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帕西尼的女》的符号矩阵解读

2016-04-19严红艳殷燕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男权社会女性

严红艳 殷燕

摘 要:“符号矩阵”是法国符号学家格雷马斯提出的重要理论,对研究特定人物所处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大有裨益。本文将其运用于美国著名小说家霍桑的短篇小说《拉帕西尼的女儿》的分析,挖掘女主人公比昂特丽思之死的凶手,探索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关键词:符号矩阵;拉帕西尼的女儿;女性;男权社会

作者简介:严红艳(1990.2-),女,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外国语言文学,为本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殷燕(1971-),女,湖北钟祥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和外语教学研究,为本文第二作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3

美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拉帕西尼的女儿》享誉世界文坛,收在《古宅青苔》里。《拉帕西尼的女儿》被认为是霍桑写得最好、最复杂,最难解析的故事之一(Fitzerald,Sheila and Thomas Votteler,1989)。对这部故事的情节看似很简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对其持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采用精神分析法对《拉帕西尼的女儿》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揭示出作者罪恶观和矛盾的宗教观(廖茜,2011);有的学者则利用德勒兹的“脸面性”对其进行阐释,探究比阿特丽丝的死因,进一步论证了两强相争,无辜者牺牲的历史结论(李尔萍,康有金,2015);也有的学者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揭示生态问题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刘文洋,2012);本文采用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语义学家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拉帕西尼的女儿》进行分析,寻找杀死比阿特丽丝的真正元凶,探索比阿特丽丝之死的悲剧根源。

一、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是著名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家,他对符号学和结构语义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和雅各布逊的影响,认为语义素本身并不能产生意义,人们所接触的意义是由语义素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对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格雷马斯提出从结构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居于对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模式的扩充并发展建立起一种符号分析模式,即符号矩阵( semiotic square),供人们实际操作的文本形式化叙事分析。

如果设立其中一项为X,那么与其对立的一项就是反X;与X矛盾但是并不一定对立的一项就是非X;同理,那么与反X矛盾的一项就是非反X。格雷马斯认为文学故事始于X与反X的对立,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引入新的元素非X和非反X,当这些因素都得以发展时,故事的叙述也就完整了(格雷马斯,2009)。

二、《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符号矩阵模式

二元对立是意义产生的最基本模式,因此意义只有通过二元对立的存在才得以保存。而符号矩阵模式恰恰就是将这种认知模式扩充而来的,它充分体现出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从而能够阐释文本的深层含义。《拉帕西尼的女儿》故事的所有意义就来源于叙述中四个主要语义素的二元对立关系,因此分析由这四个语义素所构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就能更深刻地解读小说地深层涵义。

《拉帕西尼的女儿》主要讲述了帕多瓦著名医生拉帕西尼的女儿,比阿特丽丝,从小在父亲的毒素喂养下长大,与意大利青年乔瓦尼相爱到最后死在爱人和父亲面前。故事涉及五个人物,分别是著名的顺势疗法坚持者拉帕西尼、青年求学者乔瓦尼、对抗疗法坚持者巴格里欧尼教授、比阿特丽丝以及丽萨贝塔。

根据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故事都是围绕着对立的关系展开的,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故事以乔瓦尼和比阿特丽丝的爱情关系为主线发展。如果比阿特丽丝是X,那么与他对立的乔万尼就是反X;比阿特丽丝与巴格里欧尼教授是矛盾的,但是有不对立,因此巴格里欧尼是非反X;同理,拉帕西尼医生也是其中一个因素非X。那么这四义素构成的符号矩阵如图1:

图1 《拉帕西尼的女儿》符号矩阵关系图

比阿特丽丝(X) 乔万尼(反X)

拉帕西尼(非X) 巴格里欧尼(非反X)

三、《拉帕西尼的女儿》中二元对立关系分析

从这个符号矩阵来看,这个故事的二元对立关系和结构就很清楚,首先是乔瓦尼与比阿特丽丝是恋人关系,他对性的欲望和自私使他对比阿特丽丝百般怀疑,最后被巴格里欧尼医生利用,用所谓的解药杀死了比阿特丽丝。

巴格里欧尼医生和拉帕西尼医生所遵循不同的疗法派别,他们之间是对立的竞争关系。在文本中比阿特丽丝始终没有和巴格里欧尼医生直接接触过,但是他们之间也是竞争关系,巴格里欧尼医生对乔瓦尼说:“在医学上,她得到拉帕西尼的指导,据说她已经可以坐上教授之位了。”(霍桑,1844)。巴格里欧尼医生是乔瓦尼父亲的挚友,他觉得有必要保护乔瓦尼不受比阿特丽丝诱惑,这又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了,巴格里欧尼虽然和比阿特丽丝没有正面的冲突,但是通过乔瓦尼和拉帕西尼医生,巴格里欧尼已将比阿特丽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对乔瓦尼说也许比阿特丽丝就是拉帕西尼用来对付他的(霍桑,1844),更说明了他对比阿特丽丝的敌意。

乔瓦尼和拉帕西尼医生在学校走廊上见过一次,乔万尼从出租屋看到过拉帕西尼医生在花园里几次,他们没有直接接触,但是他们之间除了有比阿特丽丝这根纽带外,还有一个丽萨贝塔。乔瓦尼之所以能够进入拉帕西尼的花园,丽萨贝塔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她乔瓦尼不可能这么快就直接见到比阿特丽丝,没有她拉帕西尼和乔瓦尼也很难联系起来。拉帕西尼在学校见到乔瓦尼以后,刚回来丽萨贝塔就告诉他有进入花园的小道,这不是巧合,而是拉帕西尼精心设计的。乔瓦尼不是拉帕西尼为女儿选的交往对象,他是在为自己的科学研究选择实验对象。

