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旬老人十年手书六百年家谱

2016-04-20通讯员王明月程琳文

工会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石湖村史谢氏

□本刊记者 崔 欣 通讯员 王明月 程琳文/摄



七旬老人十年手书六百年家谱

□本刊记者崔欣通讯员王明月程琳文/摄

在九渡河镇石湖峪村,有一位年已七旬的老人谢尚安。虽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村民,可却做了一件令人惊叹的大事——从2006年退休起,老人利用10年的时间,手写了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来到该村的高祖谢万岐,一直延续到现在的14辈人共1712名家族成员的家族排辈格式图谱。这部用签字笔手写的石湖峪村“谢氏家谱”,共计三本,约5厘米厚。此外,谢尚安老人还手写了近7万字的“村史”。

10年辛勤终写成

谢姓在石湖峪村是大姓,全村190户,除谢姓外,只有三户是外姓,村里许多户都供奉着谢氏家族的祖宗牌位。谢尚安自2006年从九渡河镇政府兽医站退休后,便琢磨着开始给村里写“家谱”和“村史”。“写家谱一方面是给自己的业余时间找点事干,充实生活,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给后人留下一些精神财富。”

没有什么文字资料,只是根据村里各户供奉的祖宗牌位,谢尚安便开始了他写家谱的历程,这对于一个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农村老人来说确实不容易。但谢尚安自打年轻时候起就喜欢听老辈人讲述关于祖先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对石湖峪村和谢氏家族的历史更是充满了好奇心。凭着这股子好奇心他硬是坚持着把“家谱”和“村史”写了出来,而且一坚持就是10年。

在这期间,谢尚安四处打听询问,曾多次走访本村和附近村的村民和亲朋好友,向岁数大的本家询问线索。除了依靠书信、电话等方式,他还曾亲自寻根问祖到过延庆、昌平等地。那时交通不方便,只能靠步行,一走就是七八十里地。他每天都坚持写,平时村中无论发生什么新鲜事他都会记下来。“我习惯了把笔和纸放在口袋里,不管是家中还是田间地头,没事就拿出来记两笔。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就去查字典,写完了感觉不好就重新写,虽然辛苦,但我却是乐在其中。”谢尚安说。近日,他终于完成了“家谱”和“村史”现有的撰写任务。

不忘族人诸贡献

字迹工整,装订整齐的“家谱”较完整地记录了谢氏家族14辈人的家族排辈格式图谱,主要是由高祖谢万岐二儿子谢自贵延续的子孙后代。此外,还较准确地记录了各辈人的姓名,并标注了他们的居住地或坟墓地址。随着人口的变迁繁衍,谢氏家族有许多人都离开了本村,到其他地方居住繁衍,这些均能在这本“家谱”中找到线索。与“家谱”配套写成的“村史”内容主要包括立村之前往事的传说、立村后人才辈出、谢氏家族排辈格式图、子孙后代人口、在外久居人员和村名以及民国元年(1912年)至今村内的政治运动变革事记等,较真实地反映了石湖峪村在人文地理、生产生活、家族人物事迹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约100年的历史,其中不乏关于谢氏家族成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所做贡献的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

“1942年,驻九渡河侵华日军派日伪特务在石湖峪村监视共产党抗日行动,被该村谢香廷发现,谢香廷当即汇报给抗日游击队队长周德全,当即击毙了日伪特务。次日,驻九渡河侵华日军派日伪军将谢香廷家的房屋点燃,损失惨重。”

“谢玉馨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在当时的昌平县协记金矿(在昌平区上口村北)当一名职员,后来一度升为协记金矿的经理。那时共产党领导的北平抗日根据地已经建立。谢玉馨仇恨日本鬼子,赞同共产党的主张,他曾把被敌人追的两名共产党的重要干部藏匿在矿山的矿洞里达两个月之久,每天送水送饭,直到安全脱险,返回部队。此外,谢玉馨在矿山工作后期,因多种原因矿上被停工,谢玉馨与八路军北平根据地老十团的负责人合作,巧妙地把矿山的机器设备几乎全部交给了八路军用于制造武器。”

“1947年6月,为贯彻关于全力准备大反攻支援前线的指示,石湖峪村众多妇女为支援前线做军鞋,数量很多详细数字不清。”

“谢玉振弟兄六个,他排行老六。谢玉振坚信共产党,在1946年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牺牲时间:1947年8月。职位:排长。”

“1951年,石湖峪村谢九来抗美援朝凯旋回归祖国和家乡。石湖峪村人在黄花城村久居的谢九兴抗美援朝英勇壮烈牺牲。”

……

事无巨细写“村史”

在谢尚安书写的“村史”中,还事无巨细地记载了村里发生的教育医疗、经济发展、民间艺术等诸多各类事件。如“1962年,村中有了第一位大学生。该生从怀柔红螺寺中学考入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65年到法国留学。后曾在对外贸易部、中粮集团工作。”“1970年2月贯彻毛主席‘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村里有了赤脚医生。”“2008年,石湖峪村老村主任谢长山支持女儿谢小妍在村里率先搞起了民俗接待,并带动众多村民办起了民俗户。”“屈广英是石湖峪村一名农民剪纸艺术爱好者,对于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如十二生肖、喜鹊登梅等剪纸样式她无须样图便可以信手剪来。其剪纸作品曾在2008年被北京奥组委收藏。”“2014年,APEC会议在怀柔雁栖湖成功举办。同年,村内建起了130多平方米的文化室,村边街道路旁安装了木质护栏,街道路口也装上了摄像头。”

关注村子发展,记录村中大事小情如今已经成了谢尚安的一个生活习惯。“平时村里发生什么新鲜事,如铺设污水管道、建幼儿园、选村干部等等,谢尚安都会仔细了解清楚并记录下来,这一习惯他已经坚持了许多年。”石湖峪村村副主任谢长山介绍说。看完这套“家谱”和“村史”让人不禁对这位既不会上网又不会打字的农村老人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感。

传统美德被称颂

更令人感动的是,“村史”中还记录了谢氏家族的先辈们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彰显中华传统美德的事迹:

“第六辈谢成玉,因几次交往‘信守诺言’曾受到皇帝的尊敬和信用,赐给他出入朝廷的通行证,并为他在其家住宅大门口以外街道修建了大牌坊。”

“谢永泽感恩父母和老祖宗,一年四季,每日清晨风、雪、雨无阻到老祖宗坟前磕头,三拜,这在石湖峪村、周围的乡镇从来未听说过。”等等。“为人都要做父母,孝敬老人是做人的根本,这才是中国故有的传统美德。用财富装扮身躯,不如用道德、慈善美化心灵。”谢尚安在“村史”中写道。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这套记录了石湖峪村家族世系繁衍、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的“家谱”和“村史”不仅为谢氏家族的后代留下了寻根问祖的依据,更为他们留下的一本珍贵的人文教材。“其实,我就是想通过这套“家谱”和“村史”来记载家族的发展史,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谢尚安用心良苦地说。

猜你喜欢

石湖村史谢氏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石湖的蝶变
隆安县村史室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初探
水鲜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南雄启动南粤古驿道村史编纂工作
文徵明诗咏石湖
《东山再起》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恣肆雄强,独白古今——简析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高门与孤寒:南朝谢氏族人的升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