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熏陶感染 培养人文素养

2016-04-19赖传鸿

关键词:伯牙熏陶乌鸦

赖传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01-02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这段话在指出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强调指出了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下面,根据笔者平常的一些做法,粗浅地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用自身人格魅力,奠定人文素养的宽度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把自己日常的教学任务一丝不苟地完成,还得做到精益求精。渐渐地,学生就会从你的人格魅力上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记得自己上小学时,陈姓的数学老师用草书写了一个“解”字,课后,全班的同学都在模仿他的草书。可见,老师的魅力,是不可小视的。倘若我们苦练出一手漂亮的字,天天能在板演时一露身手,你的学生看到了,难道还不会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又如:我们要求学生讲究卫生,倘若我们都随手扔纸屑,你的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怪呢?

二、抓文本情感,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苏轼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千古绝唱;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彰显的正是炎黄子孙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饶的精神;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闪耀的正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惊人智慧与才干;《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传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

1.优化课堂人文环境,这是基础

营造民主的平等学习气氛,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当今教学的主流。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因人而异,我们应该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苏轼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们应该加以运用。在教学中,尤其是在不同的观点上,有碰撞的知识中,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性。

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让学生先理解“心惊胆寒”、“震耳欲聋”的意思,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认为:正因为是泸定桥的险,涛声震耳欲聋,让人心惊胆寒,所以敌人才会疯狂地大叫,敌人才会出口狂言。有的学生认为:红军战士怀着必胜的信心,才能夺取战斗的胜利。有的学生则认为:敌人轻敌,红军怀着必胜的信心,只有两者相互依存,红军才能取得最后战斗的胜利。

2.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是关键

如:学习《青山不老》,让学生理解青山为什么不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就要让学生体会: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自己的价值取向在于种树是自己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自己生命的归宿;保住了黄土,子孙后代才有绿树,有了绿树,子孙后代才能守住这片土地。学生的这些要点把握住了,理解课文也就不难了。最后学生体会到:青山不老,说明的是老农的精神永远与青山共存,与日月同辉!

3.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提升

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我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觉得狐狸非常卑鄙,因为,她用欺骗的手段,把乌鸦的肉骗到手。”

生2:“我觉得狐狸不能用骗的手段,她和乌鸦既然是邻居,就应该用真诚的语言,与乌鸦商量,相信老实巴交的乌鸦会把肉分给狐狸吃的。”

生3:“我觉得要批评的是乌鸦,她难道不知道狐狸是臭名昭著的大坏蛋,也相信她的鬼话。活该!”

生4:“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狐狸学习,遇到问题总要想办法解决。俗话说:‘方法总比问题多,在狐狸身上,就是最好地印证了。”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多肯定、多鼓励,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就是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在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肯定和鼓励。

如:《伯牙绝弦》,课文是一篇古文,故事回荡,耐人寻味。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先让学生反复地小声地朗读,然后自己挑选一个对手,上台进行朗读比赛,平时读得不好的,只要敢于上台挑战,我就给予肯定;平时读得一般的,通过自己的努力,稍微有了点滴的进步,就给予表扬;平时读得好的,在认真听了我的范读后,读得有声有色,我就请他上台当小老师,进行示范。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凭借手中的工具书,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在自己理解、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积极参与的步骤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这样被攻克了。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课文的结尾。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我让学生畅所欲言,

生1:“这说明伯牙对好友钟子期去世伤心的程度已达到极顶。”

生2:“平常,我心爱的玩具摔坏了,我都痛心无比,伯牙用‘破琴绝弦的做法,让我想到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见,伯牙与钟子期他们的友谊是何等得深!”

生3:“知音,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不但能够在华夏大地广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就是因为东方文化是块瑰丽无比的珠宝!”

生4:“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语文和人的关系,注重熏陶感染,使学生的精神受到滋养,让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春天也能最终到来。

猜你喜欢

伯牙熏陶乌鸦
用艺术熏陶家风
伯牙鼓琴
知 音
如此熏陶
高山流水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