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类》教学设计

2016-04-19张树娜

关键词:鱼类设计教学

张树娜

【摘要】《鱼类》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三部分内容。本节通过“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的实验,让学生总结归纳鱼类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对水生生活的适应,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提炼鱼类主特征,隐含生物进化观点。

【关键词】鱼类 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98-02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一个类群,教学中比较容易得到实物,便于学生观察。之前,学生在对无脊椎动物中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学习过程中,有了“观察蚯蚓”、“观察蝗虫”两个实验的探究方法和经验,所以对于“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实验活动同学们来说应该可以顺利完成,并总结归纳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说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在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培养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目标

初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

方法阐释

“鱼类”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探究过程中,总结归纳鱼类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是怎样适应水生生活的。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鱼的骨骼标本;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活鲫鱼,清水,红墨水,水槽。

【课堂实录】

环节一:视频展示海底世界

师:在这段视频中大家看到了什么动物?

生:鱼类

师:对,视频中既有小巧玲珑的小丑鱼,也有凶猛庞大的大鲨鱼,虽然他们形态各异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生活环境——水中。

师:那我们人类能不能长期生活在水中呢?

生:不能。

师:对,鱼类之所以能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许多形态、结构特点。那鱼类到底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呢,今天咱们就以鲫鱼为例对这些问题做一个详细的探究。(板书——鱼类)

环节二:探究鱼的体形、体色、体表特点:

(幻灯片2)首先咱们进行探究一,大家仔细观察水槽中的鲫鱼,看一看鲫鱼在体形、体色、体表方面分别有哪些特点?想一想这些特点是怎样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呢?

生:积极回答

(1)体形:梭形,减少鱼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

(2)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3)体表:被覆鳞片,鳞片上有粘液,减少阻力。

师:下面再观察一下鱼身体的两侧,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两侧各有一条线。

师:对,那大家知道它的名称吗?

生:侧线。

师:大家再仔细观察侧线是怎样构成的呢?

可以看到侧线是由鳞片上的许多小孔构成的,

生:作用是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

师:侧线为什么有这种作用?

生:(思考)

师:因为这些小孔与鱼体内感觉神经末梢相连。它能把水流引起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及时地传到鱼的大脑,从而使鱼迅速的做出反应。

师:鱼在水中逃避敌害和寻找食物都离不开运动。它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呢?

生:鳍。

环节三:探究运动器官:鳍

幻灯片3

师:好,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各种鳍的名称,并数一数它们的个数。

生:(指认各种鳍,并说出各种鳍的个数)

师:那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我们只凭观察能不能得出准确答案?同学们有没有更有说服力的办法呢?

生: 做实验。

师:好,应设置什么样的实验呢?

生:对照实验。

师:非常好,大家还记得对照实验的原则吗?

生:保证唯一变量。

师:对,比如:我们想探究背鳍的作用,变量是什么?

生:变量就是背鳍。

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生:(讨论)用纱布绑定其中一条鱼的背鳍,另一条不做处理。

师:那对于这两条有什么要求吗?

生:两条鱼在种类、大小、活泼程度上应该一致。(非常好)

(注意:同学们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动作要准确迅速。)

师:下面同学们开始实验

师: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一组):捆绑胸鳍:发生侧翻

师:这说明胸鳍具有什么作用呢?

生(一组):胸鳍具有保持平衡。

生(二组):捆绑背鳍:出现侧翻。说明背鳍具有保持平衡,防止侧翻的作用。

生(三组):捆绑尾鳍:运动速度明显减慢,多次碰壁,不能保持前进的方向。说明尾鳍能够保持前进的方向。

生(四组):捆绑腹鳍和胸鳍:摇摇晃晃,不能直立于水中。说明胸鳍和腹鳍都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鱼停留在水中,然而口却不停的张开与闭合?大家知道鱼这是在干什么吗?取食吗,还是在呼吸?

环节四:探究呼吸器官:鳃

(幻灯片4)

师:好现在,咱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观察:鱼口的开合与鳃盖张合是同时的还是交替的?

生:交替张合。

师:下面我们在鱼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流出的方向。

生:(观察)由口流入,由鳃盖后缘流出。

师:那同学们是不是就能得出结论了?在此过程中鲫鱼完成了哪项生理功能?

生:呼吸。

师:那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生:鳃

师:好,下面咱们就来探究一下鳃的结构。

师:现在大家知道,鱼类呼吸的是气体的氧气吗?

生:不是,是溶解在水中的氧。会导致大量鱼类缺氧死亡,因此我们要保护水生生物,首先就要保护水资源。鳃丝在水中舒展的情况和离开水后鳃丝粘在一起的现象,充分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规律。

师:下面同学们看两幅图片。

师:是不是有触目惊心的感觉?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鱼类的大量死亡呢?

生:由于水域环境的污染,使鱼类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造成了鱼类的大量死亡。

师:我们如何去做呢?

环节五:探究鱼的骨骼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鱼的骨骼标本。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鱼身体背侧是不是有一节一节的骨组成?

师:鱼是脊椎动物。

师:那人是不是脊椎动物呢?

师:同桌互相摸一下对方的后背,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脊柱?

生:有。

环节六 :总结归纳

师:我们已经充分观察了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那现在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一下,鱼类到底有哪些特点是适应水生生活的呢?

生:积极回答。

以上我们总结了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那是不是生活在水中的都是鱼呢?

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师:除了鲫鱼以外你还知道其他鱼类吗?

生:举例

师:出示幻灯片(各种鱼类)

环节七:(师生共同总结鱼类的共同特征)

环节八:当堂检测

出示课外实践作业:给鱼安个家

出示幻灯片:谢谢!(下课)

猜你喜欢

鱼类设计教学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鱼类运动会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