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景观的交互式变迁:规律中的价值发现——以景德镇为例

2016-04-19罗丹曦

陶瓷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景德镇规律

余 斌,罗丹曦,肖 绚

(1.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2.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3.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文化景观的交互式变迁:规律中的价值发现——以景德镇为例

余 斌1,罗丹曦2,肖 绚3

(1.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2.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3.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要:随着文化景观研究的深入,符号学及空间的生产理论的引入为认识文化景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研究文化景观的变迁,折射出空间变迁的碎片化过程,并展现出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景观化到符号化,进而向再景观化发展的演化过程。文化景观变迁的规律性反映出文化事物发展过程的独特现象,同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带来新的视角。本文以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为范例,实证分析了陶瓷文化遗产的交互式变迁过程,进而探讨了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新方式。

关键词:文化景观;交互式变迁;规律;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

E-mail:53261862@qq.com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进步,文化景观的含义和价值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景观在文化领域的存在不再仅仅是那些著名的纪念物、建筑、遗址等历史遗产,人们关注的视角逐渐转向文化景观的内在价值,即人与自然的联系、文化景观所承载的价值体系、传统的文化观和哲学观等[1]。更重要的是,亨利·勒斐(Henri Lefebvre)的“空间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理论对地理学、社会学、文学领域等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20世纪西方文化思想界的“空间转向”,空间被看作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一个社会和每一种生产模式都会生产出自己的空间[2],这种思维也不可避免的对文化景观的研究有重大的革新。

“景观反映人类活动,浸含着文化价值。景观包含时间和空间,反映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建构。景观随着时间而演变,其间伴随着多样的人类活动”[3],文化景观的空间性,从“空间生产”的思维下审视,不仅仅是物质或非物质的历史存在,而暗含着文化景观所占据或象征的空间是一种社会产物,这种视角使得对文化景观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考状态,而不是过去的碎片化和个体化的阅读状态。

虽然亨利·勒斐(Henri Lefebvre)认为:“当人们将由文本组成的符号应用于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时,便不得不停留在纯粹的描述层次。任何试图应用符号学的理论去阐释社会空间的企图,都必然将空间自身降至一种信息或文本,并呈现为一种阅读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历史和现实的方法”[4]。但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不容忽视,它寄托了人们对地方和文化的情感,文化景观的象征性和符号性是人们的归属感、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地方认同的必要元素。正如拉尔夫所说:“地方认同是由物质形态、可见的活动和功能、符号和象征意义三个相关因素组成的,缺一不可”[5]。

事物不是停滞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时空环境转换下也是不断变化的。本文在对文化景观的历时性考察下,结合空间的生产理论,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文化景观在空间语境转换下的交互式变迁过程,并就文化景观的变迁规律,发现其中的商业开发和利用价值。探索文化景观的活态保护方式,使文化景观能够适应时空环境变换下文化脉络延续和价值存续的现实需求,同时能开发和利用其文化价值、景观价值、象征意义及符号功能带来的商业价值,从而使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商业开发互补互易。

一、文化景观的变迁:空间语境转换下的社会生产过程

亨利·勒斐的“空间的生产”理论提出空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空间的社会属性区别于其物质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包含逻辑的和形式的抽象)[6],空间是社会秩序的空间化[7](the spatialization of social order),自然空间在人类利用和改造的过程中不断的社会化,形成社会空间,这种空间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生产,“每一种特定的社会、生产模式或生产关系都会生产出自己的特殊空间”[8]。不同的时代或社会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自身特殊的模式和氛围,我们可以用语言学的手段表示它,称之为空间语境。

(一)碎片化式“空间重塑”中的文化景观:发展或消亡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在把空间社会化的同时,产生和创造的文化景观也是社会化的结果。文化景观承载文化内涵,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形式和种类的多样性,进而衍生出多样性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兼具时间和空间属性,它的生产从整个人类生存空间的宏观视角来看,文化景观是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而就文化景观而言,它本身也是一种空间存在,文化景观的生产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空间的生产。

