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本科专业多导师制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探讨与实践
2016-04-19张阐军雷银生张葵
张阐军++雷银生++张葵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类本科专业导师制实践特点与问题,提出多导师制培养方案体系化动态管理理念,构建了其动态管理平台,结合管理平台探讨了其动态管理方法与措施,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多导师制 动态管理 方法与措施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战略性新兴(物流)产业人才培养“GDPC”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B180);湖北高校省级教研项目:在商务数据分析技能培养中引入大数据理念的新尝试(201534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0-02
国际上,新兴复合型管理人才在各国都很受欢迎。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对管理类本科人才要求逐渐由基础理论应用型向综合应用创新型转变,那些既懂得商业操作规则,又具有技能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尤为抢手。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2006年实现“大众化教育”转型后,加上本科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其培养结果往往表现为不仅理论水平不足,实践能力又低于高职高专学生,这种尴尬状况在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尤其突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也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成为现阶段各高校开展新兴人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改革热点和主要方向。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等院校还处于实践探索早期阶段,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是新时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点。
1.管理类本科专业导师制实施问题与特点
20世纪30年代,我国最早由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实行过导师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因仿效苏联而被废除。近几年,本科生导师制又被重新重视起来,目前在全国已经有不少学校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涉及各学科专业。由于管理类本科专业导师制对资源要求、岗位特性的社会性和相关机制认识不具体,比如实习基地、导师配置等,难度较大,导致许多院校导师制改革最终流于形式。新时期管理类本科专业导师制模式实施问题与特点主要表现为:
(1)导师制模式培养方案单一,目标不明确。导师制培养模式强调学生与导师的多元化互动交流,从而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在导师制培养体系下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目前,很多高校限于各种制约因素,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主要以模仿研究生导师制为主,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认识和理解。管理类本科专业由于偏重于基础理论教育导致其导师制模式培养目标导向不明确,实施过程粗放,培养方案单一且僵化,学生和导师双方职责不明确,培养过程以完成任务为主。
(2)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创新。管理类本科专业实施导师制,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按其专业方向诱导学生思索社会与理论应用问题,与学生探讨辩难,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质疑现状,并思辨解惑,授课则变为辅助性工作。因此,传统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等模式以及相关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导师制培养需求,缺乏柔性。尽管许多高校也实行了不同程度教学方案改革,但是大部分只是对传统教学方案重新组织和教学课程简单取舍,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3)导师制体系化建设不完善。导师制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各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在实行辅导员制和班主任制同时,聘请有经验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是传统师徒帮带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发展。大部分高校导师制实施缺乏创新,模式僵化,与学校和专业特色联系不紧密,体系化发展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
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手段多样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本科性导师制实施要兼顾共性与个性,从系统角度统筹规划再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校内外资源开展联合培养方案创新。在现代高等教育开放式创新发展时代,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导师制模式培养体系的柔性化,必然要求培养方案的动态化管理。
2.多导师制培养方案动态管理
导师制不是一种孤立的培养模式,它契合了学分制“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为发挥导师制培养效果,还可以有针对性设计若干导师制类型,实行多导师制培养管理。比如,按学习时段划分,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按培养对象划分,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等。这些导师制模式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独立设置,但更合理的是综合实施,其核心是要加强培养方案及其多导师制资源的体系化动态管理。
2.1 培养方案动态管理平台
管理类本科专业导师制所需教学资源社会性强,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且稳定性差。多导师制在更好满足学分制创新教育要求同时,相关培养方案动态性要求也更强。从整个系统体系来看,主要包括导师动态管理、学生动态管理、培养目标动态管理、项目动态管理和课程体系动态管理五大方面,形成多导师制培养方案动态管理体系核心内容,相关动态管理平台框架如下图1所示。因此,培养方案动态管理平台以导师制为组织模式,以“一生一方案”为目标,向上满足学分制培养要求,向下动态分层次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结合管理类本科专业导师制实施特点,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和校-校联合培养是主要发展方向,并侧重三个结合:结合具体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手脑并用习惯;结合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结合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
2.2 动态管理方法与措施
