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以诗论诗”之风的源流与发展
2016-04-20吴美娇
摘 要:“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为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所首创。前代不乏影响力深远,见解独到的论诗著作。诸如钟嵘《诗品》分上、中、下三品对五言诗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而一代诗圣杜甫的论诗著作除了对齐梁文学有中肯评价,坚持正确原则之外,其以七言绝句论诗的形式美也让人耳目一新。而后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更是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其后不乏明清时期的王士祯、赵翼等文学家结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为“以诗论诗”注入新鲜血液。这种文学批评形式胜在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兼具思想性和形式美;另一方面也不免受到“诗”的声律和篇幅等限制,有“以诗害意”之嫌。
关键词:以诗论诗;杜甫;元好问;优越性
一、“以诗论诗”的起源——杜甫与《戏为六绝句》
用诗歌来评价诗歌,前人也略有涉笔。比如李白评价谢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评价鲍照、江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文学批评形式文质兼美,读来清新可感。而第一次系统性、全面的用诗歌形式对前人诗歌创作加以评述的,当数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为知名的诗歌理论作品,在当世对如何评价庾信与四杰存在激烈争论的背景下首创“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集中表现了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在对齐梁文学的看法上,杜甫难能可贵的辨证的去看待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对齐梁文学进行全盘否定。
他倾向于取其清丽而舍其轻艳。在评价庾信时,杜诗有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意为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凌云才思泉涌。首诗除了充分肯定庾信的文学创作成就之外,也表现出他对齐梁文学辩证看待的文学思想,对当世一些后辈对前代文学遗产的全盘否定十分不满。本着文学发展中的观点,不仅对前人庾信,对颇受齐梁靡丽诗风影响却开创唐诗新特色的初唐四杰也给予力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嘲讽那些批评初唐四杰的人们自己却轻薄为文,最后身与名灭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依然岿然不动万古流芳。在与齐梁之风略有沾染的初唐四杰都遭到无情和盲目批判的文学环境下,杜甫能勇于肯定四杰的文学创作成就实在难能可贵。更加佐证了杜甫对诗歌继承和反思的辩证性。
二、“以诗论诗”的发展——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河之后,引得后代诗人纷纷效仿,杜牧、李商隐、元稹、白居易等在文坛拥有卓越地位的文学大家也有论诗的诗作传世。也许杜甫也不曾想,在他创作了如此精彩的论诗著作后,也有后人如此去评价自己的诗与人品。如元稹的《酬孝甫见赠十首》: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直抒胸臆的表达了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赞誉。诗中十分推崇杜甫的独创精神,以古人为师却也转益多师。不全然依傍古人而有所创新。这也正与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精神不谋而合。而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推向巅峰的,当数金元时期元好问所著的《论诗三十首》了。
《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继杜甫之后创作的绝句形式的阐发诗歌理论的组诗,评论了汉魏六朝到宋代的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在该组诗的第二首中,他称赞建安诗人刘琨“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钟嵘曾评价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价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评价刘琨“有清拔之气”将刘琨与曹刘并举,是同时称赞他们三人所具备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此外,元好问还对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做了相关探讨:“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批评了西昆体、江西诗派等脱离现实的模拟文风,指出了诗歌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眼到心到写出的诗句自然生动传神。在别人的诗文中读到的景致再由你想像一番呈现在纸上就不是真实的了。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反映出元好问的可贵人格。
三、明清以来“以诗论诗”的新变及其两面性的分析
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开始更加面对现实。传统诗歌面临新兴的小说、戏曲等下里巴人的文学形式的冲击,对诗歌的文学批评也将面临新的局面。清代涌现了一大批“以诗论诗”的新秀诸如王士祯、沈德潜、赵翼等。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论著。如清代王士祯,他受家庭熏陶,自由能作诗,并有诗名《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是模仿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而作,共十二首,与元著一样也从建安时期的诗人说起,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对李白的评价,王诗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试看其三:“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前两句将李白诗和六朝诗作对比,肯定了李白的艺术成就,否定了六朝的浮艳、颓废。后两句又在肯定李白的基础上,肯定谢眺在绮靡诗风充塞诗坛之时所作出的贡献,并用他烘托李白。此外,还有赵翼的组诗《论诗》,在对前人诗歌创作进行议论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见解。最为著名是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综上所述,“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方法有着形象性、具体性、可读性强的优点,以诗歌的形式对某一诗人或诗歌创作现象展开评价,极具针对性。由于其本身就是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美从而更能广为传诵。由于诗歌体式的限制,论诗者要兼顾声韵与篇幅,也增加了表情达意的难度,不免有“以诗害意”之嫌。但论诗诗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6-117.
[2]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7-15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4]王士禛.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瓯北集[M].上海:上海古籍,1997,卷二八.
作者简介:吴美娇,女,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2班学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