对文化景观的研究,无论是从空间内的宏观视角,还是从它本身空间的微观视角去审视,文化景观在“时间—空间—社会”三者属性或变量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人类活动在改变自然和社会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抵抗和更新过去。在时间的延伸过程中,空间在不断的生产和更替,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文化景观置于空间之内或是就其本身空间而言,在不同的时代或社会环境下,即不同的空间语境,也会因此而变迁。文化景观的变迁伴随着过去空间碎片化和消亡的过程,进而在生产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下注入着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内容,这必将使得陈旧的文化景观在过去空间的裂变和消失的状态中要么接受新的关系和文化的内容而得以存留,或是在抵抗中消解。

(二)实证分析

空间语境变换下的文化景观的变迁在当今中国的大小城镇或乡村都有体现,传统文化景观的消失和改变不可避免。以景德镇为例,瓷业是景德镇千年延续不绝的产业,也是形成景德镇独特文化的根基,景德镇有丰厚的陶瓷文化遗产,形成了丰富的陶瓷文化景观。而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模式,瓷业生产技术的更新,以及城市化的进程等因素的作用,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也在不断变迁,尤其是传统陶瓷文化景观大量消失,现代城市的空间格局和风貌大范围的取代过去的空间形式。清末民初以前,城市结构以大大小小的制瓷作坊和窑场为支撑骨干,生活空间和居住空间相较于生产空间和商业空间显得弱小和次要,城市格局也没有明显的功能区分。如图1所示,城市空间内布局上虽以御窑厂为中心,前街、后街为主要街道,但作坊、窑场、会馆、寺庙等建筑与街道、里弄交织杂错[9]。而现今,这些景观大多都已不可见,生产关系的转变推生了空间的再生产,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关系、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空间权力的转换、技术的革新、生产生活和消费行为的改变、人与资本的自由流动等因素构建出新的空间语境,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在这一背景下必然形成新的文化景观生态。

图1 清嘉庆年间景德镇城区图Fig.1 The urban area map of Jingdezhen in Jiaqi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将图1与图2对比,可以看出,在景德镇的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以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空间格局向生活和商业空间转化,城市化的主体空间打破了清末民初之前的重生产弱生活的空间特性。这一过程中,以传统作坊、窑场为特色的陶瓷文化景观大量消减,与之配套和共生的会馆、街市、交通运输、制度等文化景观也难以保留。而只有在新的空间语境下,以反映传统陶瓷文化典型特质和内容的一些文化景观或遗址得以存留,如御窑厂、龙珠阁、高岭、湖田窑址,这种空间碎片化下的传统文化景观以其文化性和符号性得以生存。空间的生产使得人们不断的创造新的时代产物及文化景观取代过去的事物,在新的空间语境中,传统文化景观不断的被新文化景观取代,现代与传统的结构冲突使得传统文化景观成为新空间范式下的点缀和文化遗存,曾经的空间格局在向新的空间语境转变过程中被逐渐捣碎,传统文化景观生态被在新的空间语境中分解吸纳。

图2 景德镇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10]Fig.2 The land-use map of central urban area of Jingdezhen

二、符号化与景观化交互的文化景观变迁路径

在现实中,“空间”这一词汇被到处提及或使用,诸如文学空间、建筑空间、心理空间等。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处于最简单的状态,然而当空间被贴上一个个标签使用、分为许多种类以区别、用来定义或界定某种范围的时候,空间的符号性却由此得以体现。虽然亨利·勒斐批评符号学的方法应用到空间研究会使其停留在纯粹的描述层面,并将空间自身简化为一种信息状态,且把置身其中简化为一种阅读状态,但空间的阅读和译解离不开符号,空间被标示、分类、界定的时候,空间的意指(signification)过程得以展现。事实上,我们所知的空间包含了意指过程,空间的利益主体正是通过这种意指过程占有他们的空间,在空间活动中形成其主体地位,而符号则在空间的实践过程中,成为实践关系的一部分,是主体与其空间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部分[11]。

文化景观广泛地被包含在社会空间之中,甚至成为空间的象征或指代,文化景观成为某一空间的象征或符号的同时,自身也完成了符号化的过程。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推动了空间的产生和再生产,而因此也导致空间语境的转换,前文指出文化景观的变迁是空间语境转换下的必然结果,那么空间语境转换下文化景观的变迁过程是以什么方式或路径进行的?