巴格里欧尼医生是乔瓦尼父亲的挚友,乔瓦尼的父亲拜托他照顾乔瓦尼,在表面上他表现出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担心乔瓦尼被拉帕西尼医生利用;但是,他又利用乔瓦尼对比阿特丽丝的怀疑来替他除掉比阿特丽丝这个威胁,同时也是给竞争对手拉帕西尼以重击。

比阿特丽丝是拉帕西尼医生世俗的孩子,也是其实验品。拉帕西尼从小喂给比阿特丽丝毒液,将其培养成一个“有多美丽,就有多毒”的与世俗隔绝的女孩。她无比漂亮,却奇毒无比,蜥蜴和昆虫们呼吸到她呼出的气会当场死亡,花儿拿在手中马上枯萎。比阿特丽丝不仅是拉帕西尼世俗的孩子,是他科学的研究对象,事业成功的产物,也是他手中的王牌,还是他用来引诱另一个实验对象的诱饵。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堪称无比复杂。正是由于故事中多组关系的相互交错,相互矛盾或对立并完美的交织在一起,才使得故事的每个情节有序的发展,有层次的进行,从而完成故事的叙述。

四、《拉帕西尼的女儿》的多视角分析

格雷马斯提倡的使用固定词汇和微小变化反映相互关系的方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可把《拉帕西尼的女儿》的矩阵模式可抽象为:

图2 《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抽象化矩阵模式

女性(X) 反女性(反X)

非女性(非X) 非反女性(非反X)

通过将《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矩阵关系抽象化,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文本的内涵和意义。从这四个语义素可看出,“女性”所占的比重为25%,有75%的其他语义素,他们要么和“女性”对立,要么和“女性”相矛盾。这深刻揭示出生活在男权主义社会下的女性是那么的孤立无援,男性的限制和压迫使她们的生活和人生失去了自由。正如露丝·伊瑞格瑞所说的那样女性在社会活动中是为实现男性的欲望而活的,而女性这样做是以放弃自我为代价的,她们不惜一切代价屈服于占主导地位的欲望与经济,但她们始终是性愉悦的客体,而不是主体(露丝·伊瑞格瑞,1985),生活在男权主义下,女性备受压迫。

比阿特丽丝作为拉帕西尼医生的女儿,没有得到应有的家庭关爱,面对自己的命运她无权过问,沦为父亲实验的对象、佣人、手套、工具以及父亲用来诱惑其他实验对象的诱饵。她和乔瓦尼的相遇,不是偶遇,而是父亲一手安排的,他们的相遇是父亲另一个实验的开始。

在感情路上,比阿特丽丝注定与健康理想的爱情无缘。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没有婚姻主动权,更别说健康的爱情。她和乔瓦尼的爱情一开始就是畸形的,比阿特丽丝“与众不同”的有毒之身注定了爱情的夭折;其次,乔万尼对她的爱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当乔万尼因为自己也深陷其毒时,比阿特丽丝成为他怀疑的首要对象,他认为是比阿特丽丝故意害他的。面对困难,乔万尼中毒时不经思考就怀疑自己的爱人,这种爱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最后,比阿特丽丝喝下所谓的“解药”,她不但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情,却因爱情而丢了性命。

在事业上,如果作为父亲的实验对象也算事业的话,比阿特丽丝还未出道就被人嫉妒,并想方设法置其于死地。比阿特丽丝与巴格里欧尼教授素未谋面,从未冒犯过医生们医学领地,仅仅凭借外界的传言,巴格里欧尼教授就认为她将来会对他的事业造成威胁,把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想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最后,在巴格里欧尼教授的精心布置下,比阿特丽丝喝下了他所谓的解药,倒在爱人和父亲的脚下死去。

如果说在男权社会,女性处处受到男性的压迫与控制很可怜很可悲的话,那么当她们也被她们的同类所设计,简直就是女性的悲哀,女性的无知。比阿特丽丝的爱情可以说是丽萨贝塔赐予的,她的死与丽萨贝塔也脱不了干系。如果说乔瓦尼第一次发现花园是丽萨贝塔的好意,那么带他进入花园则是她的生财之道。丽萨贝塔接受拉帕西尼医生好处引诱乔瓦尼进入花园与比阿特丽丝相遇,她明知道这样做会给同类带来怎样的命运,但是她为了利益放弃了对同类的同情和怜悯,反而害于她。在男权社会,如果女性之间都不相互帮助,那么女性所遭受的悲惨命运也就无可厚非了。

五、结语

利用格雷马斯矩阵模式分析《拉帕西尼的女儿》,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故事中人物关系,让我们对故事的内涵了解更加深刻。比阿特丽丝的死不是偶然,而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命运,女性只是实验的对象,性的发泄对象,男人竞争中的牺牲品,女性同类残害的对象。

参考文献:

[1]Fitzerald,Sheila&Thomas Votteler eds.Short Story Critism[J]. Gale,1989(3):171-174.

[2]Irigaray, Luce.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M].TranCatherine Porter. Ithaca: Cornell UP,1985.

[3](法)A.J.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社会科学[M].徐伟民,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4](美)霍桑.霍桑短篇小说精选[M].青闰,丹冰,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5]李尔萍,康有金,《拉帕西尼的女儿》的“脸面性”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2015(3)35-37.

[6]廖茜,用精神分析法解读《拉帕西尼的女儿》[J].科技信息,2011(15):181-182.

[7]刘文洋,《拉帕西尼的女儿》的社会生态学解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80-183.

[8]刘意青.谁是妖孽?霍桑短篇小说《拉巴契尼的女儿》新探[J].国外文学,1993(3):1-9.

[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男权社会女性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对男权社会的另类解读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花自凋零人自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