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黄州美食诗中的美味与生活情趣

2016-04-20郭杏芳

东坡赤壁诗词 2016年2期
关键词:黄州东坡情趣

郭杏芳

提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才华横溢,多有诗词文赋和书法作品传世,他还旷达乐观,善于修身养性,喜爱美酒美食,而且留下了不少以他命名的美酒美食和有关传说,至今我们还可以享用。

苏东坡真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特别热爱生活的古代文学家。无论境遇如何,他总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从平常的事物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味。他不仅懂得品尝、欣赏美味,还学会制作美味,传之他人,流传后世;更难得的是他能记录美食的制作方法,写诗赞美和传播美食。

一、从《初到黄州》“知鱼美”“觉笋香”中看到的美好生活向往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他首次被贬,远赴当时环境僻陋的黄州。二月初一踏入黄州之境,他便忘了因诗得祸不再作诗的誓言,当天便写了《初到黄州》一诗,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诗句。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多么美好的图景,给人多么美好的向往。尽管东坡后来经历了生活困顿、身体疾病、思想苦闷等磨难,在诗里看到的却是他美好的生活情趣。诗的首联“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是自嘲而无奈的心情。出狱后他便写诗说“平生文字为吾累”,现在“自笑平生为口忙”,从简单的两句诗中可以看出他最近的人生经历和心境状态。从被陷害下狱,死里逃生,到被贬并来到远离京城的黄州,处境艰难,生活艰辛,更主要的是前途一片迷茫。可是到了黄州地界,看到了长江,看到了满山的翠竹,苏东坡便立即抛却了所有的不幸和不快,并联想到了“鱼美”和“笋香”。这种乐观情绪和热爱生活的情趣,使他以后不仅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大有作为。躬耕东坡,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自我调适,摆脱了思想苦闷,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达到了自己一生创作的高峰。

初到黄州,苏东坡看到的不是荒凉僻陋,心里想到的不是灰暗凄楚,而是对新环境的欣赏,是美景和美食。这个中情趣和乐观,只有苏东坡才有。富有生活情趣的两句诗,表露了东坡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正如方星移教授所言:东坡刚刚承受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灾难和挫折,但他以一种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态度来观察黄州这座小城。安于贫贱,乐天知命,隐忍负重,为他以后在黄州完成儒、佛、道思想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诗似苦中作乐,但也反映了东坡勇于面对人生挫折而超然自解的乐观态度。

二、从《元修菜并叙》看到东坡的朋友情家乡味

《元修菜》序言道:菜之美者,有吾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见,当复云吾家菜耶?因谓之元修菜。余去乡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元丰六年元月)元修远自家乡四川来黄见东坡,东坡便作了这首诗,让元修回家告诉其子给他寄来菜种,苏东坡将此菜种于东坡之下。

于是,东坡在异地他乡也吃上了喜爱的家乡菜。诗很长,有三十多行,在此摘几句:“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种之秋雨余,擢秀繁霜中。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虫。是时青裙女,采撷何匆匆。蒸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这是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菜的形状、播种和采摘时间、菜的做法及其美味。诗人笔下的元修菜多么美妙而美好,非怪东坡在诗前序言中连用了两个“嗜”字。也因此他想要得到这个菜的种子,自己在东坡种植。诗中他让老友“君归致其子,囊盛勿函封”。诗尾还说要“长使齐安人,指此说两翁”。这种菜不知道是否传到了现在,即使传下来了也可能改了名称,但当时东坡是种了的,黄州的老百姓可能也得到了种子、学会了种植。

东坡通过对家乡元修菜色、香、味等的描写,抒发了他的喜爱之情,也抒发了思乡之情和友爱之情。东坡就是如此平易可爱,他喜爱的美味也不会独享,即使是一种普通的可食用的小植物,也会很有感情地记录下来,后人也会享受到这种简单的美味。

三、《蜜酒歌》及东坡蜜酒传之至今

东坡嗜酒,尽管酒量似乎不大,每饮必醉,但如果无酒可饮,生活会失去多少趣味。所以,当他得到一种蜜酒的酿制方法并成功酿出美酒时,心情激动不已,并写诗赠与献方之人。

《蜜酒歌》叙言说:“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作此歌以遗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四川绵竹道士杨世昌从老家给东坡寄来了酿酒方子和酒曲,东坡按照这个方子试酿蜜酒成功,于是他作此诗以酬谢他的老友。