(一)破与立中的规律发现:景观性与符号性的交替表达

对于文化景观而言,它的存在代表了一种紧密的关系网络,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束集,景观及其文化内涵伴随着人类活动,而这正是地方和文化认同感形成的重要构件,人与空间的互动过程中,空间被注入文化意义形成地方意识[12],这种地方意识使得空间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和特征。认同的建构是在一系列社会文化符号或隐喻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13],在认同的建构中,地方与人在空间内不断互动,地方构成个人或社群身份的一部分[14],并为人类在整个社会与文化结构中的自身定位提供了一个坐标体系[15]。

文化景观在地方意识和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展现出空间的社会生产过程,社会关系的丰富性组合生产出多样性的空间和文化景观,社会、生产模式或生产关系的演变推动了空间和文化景观的演化和变迁。在“时间—空间—社会”的三元作用下,空间语境转换的碎片化进场使得过去空间不断崩解,传统文化景观不断消失,新的时代标志和文化景观不断产生,这种破旧立新的过程,在历时性的观察下,文化景观的变迁呈现出一种符号化与景观化的交互式发展路径,即:空间的生产不断的将当下的文化事物和时代产物在将来景观化,也在将空间碎片化下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符号化,又在将已成为历史文化的景观符号再景观化。这种交互式发展是文化景观的符号性和景观性在不同时期交替表达的规律反映,某一文化景观在其产生伊始,景观性便逐渐显现和加强,随着时代的演进,这一文化景观由当代走向传统,出现在过去式的语境里,这时,文化景观的符号性产生,表征了某种文化或意义,人们进而可以提取符号,符号的出现为人们将其再景观化的行为提供了可能。总结文化景观的变迁,构成了“社会产物——历史文化景观——文化符号——符号景观”的过程,发现其中“景观化——符号化——再景观化”的文化景观变迁规律。

(二)实证分析

无论是从景观化初始,还是从景观化到符号化的阶段,抑或是符号的再景观化,都能从现实中发现具体的案例,以至于可以把其验证到现实中去,检验这种路径的规律性。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宏大的建筑格局有着其初始的现实意义和恢弘的语意,而随着时间的延展,初始的用途和涵义被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为体现古埃及文明的最重要的景观,进而成为象征古埃及文明的象征符号,完成了景观化和符号化的阶段;进入近现代,金字塔的符号意义被拓展,从许多方面得以利用或喻指,典型的例子是被赋予了社会学涵义,指代一种社会层级结构,同时金字塔符号也被再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景观,像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这都体现出其文化意义和符号意义的再景观化。

图3 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16]Fig.3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map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Jingdezhen

在现实层面,以景德镇为观照,其陶瓷文化和景观起源于瓷业生产,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性作用使得景德镇成为独特的瓷之都会。瓷业生产是景德镇建镇的根本所在,因生产瓷器景德镇有大量的生产性和商业性的建筑和场所,如:窑、窑屋、作坊、码头、矿址、会馆等。随着时代的演进,景德镇瓷业生产形成规模,并成为瓷业中心,陶瓷文化也逐渐孕育起来,一些制度、信仰、语言等非物质文化景观也逐渐建立起来,并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空间内物质及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建构使得景德镇营造出独特的陶瓷文化景观,曾经作为生产要件的建筑物、工具、制度等事物,经过发展和演变,成为展现陶瓷文化的景观,而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器物则发展成表征陶瓷文化的符号,如青花瓷即是陶瓷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图3为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在规划中景德镇的历史城区发展成为陶瓷文化的保护区域和展示区域,保留遗存下来的文化古迹及历史街区形成现代城市中的文化景观,其中重要的部分,如御窑厂、龙珠阁等,则成为象征和代表陶瓷文化的核心景观,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典型符号。文化景观在符号化之后,往往成为现当代与过去时代对话的一种方式,人们常常把这种典型文化景观符号再景观化,融入到当今的设计和生活中去,像青花瓷,人们把青花这一元素融入到服饰、建筑、艺术设计及文化交流等中去。

