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场景不产品
2016-04-19王凯
王凯
摸清用户心理价格最好的方式是拍卖,但是收费会让产品传播性骤减。
初创公司得弄清什么更重要。
作为中国最大的儿童有声故事品牌,“凯叔讲故事”每天为400万个家庭提供有声故事、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服务。但是我们也走过一段由蒙昧到明白的弯路。
精益创业的内核我们知道是MVP(最小可实行产品)。那怎么打造MVP呢?
给孩子讲故事这件事我们一开始是非常有自信的。我做过十几年的配音演员,配过上千集的影视译制片,后来在央视主持当时最火的创业节目《财富故事会》。所以我当时觉得,给孩子们讲故事应该是一个降维攻击,非常简单。
真正做了以后发现,确实孩子非常喜欢听我讲故事,但是当我全力以赴打造产品的时候,后台接到了无数投诉。很多妈妈们说,你讲故事能不能不要那么生动?
我很无辜地说,讲故事生动有错吗?妈妈们说,有错啊。我们都是睡前给孩子听故事啊,孩子听了不睡觉。
我想了想,大家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我讲故事把孩子讲睡着了,对我本人是莫大的侮辱。于是有了“睡前诗”。
睡前诗就是每个故事之后,我给宝贝们说,凯叔把故事讲完了,现在给你读一首诗。这首诗我会读7到15遍,一遍比一遍声音小,一直到最后似有似无地结束。
第一次这样实验的时候,后台就爆了。并且时间长了以后,发现孩子们浸泡在中文音韵的平仄之美中,其实也是受益良多的。
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反思是什么呢?就是不为场景打造的产品与垃圾无异。
什么叫场景?就是小时候写作文必须要有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凯叔讲故事”的场景就是孩子们睡前,所以我们要围绕这个场景来解决用户的痛点。
有了“睡前诗”以后,我们接到了大量的好的反馈,用户给我们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哄睡神器”。
作为初创企业,总想有点收入。不一定要很多,但是有收入,团队和投资人的信心都会大增。于是我们开始做第一个付费内容产品。
怎么做付费内容呢?在我们后台点播量最多的故事就是“凯叔西游记”。我们在市场上一看,确实没有人真正地为孩子们改编过全本的《西游记》。
我觉得我可以做这个事情,但是原著洋洋洒洒100回80万字,我要是做起来肯定是个浩瀚的工程。于是我跟用户说,我如果做这个事情可能要收费了,大家愿不愿意,结果是80%的用户说支持凯叔收费讲西游记。
于是这个产品就开始了,整个过程其实是我们跟用户一起来创作,比如说与死亡有关的段落讲还是不讲,与宗教有关的段落讲还是不讲,如果讲的话怎么讲,这些我都是和用户们一起讨论。
这么一个简单的产品,卖多少钱呢?250块钱。为什么是这个价钱呢,有一本书叫《定价圣经》,里面说,最好的摸清用户心理价格底线的方式,就是拍卖。
于是我在微信里面实践了一下。我说,宝贝们,我有10套样品出来,你们输入一个数字可以先拍走。结果我发现所有的价格都趋近250块钱这个价格区间,结合我当时的用户量,能让我的利益最大化,于是就定了250块钱。
后来销量也不错,一年多卖了3万多套,应该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现在反思,250块钱这么贵的价格到底合不合适?如果是好产品,本身就具有广告性,是传播品牌最好的东西。那我为什么要在它和用户之间树立这么高的价格高墙?
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挣钱是第一要素吗?一定不是,现在的阶段一定是获取更多的用户。所以我发现我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捡了一个芝麻,扔了一个西瓜。
我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陆陆续续让这款产品降价免费。
后来我总结了两句话。第一,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内容收费与做内容的初衷往往相违背。因为你做内容的初衷一定是传播。一旦收费,即使再便宜,也会不利于传播。
第二,内容是探知用户痛点的最好方式。你可以通过数据进行很多的分析、梳理,最终找到用户的痛点。找到痛点之后,要么我为你提供服务,要么我为你解决痛点打造方案或者打造产品。
“凯叔西游记”免费了,那还能挣钱吗?能。怎么挣?我们做了一款故事机。市面上的故事机种类繁多,可以唱儿歌、可以说英文、可以当复读机,但是用户拿回家最后使用的功能只有20%,就是听故事。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做一个简单的产品嘛。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奇怪的产品,凯叔随手听。
只围绕西游记打造一个故事机,每一个故事机里面只能听26集或者27集的故事。所以我们这个故事机特逗:第一,只能讲故事;第二,只讲西游记;第三,每一个故事机里面只讲20来个故事;第四,要陆陆续续买四个故事机,才可以把整个西游记听完;第五,故事机里面的内容不能拷走,是专属的;第六,你也不能把其他的内容装进故事机。
现在一听这产品太奇怪了。但是它是有场景的,什么场景?“凯叔西游记”虽然是免费的,但是只在手机里面免费。你可以暂时地拿着手机给孩子免费放,但你会让手机一直跟着孩子吗?
第一你怕影响孩子的眼睛。第二你不方便。那孩子就需要一个设备去播放他最喜欢的故事,这就是场景,这就是用户的需求。
所以大家看到凯叔西游记随手听,第一批只生产了一万台,不到20天的时间一售而空。
这是一个MVP实验,因为我们一直不敢做视频。视频的场景和音频很不一样,孩子们为什么要坐在电视机前看你一个人嘚嘚嘚嘚讲一个故事呢?为什么不去看更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呢?
最后考虑到内容上需要升级,就成立了一个视频部,只招了一个编导,做MVP测试。我还记得编导用手机和相机拍我讲一个绘本的过程。发出去以后反馈还不错。
于是我们开始更大范围的测试,做了六集的样片,在北京、深圳、石家庄、上海组织了四场看片会,每场看片会是50个孩子,不同年龄段,这里面有认识凯叔的,不认识凯叔的。
每次实验是连放三集,20分钟一集,让孩子像看电影一样来看节目,看孩子们能不能坐得住,结果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全程无尿点。
我有个中欧的同学,专门做脑波测试和面部微表情识别,把人的表情输入到面部表情测试软件中,通过面部、眉毛、眼皮、眼角、嘴唇之间的角度来评判用户情绪。就像美剧《Lie To Me》里说,人的微表情是世界上唯一跨越种族文化的语言。
当我们把样本输入进去测试之后,他就跟我说这个数据太好了。孩子们的表情大起大落,也就是他们一直跟着你的情节在走,或悲伤、或厌恶、或惊喜、或愉悦……
MVP做到这种状态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了?还没有。我们能不能还原到用户看视频的真实场景里面去?什么叫真实场景?一个人在家坐在电视机前,而且这个人应该不认识凯叔,他之前没有一些预设。
我们又找了很多不认识凯叔的孩子,专门拍摄了他们收看讲故事的视频,然后进行测试。和喜羊羊动画片做了一个对比之后,我们以微弱的优势领先。
最后到了做决策的时候,我们拼了,死磕做日播视频节目。
压力挺大。我们视频团队由三个人扩充到了十六个人,多投入了一千多万元的预算。但这是值得的。这个节目现在已经在一个卫视播出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产品已经迭代了三次。迭代的效果如何?在17:30播出的儿童节目里面,我们收视率排名第二。如果没有之前这些MVP的探索,不可能有现在这样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