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利高职院校特色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2016-04-20李芳
【摘 要】水利类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利用好行业因素,在大学生素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水文化传播等方面充分体现水利行业精神和水利特色。
【关键词】水利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
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水利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的“大德育”意识,充分利用行业办学优势吸引水利行业企业参与德育工作,建设并完善五级德育工作体系,通过校内专职、行业导师为主的校内外兼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络为基础,以水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以“水文化空间”为窗口,全面构建并有效运行校企一体、水利特色鲜明的德育工作体系,推进“知水、爱水、乐水、尚水”的文化氛围与“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德育工作融入办学全过程,打造校企合力、针对性强、特色鲜明、实效突出的德育工作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整合资源、校企结合,建立健全“三全”德育工作机制
在“职业大学堂”育人背景下,整合各类有效德育资源,拓宽育人途径,建设由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水利高职院校、系部、班级、学生组成的五级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建设一支由党务工作者、学管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成的校内专职德育工作队伍,一支由学生会、系部、班级等学生党团干部组成的自我教育与管理队伍;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一支由水利企事业单位先进典型及劳动模范、素质教育导师、班主任、专业教师等组成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健全由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效益与质量考核委员会、水利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系部及班级党团组织、学生会组成的五级德育管理机构,完善由德育工作基本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学生奖助金制度、学生素质拓展制度组成的“常规—激励—拓展”系列德育制度,及由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辅导员考核、系部德育工作考核、学校德育工作评估、职业教育集团目标与质量考核委员会毕业生素质评估“双考三评”德育评价体系。
二、全面展开、突出重点,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根据水利职业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丰富教育内容,以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可将以下素质提升项目作为建设重点: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特色、实践项目及思政研究项目,打造德育工作品牌;拓展并完善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建设特色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职业道德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综合素质提升需要推进心理咨询室建设;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思想理论政治课改革,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建设德育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全面开展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工程;开设《水利职业素养》等特色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人文类精品课程建设,每个专业开发1~2门与专业相关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
三、广搭平台、力铸品牌,深化水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以水文化为主题,建设水利职业氛围校园景观。通过改造、新建、优化开发大型水利工程景观、水文化主题广场,设立水利行业“文化标识牌”,使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成为学院内在精神的外化,使校容校貌、一楼、一室、一路、一坪等均具备“校园水文化育人功能”,形成“人水和谐”的独特校园育人环境。
二是开展品牌主题活动。不断提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水主题活动组织宣传的力度与质量,在主题倡议书、水知识展板、水知识资料发放、水资源知识问答、主题文艺表演、主题义务活动之外,进一步开展“水”在学校、“水”下乡村、“水”入社区、“水”进工厂的水知识宣传活动,成立“水”科普知识咨询室,定期举办讲座与科普展览,不断提高活动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是不断丰富与水利高职院校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水文化。充分挖掘院训、院歌等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内涵,融入到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及科技艺术节、校园运动会、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让水文化成为学院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如以“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服务科学发展大业,保护水资源、爱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保护母亲河”等为主题,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
五是加强校企文化共融建设,促进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开展多层次的校企文化交流,将企业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引进校园;开展行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的教育研究和对接融合,积极推进与校企合作紧密的大中型知名水利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用企业优秀文化影响、熏陶学生,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实现从“水校人”到“水利人”的转变。
六是推进节水型校园建设。重点加强宿舍、教学楼、实验实训基地、图书馆等场所内的用水管理,并通过水量平衡分析,挖掘节水潜力,为制定合理用水技改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日常管理,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节水宣传,并将此项内容纳入日常管理、评比内容。大力开发校园节水技术改造项目,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广泛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逐步开展中水回用项目和雨水收集利用项目建设。加强校园供水管网技术改造,提高管网监测管理水平,杜绝跑、冒、滴、漏。大力开展节水器具研发,水资源技术、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现代水利建设等的研究攻关。
四、建设水文化空间,打造水文化传播中心与水知识普及基地
利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网络教学、世界大学城建设等平台,推进水文化空间建设,进行水文化传播和水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力量,传承和弘扬水文明、挖掘与分享水知识,使水利高职院校成为区域水文化传播中心和水知识普及基地。水文化传播方面,可在物质层面通过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将水利观念及意识予以外在表现,主要通过建设校园景观、主题图案、实验模型来实现,以此开拓水文化视野,强化水文化意识;制度层面,可进行水利机构、权力授予、决策程序、运行机制等的介绍与学习,将水利法律意识、组织形态、管理制度、行业规范予以外在表现,主要可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科普活动来实现,以此树立水环境概念、提高水安全意识、坚定依法治水理念;精神层面,可通过大禹治水、红旗渠精神、98抗洪精神等水利行业精神的宣传,传扬水利价值观念,水利道德伦理、水利哲学思想及水利科技理念,主要可通过水利博览馆、水利传统美德讲座、树立水利人典型、到水利景点参观学习等活动来实现。水知识管理方面,可利用水文化空间,挖掘、收集、加工、管理、分享、转化、整合、提炼和推广经验性、私人性、感觉性的涉水知识、技能或方法,促进知识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张晓瑾.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成长[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2]时胜利.中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3]李世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
作者简介:
李芳(1974.8-),湖南长沙,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