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心理学视角探究高校学生工作
2016-04-19张荣杰
张荣杰
摘 要 心理学知识在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也不例外。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工作实际状况,探索心理学知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践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日常管理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心理学知识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依托于心理学知识,学生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心理特征,更好地从理论层面审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心理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1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阶段心理特征和帮扶策略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该学说起源于1882年诞生的儿童心理学。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时段范围不断延伸,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第一次使用“发展心理学”,标志着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发展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两层含义。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在划分发展阶段,探索阶段特征方面,发展心理学博采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新皮亚杰主义等各派的理论和学说。
这些学说从生理需求、心理活动规律、社会需要、思维发展模式等角度对人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和详细论证。虽然各派学说都各有所侧重,但通过综合考量,我们还是可以勾画出大学生所处阶段的基本心理特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生理机能和性的欲望加速提升,阶段任务为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亲密感不仅仅限于爱情、友情、亲情带来的亲密,还包括融入社会,与广阔的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获得归属和亲近感的需求。这种亲密不仅来自现实世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也来自于网络。身边亲近感缺失、孤独无助,是导致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心理机能而言,大学生处在心理机能发展的最后阶段,其抽象思维能力和将外部语言、文化等因素带来的刺激内化的能力不断提升。该阶段也是大学生终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最黄金的时期。
由于大学生思维模式和心智水平尚处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要尊重学生寻求独立自主的诉求和心声,平等对待学生。另一方面,要看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还有较多的不成熟、不稳定的成分,注意加强引导,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针对大学生获得亲密感和避免孤独的心理需要, 要大力开展班级和团支部建设,鼓励学生会和各种社团活动,为大学生自主获取亲密感提供渠道,尤其要注意针对性格过于内向、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开展工作,积极建立和修复这些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避免因孤独感诱发心理问题。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开展教育和帮扶之时,要注意考量心理因素,从心理层面了解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和身边的同学交流等方式,帮助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寻求亲密感的同学,感受身边切实的亲密,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积极面对大学生活。
2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行为习惯特征及调适方法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通过“强化”、“惩罚”、“消退”、“泛化”等方法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行为心理学由动物推及人的研究思路饱受质疑,但能解释人类的很多心理现象,对于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无论奖惩,都要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不能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其次,深刻理解“强化”、“惩罚”、“分化”、“泛化”、“消退”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运用这些概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时机和方法。行为心理学特别强调“刺激”要适时、适度。只有及时、恰当的“刺激”,才能起到调节行为的效果。
具体而言,针对学生出现的逃课、酗酒、沉迷网络等情况,我们要予以行为心理学视角的惩罚,这个惩罚包括正惩罚,例如勒令学生写检讨、做出道歉等,也包括负惩罚,例如剥夺某一获得的荣誉或是某个时间段的评奖、评优资格等。一旦学生出现错误,惩罚要及时,力度要恰当,要能形成行为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刺激,从而达到引起行为改变的效果。
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行为,学生工作者要及时给予“强化”,例如口头表扬、评奖评优,树立榜样等。以此来鼓励学生继续坚持好的行为,并带动更多的学生来参与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之中。 对正确的予以“强化”,对错误及时“惩罚”,从而通过“刺激”达到调节行为,实施管理和教育的目的。
3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业问题及对策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把人脑看(下转第43页)(上接第20页)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接受信息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进行意义重构并进行储存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之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课程设置要注重知识协调和先后次序,以利于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掌握新的知识。此外要考虑到认知过程的整体性,学科设置要有交叉、有融合,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吸收信息,并完成意义重构,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组织好科技竞赛、挑战杯等活动,打造平台,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展示的机会。此外,还要不失时机地结合这些活动,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学生的探索活动“保驾护航”。
4小结
心理活动是人类机体活动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它不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同时也具有能动性,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面临问题不仅仅是制度性或是规范性的问题,许多可以归结为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具体实践作用,这将极大地提升工作实效,更好地服务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