三、交互式变迁规律中的价值发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另一种视角

文化景观反映人类活动,它的形成也取决于人类活动[17],人类活动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不是所有保存至今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文化景观,关键在于文化遗产是否仍然参与到人们的活动中去。许多文物古迹或沉眠于地下、或被保护于管库中而不能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所需要,这种文化遗产仅仅是文化的遗留,它的价值是有限的,保护的仅仅是一种过去的状态。

文化景观是人们生活方式、民族身份和信仰系统的象征,它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过程[18],它与过去有关,更重要的是文化景观还在当下发挥作用,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19]。从“景观化——符号化——再景观化”的交互式变迁规律中重新审视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生态在生态破坏和生态重建中动态转化,任何一种文化景观生态都不可能处于不变的社会环境和生产空间中,进而,看待文化景观和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视角都产生了新的变化。

文化景观的概念伴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深入认知而发展,同时也成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之一。结合文化景观的变迁规律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景观化”是文化遗产转化成为文化景观的关键所在,而其要义在于文化遗产通过景观化的过程使其继续参与到人们当下的生活方式之中,融入到某一社群、区域的身份认同、地方认同、宗教认同及文化认同等社会组织形式中。文化遗产在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使其“景观化”利用,创造文化遗产的新的存在方式,而不应拘泥于完全复刻过去。因为,首先文化遗产本身的产生、发展及成熟过程就是一种变化的过程,完全复刻的保护方式很难完整再现整个过程,其次,文化遗产身处的环境是在变化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方式、生产条件都在变化,文化遗产所根植的土壤是变化,不随时而动,随境而变,文化遗产只能成为记忆逐渐消亡。

从实证角度,仍以景德镇为例,上千年的瓷业生产和文化历史,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遗产。以窑的变迁来说,宋代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明代的葫芦窑到清代的镇窑,每一种窑都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每一次转变都是一种生产方式和技术的进步,发展至今,这些窑都成为了陶瓷文化的重要遗产,然而它们又都是陈旧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如果仅仅从保护的角度,这些窑仅能保护其外在的物质形式,而以其为象征的生产条件、组织方式、祭祀信仰及民俗规约等非物质陶瓷文化形式则无法延续,因此,保护它物质形式的真实和完整的同时,还要让它活起来,使其“景观化”。景德镇古窑民俗博物馆文化遗产“景观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近年来,博物馆相继复烧了馒头窑、葫芦窑等,并将复烧活动发展成为参观、展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一处活态景观,比较完整复现了过去瓷器烧制的场景,这一方面使这些窑能重新焕发生命,另一方面,人们对于陶瓷文化历史有了直观认知,也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延续陶瓷文化的传承。

推动文化遗产景观化不能仅在于使其成为活的场景和景象,更重要的是要使文化遗产为人们所接受,从符合当下的生活方式去保护和利用。就景观化而言,复烧活动仅仅是开始,因为窑的复烧只是再现了瓷器制作整个过程中的其中一个工序。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系统性、整体性的构建,复烧是可利用和参考的方式。景德镇可以将瓷器制作的每个工序都尽可能地进行复现,将整个城市作为陶瓷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的景观空间,在其中人们可以身入其境的感受和了解陶瓷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知识,使景德镇有了文化延续和传承的载体。同时,还可以进行陶瓷文化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创造陶瓷文化的商业性开发和利用的空间,这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商业化的时代,文化遗产的景观化如果没有人愿意消费其产品,那么文化景观的生存也是困难的。

