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2016-04-19李宏勇
李宏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生的诸多变化最终是以实效作为科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实效的科学课堂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文中从贯穿结合科学史,优化安排实验材料,实验表格全员设计,直观整理呈现实验数据等方法,是构建实效的小学科学课堂的策略之一,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求,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切实的责任所在。
【关键词】实效课堂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66-02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在课程改革之前,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育中不受学校和家长重视的学科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学科教学也引起了重视,由此对课堂的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努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益,构建一个有实效的科学课堂,也是作为课程实施者的科学教师长远的任务。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经过多次的教学研究,对此笔者有自己的所想所获。本文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电和磁》一课为例,从如何安排实验指导,如何安排实验活动,如何优化实验材料,如何整理对比实验数据等几个方面略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程中如何提升实效教学。
一、贯穿结合“科学史”,用科学味提高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从培养学生兴趣做起。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动机。而探究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从教学的动态过程去考虑,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于自我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让学生“在没有了路标后,还有能找到路的能力”。本课就可以利用特定的“科学史”,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习更有趣味。
作为一节单元起始课,应起到统领单元教学内容等单元起始教学任务的作用。纵观本课在3-6年级小学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学生在已学习了四下“电”单元和三下“磁铁”单元,对“电”和“磁”都有了较深入地探索。虽然学生对生活中的电磁铁有所耳闻,却不清楚两者的联系在科学发展史中被发现的偶然性及原理。在多次教学研究后发现,笔者发现利用本课教学结合科学史,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进入到科学发展史,带着科学历史故事学习。如导入部分可采用讲述“电”和“磁”各自的“科学发展史”,勾起六年级学生对三、四年级科学知识的学习记忆,并对电和磁之间存在何种联系产生思维碰撞。通过验证奥斯特发现“电”和“磁”之间联系的实验作为教学重点开始,在验证完奥斯特的实验后,让学生了解奥斯特为确定通电导线产生的是何种能量所进行长期探究的实验历程。不断的用科学史来吸引学生,并结合“通电线圈和小磁针”教学环节让学生帮奥斯特探究思考增强通电导线磁力的多种方法。
二、优化安排“实验材料”,提升实验活动实效
许多科学课,往往由几个实验架构起来。本课的前一教学环节为重演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验证性实验,而后一环节为如何增加小磁针偏转角度的探究性实验。
笔者在多次教学中发现本课的实验材料虽然是一些简单的电路套件,分别由小灯泡、灯座、开关、电池、电池盒、导线等组成,但是不同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效度。笔者在灯座的选择上发现实验室的灯座主要有两类,分别是卡扣式灯座和螺旋式灯座。卡扣式灯座,在几次教学中发现容易产生接触不良等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产生外因式干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螺旋式灯座不易产生这种现象。
在开关的选择,由于本课的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等多个实验都是短路实验,普通单刀式开关学生不容易操控电路的通断,长时间短路进行观察研究也与安全教育相悖,有些小组还容易观察后忘了断开电路,形成隐患。故可选择按压式电键,使学生在按压电键能清楚观察实验现象,而后又能立即断开短路,让实验更加安全。
导线的选择在本课中最为关键。笔者在几次教学中发现如选择普通粗铜导线,由于导线较粗也较软,在探究如何增加小磁针偏转角度的实验中通电线圈实验,学生绕好的线圈很容易松散,不利于初次接触此实验的学生上手操作,影响课堂实效。这种导线里面含单根粗铜丝,较硬很容易定型,方便学生缠绕线圈,为学生初次操作并成功绕制线圈节约课堂时间提供了保障;网线中的导线很细,绕5圈左右线圈,学生也很方便拿捏,也可让指南针很容易平放在线圈上,便于实验操作。
以上材料的合理化安排,排除课堂的非人为因素,能有效提高实验的效度。
三、实验表格“全员设计”,提高探究参与度实效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的弊端,最常见的就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并不均衡。一些教师为方便课堂教学管理,往往会在小组内安排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等具体工作,具体合作探究实验前缺少操作分工讨论,被原安排所束缚,形成思维定势。实验中由一两个活跃学生成为操作员,“全权包办”所有的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沦为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并未让整个小组得到提高,存在弊端。
笔者认为本课中的第一个验证性实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是本课的重点,安排充足时间,让四人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到操作中,而不是成为一名“看客”,是提高科学素养的直接手段。在实验表中可利用研究员和裁判员的设计,让每位学生都能带着任务并动手参与到科学课堂实验中,特别是让动手能力弱的同学也能动手操作,获得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运用“全员式”实验操作设计,长此以往,小组合作探究将不会再现一场场的“独角戏”,切实提高每一位同学的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激情、自主学习的成就感都将有助于每一位同学养成良好的操作和分析的习惯。
四、直观呈现整理数据,上浮实验成果实效
许多科学课在小组探究活动后都会得到具体数据,一些教师会对数据进行模糊概括,指向预设结论,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只要用较简单的方法就可将学生数据进行整理呈现。PPT2007中就有此项功能,在课件 制作中只要插入图表,就可选择条形统计图、饼性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不同类型的图表,按照实际实验结果类型教师可选择合适本课实验数据的图表进行统计。在实验后将各组学生的数据进行输入,可对各组学生的数据进行直观形象的呈现与对比。在本课中亦可如此,如在“通电导线与小磁针”、“短路”、“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等实验后让每组学生代表将研究数据填入图表的Excel数据表单中,将各组同学的数据进行汇总,利用直观图表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把解释数据看成是他们科学活动整体的一部分。不同小组的不同研究,通过这样的数据整合,学生发现增加电池数量,线圈,短路都能增加通电导线的磁力,在多种条件结合情况下,能让现象更加明显。学生将非常清晰的观察到各组实验数据中不同方法所呈现的“增加磁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更具直观性。如图。
一节贯穿科学史的科学课,会让这四十分钟都具备科学“生命力”;实验材料的优化选择,实验表的全员设计能使科学课堂教学更具效度。这些方法都是为了使科学课堂的目标落实的更踏实,使学生学习的更加有价值。课堂教学的实效,应是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本质目标。让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更有实效,促进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是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