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小板比值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分析
2016-04-19桂淑玉杨庆斌吴桂平程志祥
董 琳,桂淑玉,杨庆斌,吴桂平,程志祥
( 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感染科,安徽 合肥 230011;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安徽 合肥 230022;3.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安徽 合肥 230011)
动态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小板比值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分析
董琳1,桂淑玉2,杨庆斌1,吴桂平1,程志祥3
( 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感染科,安徽 合肥230011;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安徽 合肥230022;3.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安徽 合肥230011)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监测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白细胞/血小板(WBC/PLT)比值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价值。 方法回顾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年龄≥18岁的大肠杆菌感染血流感染等(BSI)患者75例。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64例)以及治疗失败组(11例)。收集临床考虑血流感染及经治疗结束时外周血常规样本,统计WBC、PLT以及WBC/PLT比值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等方法,评估各项指标在不同预后中有无统计学差别。结果好转组和失败组的WBC在治疗前后数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预后组的PLT、WBC/PLT比值在治疗前后数据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态监测PLT、WBC/PLT比值在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的预后预测研究具有意义。
关键词:血流感染;白细胞;血小板;预后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疾病[1],致死率高达35%[2]。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在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死亡事件中,院内获得性血流感染是仅次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死亡原因[3]。研究发现,在BSI所致脓毒症中,血C反应蛋白、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血降钙素原及其变化率等炎性指标可以对早期诊断做出预警以及对预后起到预判的作用,对临床诊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4-6]。但由于医疗费用以及检验技术水平,基层医院很难开展普及上述相关炎性指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成人大肠杆菌BSI的确诊病例,探讨外周血中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白细胞/血小板(WBC/PLT)比值对预后价值的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以及微生物确诊为大肠杆菌感染的BSI、年龄≥18岁,病史资料齐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病例的方法,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别、社区/院内感染,是否多重耐药菌、预后、基础疾病、有无有创操作(气道开放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导尿、手术、其他有创侵袭性操作)。
1.2诊断标准血流感染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11月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3研究方法根据预后结果分为好转组(治愈+好转)以及失败组(死亡+自动出院)。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查阅病例,收集临床考虑血流感染及经治疗结束时外周血常规样本,统计WBC、PLT以及WBC/PLT比值的数据。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细菌室进行。
2结果
2.1一般资料见表1,符合大肠杆菌感染的BSI共7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53例,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和失败组,好转组共64例,治疗失败组11例。不同预后两组患者性别、科室、年龄、合并症、深静脉置管、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失败组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其他侵袭性操作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不同预后组患者外周血细胞治疗前后指标变化趋势比较见表2。好转组和失败组的WBC在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组的PLT、WBC/PLT比值在治疗前后指标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2011—2012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显示,我国主要城市三级甲等医院血流感染中革兰阴性菌占61.4%,最常见的细菌为大肠杆菌,占23.0%[7]。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是对绝大多数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8]。大肠埃希菌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产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之一,是现阶段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9]。肠杆菌属细菌普遍具有诱导产Ampc酶能力,一旦同时产高产Ampc酶和ESBLs,抗感染治疗将十分棘手。如能早期预判疗效,及时调整药物,能减少医源性耐药、二重感染,减轻患者医疗费用、同时减少治疗失败率。
目前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动态监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在BSI所致脓毒症可能判断预后[10-11]。但笔者发现上述研究排除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BSI或要求较高检验水平,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对象包括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动态观察血常规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对不同预后组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血常规检测方便快捷、价格低廉,是目前国内哪怕是社区医院均可开展的最常用炎性指标。
表1 不同预后两组血流感染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M(P25,P75)
血常规中白细胞过高或过低均提示可能感染,血小板借助其表面多种受体对病原体进行识别,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炎症反应[12]。有研究显示,动态监测危重病患者外周静脉血中PLT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健康状况评分之间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随着病情的恶化,外周静脉血中PLT指标随之降低[13]。本研究发现失败组PLT指标治疗后呈降低趋势,而且不同预后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化社会患者常同时伴有多种合并症,特别是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或肝硬化的患者,易出现外周血WBC水平与感染不平行。通过常规的WBC水平很难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若能与患者感染之前WBC指标比较,可能意义更大,但临床上的可操作性较差。本研究对象包括合并有白血病、再障、肝硬化等患者,通过统计学发现,血细胞中WBC数值在好转组以及失败组治疗前后统计学无差异(P>0.05),而PLT、WBC/PLT比值在不同预后组治疗前后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
当然,本研究不足之处是治疗失败组例数偏少,与目前碳氢酶烯内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的高敏感性有关。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挖掘其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实,PLT、WBC/PLT比值可以作为炎性指标预测大肠杆菌BSI患者的预后,临床医生动态监测WBC/PLT比值,对处于较高水平的患者病情可作出正确的预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且简便易行。动态监测PLT、WBC/PLT比值在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的预后预测研究具有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Vincent JL.Clinical sepsis and septic shock-definition,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s[J].Langenbeck Arch Surg,2008,393(6):817-824.
[2]Hoyen DL,Arias E,Smith BL,et al.Deaths: final data for 2008[J].Nat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2009,49(8):110-113.
[3]Klevens RM,Edwards JR,Richards CL Jr,et al.Estimating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and deaths in U.S.hospital,2002[J].Public Health REP,2007,122(2):160-166.
[4]杜斌,陈德昌,潘家绮,等.降钙素原与白介素-6的相关性优于传统的炎症指标[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8):474-477.
[5]刘慧琳,刘桂花,马青变.降钙素原对急诊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5):298-301.
[6]周登川,王楠,方芳,等.降钙素原变化率在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J].安徽医药,2015,19(5):875-878.
[7]吕媛,李耘,薛峰,等.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2011-2012年度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3):278-288.
[8]刘红娟,张良祺,查巍,等.儿童血源性感染患者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8):1566-1568.
[9]付品,朱德妹,汪复,等.2013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4(5):365-374.
[10] 杨萌,李丽娟,苏楠,等.动态监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能够预测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6):471-476.
[11] 江稳强,欧阳维富,陈纯波,等.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作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7):484-487.
[12] 马丽萍,罗先明.血小板与细菌感染[J].血栓与止血学,2012,18(6):245-246.
[13] 贾安奎,刘彦轩,张国林,等.脓毒症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变化的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4):289-291.
(收稿日期:2015-10-17,修回日期:2015-12-11)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6.03.033
通信作者:桂淑玉,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呼吸内科临床和科研,E-mail:guishuy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