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创新

2016-04-19谭功成

关键词:品德课思想品德新课程

谭功成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课程凸显出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学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上,还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上。对于课堂教学行为的创新,更为关键的还是教学内容的创新。内容的变化会带来课堂教师行为的变化,带来学生课堂生活的变化。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有幸可以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是遥望的“空中楼阁”?还是回归真实的生活?

一、“理想中的思想品德课应是思想鲜明的课堂,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家庭,关心他人,爱家乡,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祖国。”

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的100名学生中做过一项调查显示:无信仰者占92%。这一点恰好又与另一个统计数字吻合:全世界无神论者只有10%,而90%的无神论者在中国。在过去的岁月里,无神论者可能有信仰,但在今天,无神论者几乎与唯物主义者同义。“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没有信仰”。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些大学生是否将无神论者与唯物主义者等同起来,但最起码,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就应该坚定自己的信仰,要用正面的教育来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情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救火小英雄赖宁不再作为引进课堂的教育楷模时,我们的课堂就该懂得教育学生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珍爱自身的生命;当马加爵事件引发全国上下讨论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就该要告诉学生: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我们要关爱他人,关爱家庭,关爱集体。

二、“理想中的思想品德课应是理性的课堂,带领学生敬仰,接触丰富的精神世界,崇尚真善美,增恶假恶丑,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发展个性陶冶情操。”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强调社会和国家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统一要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纪律等,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忽视了学生个性意识自主发展。这些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轻自主,重约束轻自由的教育倾向,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教育观念出现了偏差,也同时说明了我们的课堂缺少了相应的理性。

社会竞争的失衡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局限使得在当前的许多学校教育中,分数成为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这促使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苦读圣贤书”,缺少了对生活的认识和在生活中的磨练。当一个小贼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行贼道的时候,我们将不得不感叹: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邪恶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麻木、怯懦与忍让!面对感叹,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善恶是什么,我们最起码能给予学生最基本的认知。当年幼的丁俊晖迷恋于台球而耽误了正常功课时,丁俊晖的父亲竟然还花了500元钱给儿子买了一根球杆。于是,丁俊晖凭着父亲的爱,用一根球杆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丁俊晖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寻求学生的个性化,人性化发展,更有待于思想品德课堂的唤醒价值。面对社会众多的不公和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差距,我们的课堂更应该是多一点理性,多一点探讨,寻求给学生一个理性的答复,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周围的一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理想中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是求真的课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用真实的语言描述真实的世界,用事实说话,用真理服人。”

校园新生活带给学生的困惑与兴奋,各类媒体的复杂信息传播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开发性影响,无一不对初中学生的志趣、能力、气质培养、人格磨练、思想素质的养成发生着重要作用。当杨利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大胆地如实的否定了我们几十年的教科书中关于“在太空中,用肉眼可以看得到我们祖国雄伟的长城”时,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就应该给与恰当的肯定与探讨:这不是事关我们敏感的民族自豪感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我们今天的民族感情大可不必建立在虚假的谎言上。而当我们的教科书把一篇到目前都无法得以科学证实的UFO相关文章也收入其中的时候,我们的课堂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育,是教给我们学生科学真相呢?还是一个科幻的世界呢?唤醒学生怀疑的本能,鼓励学生创新的认知,用真实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真实的语言描绘我们的祖国,赞扬我们的优势,肯定我们的劣势与差距。邓小平同志就告诫我们要“拿事实来说话。”思想品德课堂,要教会学生,要真实的认识自己,真实的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拒绝愚昧,崇尚科学。

四、“理想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不仅要反映社会变迁、人生百态,更应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融入社会实践当中,让他们真实地去触摸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脉搏。”

只有给知识注入了生命,知识才会鲜活,只有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才会厚重。因此,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品德课堂,才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课堂。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课堂所教的道理。当年,当江泽民主席在访美期间,如实的承认,中国也存在失业的时候,我们的教科书与媒体还在争论着中国的下岗与西方的失业的不同。下岗是不是失业,我看只有下岗的职工才有资格来作判断了。如此的情形在今天看来,那真的只是一种自欺之谈而已。当社会的脚步发展到了今天,贫富悬殊已成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就应该要指引学生:生活是最真实的,生活就是存在着贫富的差距,我们要懂得去理解这种差距,并不是要否认它。生活当中,还存有着课本中所涉及到的一切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腐败问题”、“社会问题”等;还要指引学生知道:“六合彩”、“法轮功”、“西藏问题”……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把课堂变成学生了解社会和探索世界的窗口,引导学生改造生活,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这才是新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最终归宿。

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避免了用概念、原理、思想体系的模式将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割断,已经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新课改提出的课程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样的目标任务是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的整合展开教育内容。这样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师带来的是机遇和挑战。思想品教师不再是随便一个认识字能教学的所能担任的了,提升了思想品德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但与此同时,又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课程创新意味着教学的创新,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理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品德课思想品德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