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教材既要更名也要换“心”

2016-04-20

学习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思想品德考试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4月29日《北京青年报》)

把中小学“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教育部门或者说是政府更加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从原来的偏重于德育调整为德法并育。这一教育思路的调整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相一致,有助于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律素养,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够为法治中国储备力量。

笔者想说的是,“思想品德”教材既要更名也要换“心”。教材的内容要少一些大道理,少一些空洞的说教,要多一些具体的道德情景和案例,多一些细微的切入和指导、建议,要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更具可触摸性,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离不开考试,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改版后的“道德与法治”考试也要换“心”,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笔者的女儿一次又一次地因为答案不标准不精确而在思想品德考试中“惨败”。女儿正上初三,临近中考,在学校多次组织的思想品德考试中,女儿屡屡不及格。笔者看了女儿的试卷,发现她的很多回答都沾边,都有些道理,但都得了零分。比如,有一道题是“一带一路对中国有什么意义”,女儿的回答是“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对于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而言,能有这样的认识,已经不错了——但由于女儿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因而得了零分。(笔者在看标准答案之前,也试着给出自己的见解,但对了答案后,笔者几乎也不能得分)这样的唯“标准答案”考试模式非常僵硬教条,很容易把孩子们带入学习的误区,让孩子们只注重背记“标准答案”,只注重做题,而考完之后,又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显然,这样的教育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改版后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一定要摒弃以考为纲、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僵硬刻板、只认“标准答案”、唯一答案的理念,而是应该多出一些开放性的活题,给出宽松的答案范围,由学生们自由发挥、个性表达,在判卷时也秉持较宽松的尺度,学生们的答案只要有道理,表达清楚,能够自圆其说,在答案的总范围之内,即可得到一定的分数。把学生们从苛刻狭隘僵硬的“标准答案”模式中解放出来,他们的学习才能更自由、更放松、更有活力,他们也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增强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能够受到更有益的教育,汲取更多营养,开阔思维,提升素质——这才是教育的实质和真谛。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思想品德考试
选择
李耀进: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用心用情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丢失了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