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对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思考

2016-04-20翁慧静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纲高三课程标准

翁慧静

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涌现出了一批走在课程改革前列的优秀教师。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与复习备考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这些问题比较突出。下面笔者就以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存在的问题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复习备考指导思想方面

1.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不到位

《普通高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了高中历史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制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标准,是教学、评价、考试的依据。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不仅仅是高三历史老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正确地使用教材,切实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争取在复习备考中不留下知识上的死角。

2.对《考试大纲》研究不透彻

普通高中《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为了指导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的,是关于当年高考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的纲领性文件。研究《考试大纲》,吃透其精神,对指导高三复习备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听课调研中笔者看到,一些学校非常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并采取了切实的措施,如请专家解读、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老师学习研究等。但也有一些学校的高三历史教师对《考试大纲》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考试大纲》内容太简略,对指导高考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作用,因此他们把对《考试大纲》的研究下移:印发《考试大纲》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而他们自己对《考试大纲》便不再研读。这在笔者所在市部分高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笔者认为,既然《考试大纲》是关于高考考试内容、考试能力要求等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就应当认真研究并用好《考试大纲》,把握高考的动向,用《考试大纲》的精神和宗旨科学指导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这样有利于提高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针对性,在复习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复习内容,采用材料式教学法。人教版教材的内容中,很多历史问题给出的结论相对较多,对学生而言,这些历史结论是缺少史实支撑的。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教师可根据高考命题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并依据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积极思考,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复习备考与高考的能力要求相吻合,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二、复习课教学形式方面

1.满堂灌、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

在笔者所听的高三历史复习课中,满堂灌、一言堂现象所占比例相当高。课堂上,教师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从上课铃响开始一直讲到下课铃声落,仍然言犹未尽,有的甚至再拖堂几分钟。很多时候,一节课45分钟甚至48分钟下来(加上拖堂的3分钟),完全是教师一个人在自说自话,几乎听不到学生发出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是真正的主角,学生大多时候连配角都不是,充其量也就是听众。为此笔者曾多次与我们的历史老师交流,他们的观点是:课堂改革、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是高一、二年级的事,高三历史复习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进来很不现实,那样的话复习任务就很难完成。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何为完成了复习任务?是不是把教材内容从头到尾老师一个人都讲透了就是完成了复习任务了?老师讲得再多再好,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者到课堂教学中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只能是奢谈了。

《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改变这种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只要做好引导者、启发者就可以了。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用材料印证教材所给的结论;从内容中推导作用、影响、意义,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结论让学生背结论。

2.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有偏差,课堂上老师的无效提问较多

笔者听过不少这样的课;从表面上看,一堂课下来,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学生也都积极与老师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非常突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虽然老师提出了不少问题,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多少思维含量,答案在教材中直接就可以找到,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或者学生仅仅回答“是”“不是”之类就可以了;或者是老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诸如此类。也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提问绝大多数都是无效提问,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的“活跃”,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背后,其思维并没有真正动起来,他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在笔者曾听过一节高三历史复习课,内容是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执教者在课堂上提问了这样几个问题:中国工人阶级是在什么时候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回答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一些学生则根本就不懈回答。因为这样的问题对学生实在没有什么意义。笔者认为可把这些问题调整一下,换一种角度提 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请问“新”在什么地方?北伐军为什么能胜利进军?虽然问的是同样的内容,但换一种角度后就有了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主动探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这个时候,学生才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他们的思维才是有价值的,师生互动才是有效的。

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课堂容量大、学习效率高等优点,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提高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的质量和效率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在听课调研中笔者看到,一些历史教师恰恰正是因为在课堂复习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反而使复习课的效率和效果大大降低了。这些老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复习内容的设计科学合理,课件制作也相当精美,课堂上,老师一边讲一边不停地放着幻灯片,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一边听老师讲一边看着走马灯似的幻灯片,总感觉眼睛怎么也看不过来。客观地说,这样的课堂容量确实很大,但老师在出示幻灯片上的大段材料时,往往给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相当短,常常是学生还正在阅读材料,甚至还没看到提出的问题,老师已经开始讲解或是下一张幻灯片已经在播放中了!

猜你喜欢

大纲高三课程标准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我把高三写成诗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人民军队第一部政治工作大纲
我军最早的政治工作大纲——党代表工作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