歌中已经开始融入了社会变迁的大背景。如“我听到一个声音,他宽慰地把我召唤:/‘到这边来吧,他说,/放弃你那多灾多难的穷乡僻壤,/永远地离开你的俄国。/……可是我淡然地冷漠地/用双手把耳朵堵住……(《我听到一个声音》1917)。
二、描述战争年代诗歌中的孤独主题
战争是阿赫玛托娃生命中躲不开的劫难,从十月革命到伟大的卫国战争,从对革命战争的不理解到亲自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洪流中,诗人经历了无数磨难,但她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对祖国、对俄罗斯土地深深的热爱。
1.最朴素的爱国情感引发的孤独。十月革命爆发后,昔日友人纷纷移居海外,抛家弃国,但是阿赫玛托娃凭着最淳朴的爱国热情留在了国内,并发表了一系列诗歌以表达心声,摒弃他人的逃亡,认为是孤独并没有希望的。如:“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我不能和那种人在一起。/我永远怜悯沦落他乡的游子,/他像个囚徒,像个病夫。/旅人啊,你的路途黑暗茫茫,/异乡的粮食含着艾蒿的苦楚。/我剩余的青春在这儿……(《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1922)”,“不,我不躲在异国的天空下/,也不求他人翅膀的保护,/——那是我和我的人民共命运,/和我的不幸的人民在一处。(《我不躲在异国的天空下》1916)”此时的女诗人还不太理解十月革命,面对前夫的死去,因此对苏维埃政府的写出了“我为朋友缝了一套/伤心的衣服。/俄罗斯大地呀,/它喜爱,喜爱血染故土。”(《你不可能活下来》1921)。这种因对方离去而痛苦,却因为政治原因而只能借助诗歌发出隐晦不明的呼喊的孤独无助跃然纸上。
2.战争风云中悲壮的孤独。面对波云诡谲的反法西斯战争,面对残酷的卫国战争,俄罗斯人民为保卫国家抗击侵略抗争到底,一幕幕山河破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凄苦孤独的场景诗人却用悲壮的孤独主题来诠释,引导人们为了幸福和平而奋战。如:“今天和恋人告别的少女,——/也愿你把痛苦化为力量。/我们面对儿女,面对祖坟宣誓:/谁也不能迫使我们投降!”(《宣誓》1941)“他们和姑娘们庄重地告别,/他们在行进中吻着母亲离去,/……再也不分冲锋的和压阵的,/他们都长眠在那里”(《他们和姑娘们庄重地告别》1943)。此时的阿赫玛托娃已经完全融入到人民中去了,她和俄罗斯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彼得格勒站岗执勤,搬运沙袋。后来撤退到塔什干去的女诗人依然用她最擅长的诗歌为前线的将士摇旗呐喊,激励士气。这个时期,她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战争的诗作。“带来死亡的鸟群在头顶上打转。/谁能拯救列宁格勒与为难?/……/然而,老天爷真是没有心肝。/死亡在家家户户的窗口窥看。(《带来死亡的鸟群在头顶上打转》1941)为前线战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写下了描写他们英雄气概的诗歌,如:“我们知道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件。/……不怕在子弹下丧失生命,/不怕在战斗中失去家园……(《英雄气概》1942)。
三、为人民命运发声的孤独主题
在那样一个乌云压顶的年代,肃反扩大化儿子的被捕入狱,当局政治上对诗人的迫害,这些都使阿赫玛托娃更接近人民,为民生凄苦发声,勇敢的承担了她作为一名诗人的责任。如:“为破碎的家园,/为自己命运的多难,/为二人同在时感到的孤单,/也为你,我把这杯酒喝干——/为眼睛中没有生气的冷焰,/为上帝无法拯救的苦难,为残酷而粗野的人寰。(《最后一杯酒》1934)她的作品不同于其他男性诗人冷静的旁观时的感受发声,她是从真真切切的参与其中的女性角度来发出的呼喊。这一时期,她根据去西伯利亚探访监狱中的儿子时的所见所闻写出了《安魂曲》,这部在她死后十多年才得以发表的诗歌巨著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是一部用生命在诠释诗人的社会责任的著作,“千万人用我苦难的嘴在呐喊狂呼,/如果我的嘴被人堵住,/希望到了埋葬我的前一天,/他们也能把我这个人怀念……”(《安魂曲》1940)。诗人借这首诗为那些未曾平反的无辜者及其家属们进行哀悼,洗练的文笔承载着悲怆的岁月轮辙。同期她还完成了诗剧《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其中的孤独主题主要涉及了社会问题和民众命运问题题材。作品中浓厚的宗教情怀,借助诗歌这种载体,运用大量动物、植物、建筑、自然环境甚至数字、色彩等等孤独元素来烘托气氛,抒发情怀。
孤独赋予了阿赫玛托娃灵感,这种源自个体对自身存在、社会价值的反复拷问,让诗人把孤独这个主题融入到了小至个人情感,大到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命运的大氛围下,从而赋予其诗歌神秘、细腻、悲壮等等不同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情感诉求的表达描述。
参考文献:
[1]阿赫玛托娃.爱—阿赫玛托娃诗选[M].乌兰汗译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61,67,71,74,76,85,87,96,116-118.
[2]张建华等. 俄罗斯文学选集[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曾思艺. 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阿赫玛托娃作品中“孤独主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gh-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