东坡在诗中细细描述了酿酒的材料和酿制过程,三日酒成,“开瓮香满城”。想到自然界有无穷的蜜酒原料,他豪迈地说“君不见南国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此前的情形是“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现在终于酿出了这种蜜酒,怎不叫东坡先生高兴。诗尾他还得意地写道:“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因为从这年开始官方禁私酒甚严,嗜酒的东坡想买酒没处买,想自己酿酒又没粮食,现在终于解决大问题了。

不仅东坡先生学会了酿制蜜酒,黄州人也从东坡那里学会了酿蜜酒,为了纪念他,黄州人把这种酒称为“东坡蜜酒”。今天还有人在尝试再酿此酒,愿早日得成。

苏东坡的诗文脍炙人口,他笔下的美食美酒也很诱人,而且有的让黄鄂乃至全国人民至今受益。如东坡饼、东坡肉等美食不仅黄州和鄂州人喜爱,东坡肉在其他地方如杭州等地也一直受人喜爱,流传至今,发扬光大。

四、“错着水”与“为甚酥”的浓厚生活气息

有个流传至今的东坡小吃,还有一个充满情趣的生活故事和一首趣味十足的小诗。诗很有趣但没有一个简洁的标题,小序和题名合而为一,内容更像小序。有的人将之直接作诗题《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着水来否?后数日,携家饮郊外,因作小诗戏刘公,求之。诗曰:野饮花间百物无,杖头唯挂一葫芦。已倾潘子错着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诗题中东坡说得很清楚,“因作小诗戏刘公,求之”。这是游戏之作,也是委婉有趣的求美食之诗。诗中充满生活气息,反映出当时东坡与黄州人的亲密无间。正是这种和谐的关系,使东坡感到了温暖、感到了亲切自然。这也是他度过人生困难的基础。野饮、野花、拐杖、酒葫芦,喝着潘家的“错着水”,又想求刘家的“为甚酥”,此时的东坡,生活真是惬意,心情开朗,洒脱如仙人。这是他在黄州最后一年,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之作,此时的他也确实是心无怨忧了。前两年的思想苦闷、生活困境,经过他的调适和躬耕都一一被化解,而且创作了很多令人满意的作品。过不多久,他就要奉命赴河南汝州,虽不是擢升,也算熬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仕途露出了曙光。所以,无论是从处境和前途来看,还是从生活景况和境遇来说,都是使人精神抖擞、心情抖擞开朗的一段美好时光。

东坡笔下的“错着水”“为甚酥”,是他分别为当时黄州潘姓人家酿的一种酒和刘家做的一种小吃的命名。“错着水”是东坡好友潘大临家造的“逡巡酒”,据说此酒顷刻可成。东坡说“莫作醋”“错着水”估计是酒很酸,大概是一种聊胜于无的酒吧,也不知流传几时。“为甚酥”如今叫“东坡饼”的这种小吃却很有名,至今在黄州鄂州流传。“为甚酥”的来历也如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宋代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有记载:“东坡在黄州时,尝赴何秀才会(从东坡的文字记载看,秀才不姓何,而姓潘),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名为何?主人对以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曰:‘是可以为名矣。”于是,这种油炸米粉饼就叫“为甚酥”,又因是东坡命名,黄州人为纪念他便叫“东坡饼”。

这样的传说和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东坡是多么热爱生活,他与黄州人的交往又是多么融洽。东坡乐观和旷达的胸怀也在这些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来,正如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所言“(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传》)。

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一生仕途上第一次遭受的巨大挫折。他接受了现实,融入到被贬之地黄州的生活和人情世态,但又超越了庸常的生活。所以,他才能重新树立起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取得享誉世界的艺术成就。这也正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生活贫乏艰苦不是问题,只要人热爱它并融入其中,就会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创作出让人喜爱的佳作。苏东坡在人生的特殊时期,在黄州并不富裕的土地上生活短短的三年多时间,不仅留下了如“二赋一词”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还给后人留下了诸如东坡饼、东坡肉、东坡蜜酒、东坡菜羹等等美味佳肴,还有富有生活情趣的传说和故事。这样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人物,不论古今都是令人推崇和敬仰的。

(作者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

猜你喜欢

黄州东坡情趣
杨优秀
早春欣见海棠绽
爱情趣数字
定风波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