四、结论和思考

文化景观的景观性和符号性在不同时期交替表达的现象形成了文化景观的景观化与符号化交互式变迁过程,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显示了文化事物的发展规律。规律的发现展现了以文化遗产为基础文本的人类活动是一种碎片化式的崩解与重构相替的空间重塑和再生产过程,在旧空间的分解和新空间的生产中文化事物从遗产转变成景观,进而从景观升为符号,再而符号被再景观呈现。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也在交互式规律的审视下发生了转变,看待文化遗产应该摆脱一切如旧的思想,文化遗产不能让其成为文物陈旧在故纸堆、管库之中。生命式的思考文化遗产,如同人的成长一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状态和表现。景观化的保护策略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是将文化遗产转变成为文化景观,成为一种文化遗产的新的存在方式,而根本的意义是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指证人类活动历史的方式应该融入到当下人们的生活之中,不应脱离现实需求而存在。完成景观化的初级阶段才有可能使文化遗产进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实现景观的符号化表达到再景观化的演化变迁。

参考文献:

[1]肯·泰勒 撰文,韩锋,田丰 编译.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J].中国园林,2007,(11):4-11.

[2]汪原.关于《空间的生产》和空间认识范式转换[J].新建筑,2002,(2):59-61.

[3]SAUER C.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1929:19-53,154-155,38.

[4][7][8]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1991.

[5]RELPH E.Place and Placelessness[M].London:Pion,1976.

[6][法]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A].张一兵.社会批判理论纪事[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178.

[9]陈新,詹嘉.景德镇御窑厂影响下的城市格局[J].中国文化遗产,2012(1):60-67.

[10][16]http://gh.jdz.gov.cn/ghzt/ztgh/201308/t20130823_276066.html

[11]亨利·勒斐伏尔 著,晓默 编译.《空间的生产》节译[J].建筑师,2005(5):51-60.

[12]TUAN Yi-Fu.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7:19-33.

[13]朱竑,钱俊希,吕旭萍.地方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1):18-24.

[14]SOJA E.Postmodern Geographies: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M].London:Verso,1989:76-93.

[15]RELPH E.Place and Placelessness[M].London:Pion,1976.

[17]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J].东南文化,2010(02):7-18.

[18]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J].人文地理,2006(05):61-65.

[19]赵中枢.文化景观的概念与世界遗产的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1996(01):29-30.

The Alternative Vicissitudes of Cultural Landscape:Discovery of Value behind Regularity Taking Jingdezhen as an Example

YU Bin1,LUO Danxi2,XIAO Xuan3
(1.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Art,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 333001,Jiangxi,China; 2.Graduate School,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 333403,Jiangxi,China; 3.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 333403,Jiangxi,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research of cultural landscape,the theory of semiology and production of space provide new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landscape.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landscape vicissitudes reflects the fragmentation process of space and reveals the cultural heritage evolutionary pattern from landscape to symbols and then back to landscape in the history.The regularity of cultural landscape vicissitudes reflects the unique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ultural heritage,and provides the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This paper takes Jingdezhen ceramic cultural landscape as an example,empirically analyzes its alternative vicissitudes and discusses new ways to protect and utilize ceramic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cultural landscape; alternative vicissitudes; regularity; Jingdezhen; ceramic cultural heritage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418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JC1441)。

收稿日期:2015-11-22。

修订日期:2015-12-20。

DOI:10.13957/j.cnki.tcxb.2016.01.019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278(2016)01-0091-06

通信联系人:余斌(1985-),男,硕士,讲师。

Received date:2015-11-22.Revised date:2015-12-20.

Correspondent author:YU Bin(1985-),male,Master,Lecturer.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景德镇规律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