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启蒙初探
2016-04-19陈谋华
陈谋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这就需要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这也赋予21世纪教师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途径,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然而,小学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在小学阶段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不可行性。因此我认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进行创新思维启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是可行值得探讨的。如何利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蒙呢?笔者就近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龄儿童的天性之一,是他们创新的潜在动力。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努力做到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学生的好奇心主要来自于学习活动前,发展于学习活动中,同时也支配、调节学生以后的认知活动。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在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行数学创新思维的启蒙开辟通道。在上每一节数学课之前,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创新思维的前提。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出示了一群袋鼠和人赛跑的画面,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说明: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问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看到这些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境,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3个加起来得,即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另一种是人跑3步就是3个,用乘法计算就是×3,从相加得可以推算出:分数乘以整数只要分子和整数相乘做分子,分母不变就可以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观看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既轻松,学到的知识又牢靠。这样,教师应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去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质疑,创新解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发现问题,靠死记硬背,那是学不好的,教师这时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迸发,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问,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看大了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要很精确。”在质疑提问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实际上提出这些问题比解决这些问题更重要,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有效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其次,在上课时,不要让没有准备的学生发言。还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教师在上课时无法回答,我们可以拖到课外来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以此来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
三、灵活模仿,创造新意
模仿虽然不是创新,但在模仿中含有创新的因素。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具有特别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性较强的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例如,在教学“有关减法”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先创设猴子卖桃的童话情境: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卖了1只,还有几只?让学生列式,然后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并列一个算式。有的学生说:”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卖了2只,还有几只?” 有的学生说:“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卖了4只,还有几只?” 还有的学生说:“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卖了0只,还有几只?”……学生的这些模仿,不都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吗?不都富有新意吗?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小小的新意,不就是创新的表现吗?这样的模仿练习,既巩固了旧知,又学习了新知,同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一题多解,求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要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启蒙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逐步掌握假设、迁移等思维方法,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