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的五个关系
2016-04-20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业态,既可满足城里人对田园风光生活情调的美好需求,又能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还承载着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殷切期待,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大众产品。当前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土”与“洋”的关系。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者是城里人,乡村旅游最大的卖点就是“土”,即乡村田园、乡村聚落、乡村生活、乡村民俗、乡村意象等乡土性元素,其灵魂是延绵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农业文明。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力求原汁原味地保持淳朴自然的“乡村味”,不能套用城市工业文明的模式,搞些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假山、瀑布、喷泉、草坪、广场。要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的理念,保护好自然生态、村落建筑、民风民俗。“土”是乡村旅游的根本,但并不是说一味被动机械地守旧,而是在保持浓郁乡土气息的前提下,引进时代新兴元素——“洋”。“洋”是指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经营服务规范、产品网络营销、从业人员技能等功能性配套,一定要努力做到精品精致精细。概括地说就是“土”得原生态,“洋”得精细化。桐庐的“牛栏咖啡”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外面是土得掉渣的牛栏,里面却是洋气逼人的咖啡消费,极其强烈的反差效应令人陶醉。
二是“动”与“静”的关系。乡村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乡愁之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乡愁体验。可以是一脉青山、一方绿水、一缕炊烟、一条街巷、一曲民谣。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需要用旅游的视角发现乡愁、用旅游的载体留住乡愁、用旅游的营销展示乡愁,让游客在游的过程中,慢慢、细细、静静地品味浓浓的乡土气息、享受心灵洗礼的愉悦,在“动”中感受“静”的美妙。所以乡村旅游的环境营造非常重要,不宜吵闹,尤其是居住环境。无需豪华,甚至可以是小木屋、小竹楼,但外部环境一定要清静,内部设施一定要实用卫生,要给游客一种洁净、简约、舒适、安静的感觉。德清的“裸心谷”就是一个成功的范本,它给游客创造一个可以完全放松心情、驱去杂念、抛下一切的天然场所,把自己融进自然,从城市的“水泥碉堡”回到乡下的“市”外桃源。
三是“点”与“面”的关系。乡村旅游最忌贪大求洋,搞“高大全”。乡村旅游点一般格局不大,应根据自身特点,参照区域内其他旅游点的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开发极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低层次、同质化,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过度分散的、点状分布的农家乐、民宿难以吸引大量游客;特点不显、主题不清、不成体系的乡村游同样难以留住游客。必须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在旅游全域化理念指导下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照应、既有鲜明主题又各有差异的旅游综合体。如此区域内各旅游点才会形成互帮互促、共生共荣的局面。台湾北部的苗栗大湖,几乎家家都种草莓,或者从事与草莓相关的工作。当地的农会指导农户对草莓进行分类精深加工,一个草莓衍生出草莓酒、草莓酱、草莓酥、草莓布丁、草莓香肠、草莓贡丸、草莓护肤品等十多种产品,在给乡村带来如潮的观光人流的同时,避免了同行的同质化竞争,也满足了游客丰富多样化的需要。
四是“内”与“外”的关系。乡村旅游的资源在“农”,农村景、农事活、农家饭、农屋情。因此要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依托,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作为基本遵循。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等,引导鼓励农民自觉投身乡村旅游事业,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可靠保证。同时我们也须看到当前农村内部发展乡村旅游所急需的人才资金极其短缺,短时间内靠自身积累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多渠道地从社会上引入人才资金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要注重吸引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惠州在开展旅游扶贫活动中,就以结对子的方式引入外部资源,贫困户以土地、房产、劳动力作为资本入股,投资者以资金入股,开展民宿旅游、特色种植养殖、餐饮服务等旅游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
五是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一般至少具备以下三种情形之一:优美的风景,即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与村落建筑构成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别致的风俗,即传承完好的农村传统习俗,包括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仪式、歌舞服饰等;异族的风情,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自然传承下来的,而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民族村、民俗村。游客只要置身这样的乡村风景画中,就能逃避都市的喧嚣,缓解心灵的疲惫,享受宁静祥和的气氛,体验乡愁的味道,这就要求乡村旅游首先要做好保护自然传承文化的工作,不但要保护好农村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些硬件,还要保护好以这些硬件为载体的延绵千年的中华文化的软件。但乡村旅游并非是简单的保护所能胜任的,而要以旅游的理念给自然“洗澡”“穿衣”。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人工干预,让自然山水“显山露水”,让群山“层林尽染”,让水塘“鱼翔浅底”。自然如此,文化开发更是这样。大多知名景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有精彩的故事作为文化支撑。所谓故事,有些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有些则是虚构的神话传说;有些是先天流传下来的,也有些是后天附加上去的。它们无一例外都使景点更具人情味、更具文化性、更有厚重感,让游客在乡村游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慰籍。乡村游也就不再是简单的风景游,而是厚重的文化游。河南省修武县岸上村利用靠近云台山的优势,大打山水文化牌;利用当地盛产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的优势,研究推出滋补强身的饮食文化;利用盛行太极拳的地方特色传承,推出强身健体的太极文化;深挖历史上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名人名人轶事,推出地方古今名人文化;使这里成为一个山水养眼、美食养体、太极养身、文化养心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所以乡村旅游一定要善于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努力做到把特点放大成亮点、把亮点做成景点、把景点变成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