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戈壁荒漠砾幕层破坏的生态恢复措施

2016-04-20李增沛

绿色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态恢复调查现状

李增沛,张 伟

(1.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5;2.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戈壁荒漠砾幕层破坏的生态恢复措施

李增沛1,张 伟2

(1.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5;2.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摘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影像图,取得土地利用现状、地貌地形土壤地质等土地现状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荒漠区砾幕层区域的生态恢复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地貌(土壤)重构、植被营造、生态保护等工作。

关键词:砾幕层;生态恢复;现状;调查

1项目区概况

项目位于残丘台地区,残丘山体低而散乱,山顶浑圆,相对高差不大,干谷宽阔,台地台面较平坦,地表被残积、坡积的岩屑层所覆盖,通称戈壁(南湖戈壁)。该区域降雨很少,蒸发量大,地表无植被覆盖,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2生态环境现状

本文在生态环境现状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SPOT6遥感影像,取得土地利用现状、地貌地形、土壤地质等第一手资料,利用GIS处理软件分析生态功能区的定位、主要生态问题、土地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发情况等,并提出生态治理的措施。

2.1地形地貌调查

项目区内海拔高度413.79~569.50 m,最低点位于南中部,最高点位于西北部。地势总体北部、西部高,中部及东南部低,地形高差最大155.71 m,坡度15‰~30‰ ,属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见图1。

2.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根据实地调查和遥感卫星影像,将评价区土地利用情况划分为3个一级类型和8个二级类型。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见图2。

2.3砾幕层空间分布

从图2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的分析可以看出,戈壁、裸岩石砾地为评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评价区位于南湖戈壁,由于特殊的区位因素形成了恶劣的水、热及土壤条件,致使评价区内地表植物无法自然生长,经过长期的吹蚀作用,大部分地面表层布满了砾石或碎石,形成砾幕层。在无植物覆盖的砾石荒漠地区,砾幕层对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保护下部沙土不被吹蚀,从而减少风沙物质来源和保护土壤资源。评价区内戈壁、裸岩石砾地均发育有砾幕覆盖,面积合计90.19 km2,占评价区面积的86.85%,对评价区内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砾幕层空间分布见图3。

2.4土壤侵蚀现状调查

评价区内土地大部分为戈壁(砾质荒漠),仅存小面积沙地,并未形成大片流动沙丘,侵蚀强度为极强烈侵蚀。而矿田所在的南湖戈壁风沙活动频繁,且风大多沙,在个别大风日,直径小于1 cm的石砾也会被吹起,因此区域内的戈壁、裸岩石砾地、裸土地等都会在风力作用下发生中强度的侵蚀。

3生态整治措施

生态整治规划主要结合项目区生态特点和项目施工布局,施工影响强度进行综合布控,根据以往露天矿的防治经验和周边露天矿生产调研。参考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认为生态整治的目的就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主要应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水土保持、地貌(土壤)重构、植被营造、生态保护[1~3]。

3.1砾石剥离收集及利用

施工前,在采掘场占地范围内,自拉沟位置起沿着采掘推进方向对地表砾石剥离收集,剥离厚度15 cm,剥离砾石存放于外排土场南侧排土未占压空地,外围使用彩钢板圈围,对表面拍实并洒水抑尘。待外排土场达到设计标高后,对到界平台顶部铺压砾石。根据相关研究文献及参考自然形成砾幕层覆盖度,要求砾石覆盖度不得低于60%。覆盖后利用矿田高矿化度疏干水对覆盖面洒水。砾石堆放区域周边布置挡板防护,表面覆盖密目网。堆放过程中,堆体表面洒水抑尘。多余砾石量根据排、覆计划临时堆存在排土场推进工作面后方已恢复区域,用于后续即将到界平台的治理恢复。

项目运行期间,当内排土场部分区域到达设计标高后,将挖掘区剥离收集的砾石直接运送至内排土场压盖到界平台。

3.2场地内洒水降尘

在采掘场开采及内排土场排弃过程中,利用采区高矿化度疏干水对工作面持续洒水降尘,形成保护裸露沙土,降低风蚀强度。

3.3边坡防护

待内排土场最终帮边坡形成并稳定后,利用采掘场剥离产生的大型块石破碎后铺压边坡,厚度30 cm。压盖用石块选用采掘场剥离的不规则块石,经破碎后形成粒径大小相近的块石后可供外排土场护坡使用。

3.4场内绿化

场内主要道路两侧,工业场地南部的行政区、生活区,工业场地中部的生产系统预留空地,工业场地仓库区周边空地等人员活动频繁的区域是场内绿化的主要区域。绿化选择乔、灌、草相结合,绿化树种主要选择当地适生的耐旱、耐盐物种,如乔木有新疆杨、榆树、沙枣树等;灌木有梭梭、骆驼刺、红柳、沙拐枣等;草种有芨芨草、三叶草、披碱草、早熟禾等。对绿化区域使用灌溉系统以保证植物成活。

3.5生态监测计划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不利的环境影响,生产期实行生态环境监测,以保证生态整治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落实及运行,并验证生态整治措施的效果,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见表1。

表1 生产期环境监测方案

参考文献:

[1]赵鑫.基于RS、GIS的哈密三道岭矿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3.

[2]周锦华,胡振琪,高荣久.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金属矿山,2007(10):11~15.

[3]粱留科.德国煤矿区景观生态重建、土地复垦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2(6):711~715.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011-02

中图分类号:P36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增沛(1980—),河北南宫人,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环境等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17

猜你喜欢

生态恢复调查现状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及方法研究
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与对策
福建长汀县生态恢复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乡土景观设计在玛纳斯河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