多导师制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培养效果最佳化。通过柔性化培养方案体系各阶段要素,以培养目标为驱动,以多导师制优化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打破传统单一校内导师制培养方案的各种局限性,更好实现创新型新兴战略人才培养。因此,培养方案动态管理关键在于实现管理精细化、全面性、战略性和连续性。
(1)精细化培养过程控制。多导师制培养方案体系动态管理建立在对各层次、各阶段要素关联机制的精心设计和科学调配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导师为纽带,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特定年级和班级基础协调管理人员,在培养方案教学项目资源支撑下开展个性化培养方案总体设计与可行性研究;针对学生大学四年专业培养目标规划,细分各阶段培养计划,模块化各阶段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比如订单式、3+1、全真式等;按“一生一方案”原则精细化各要素匹配原则和对接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和保障机制设计。
(2)开展全面教育管理。首先,多导师制培养方案体系个性化动态管理是基于不同阶段多名导师的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需求,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兴趣,从德、智、体等多方面培养学生技能,这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再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通过管理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加强综合量化管理,基于图1所示动态管理平台框架考虑专业特色、区域经济背景和人才培养战略全面规划培养方案发展研究,不断创新导师制培养方案及其管理。此外,从整个培养方案体系来看,培养方案动态管理不仅要重视大学学习阶段,还要逐渐延伸到毕业生的跟踪管理,形成一个闭环循环系统。特别是通过典型人才的跟踪、评估与反馈,加强毕业生成长管理和再教育工程发展,逐渐形成完善的培养方案全面教育管理体系,推动多导师制不断创新发展。
(3)加强校企战略联合。管理类本科专业多导师制培养方案因其教学资源的社会性而更加强调学校与企业的联合。目前,除了在学校内实行跨专业、跨院校导师资源共享外,主要发展方向为与企业的联合,建立战略性联合培养基地,这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通过与企业的战略性人才培养合作,建立各种双赢合作模式,比如共建产学研合作机构、共享双方高级专业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再教育工程等。采取“一校多企”和“多校多企”等方式建立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丰富多导师制内涵和外延。
(4)保障机制的连续性。多导师制培养方案体系通常以特定的管理周期来实施,即本科四年加上毕业生跟踪管理、反馈,往往要持续若干年,特别是对于新兴的培养方案。因此,在动态管理过程中,从大学生职业规划开始,到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实施与评价、反馈整个周期性过程的循环实施必须有稳定、连续的培养机制保障。从多导师制培养方案平台体系看,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经费保障等四个方面。组织保障是多导师培养方案动态管理组织机构保障,制度保障是培养方案动态管理实施过程保障,师资保障是指导师队伍建设及其相关资源保障,其中,经费保障是基础,组织和制度保障是支撑,师资保障是核心。
3.实践实证
为响应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从2011级开始探索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并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开展了一系列导师制教学方案改革实践。尽管目前一个培养周期还没有结束,但通过问卷调查和典型对象访谈,从2011级(68人)、2012级(59人)和2013级(61人)横向和2011级(3年)纵向两方面数据线性规划加权平均统计分析,若干典型指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校企联合多导师制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指标对比
考虑多导师制培养方案动态化管理在我校实际状况和实施时间,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局限性,通过所取得数据,我们仍然可以从上表中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多导师制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比单一导师制更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多导师制实施,教学方案更加丰富,学生人均参与项目增多,学生个人创新能力提高更快,使教师科研、教学与学生实践达到很好统一。比如生均参与项目数2011级由于时间为3年,生均数为3个,2012级尽管只有2个,但增长速度快地于2011级,2013级也显示了较快的参与程度,说明多导师制模式在稳步快速发展,效果显著。
(2)学生主动性显著增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制定、导师科研项目实践、教学模式选择等环节,学生与导师互动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逐渐加强,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校内与校外教育多方位、立体化互动逐渐稳定。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多导师制校内与校外联合培养模式,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模式和保障机制等的体系化动态管理也在不断完善。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推动动态管理平台发展,带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和综合量化管理,使管理更加高效,并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4.结束语
多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基于单一导师制模式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培养方案个性化、导师多元化、教学模式柔性化和项目管理立体化等实现现代创新型战略人才精细化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是关键。以培养方案动态管理为核心带动多导师制培养平台体系各相关单元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发展,实行走出去战略,广泛吸收社会资源,进行资源优势互补和动态优化配置,并不断完善培养体系各要素和保障机制,体现了多导师制培养模式改革发展方向,也是21世纪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管理的新要求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钟晓敏. 实行综合导师制探索教书育人新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5,(6):46.
[2]刘尧,刘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 教育与现代化,2009,(1):62-68.
[3]于永,高艳阳,仪建红 等.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109-110.
[4]杨庆江. 高等学校学分制下导师制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8):40-41.
作者简介:
张阐军(1976-),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导师制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