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唐至清宗教木构建筑梁架结构演化及图解(中)

2016-04-19李会智

文物季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架结构驼峰结构

□李会智



山西唐至清宗教木构建筑梁架结构演化及图解(中)

□李会智

摘要:选择山西唐至清有文字可考且原真性强的代表性宗教木结构建筑,类比分析其梁架结构的时代性和区域性特征,总结梁架几何图形的组合形制和区域性结构手法以及历代营造技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规律。

关键词:梁架几何图形结构形制及手法时代特征区域性特点

(1)高平崇明寺中殿(968-970年)

——五代结构技术的延续和创新的平直式角梁(图一二)

图一二 崇明寺中殿横断面(河北古建筑所测绘)

宋淳化二年(991年)创修崇明寺碑记:“寺始自开宝之初……”,推断创建年代为宋开宝元至三年(968-970年),晚天台庵大殿35~37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施四椽栿两道,下四椽栿背设缴背,上四椽栿为三椽栿中部对接。上四椽栿之上立蜀柱置栌斗及实拍栱承平梁,托脚斜撑平梁端部;平梁上设蜀柱,脚设合踏稳固,上设栌斗、捧节令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令栱两侧。四椽栿蜀柱不设合踏;纵架下平槫搭于四椽栿上,转角设递角梁,丁栿和老角梁平直式。檐下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抄双昂,隔跳偷心,真昂造。上四椽栿以上结构具有平顺天台庵梁架之风格,上下四椽栿结构与平遥镇国寺近似;铺作用材和出跳延续唐代之风。

(2)高平游仙寺毗卢殿(990-994年)——首创昂形耍头及四椽栿压乳栿结构(图一三)

图一三 游仙寺毗卢殿横断面(山西重德设计公司)

据寺内碑载,重建于宋淳化年间(990-994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后压乳栿用三柱,梁栿间设驼峰、栌斗隔承,不设托脚,四椽栿与平梁成矩形状;平梁上置栌斗立蜀柱,柱头置栌斗、丁华抹颏栱及顺脊串承脊槫,叉手捧顺脊串及戗通替两侧。檐下柱头铺作五铺作单杪单下昂一跳内外偷心造,批竹真昂造。开昂形耍头、斜面栱及四椽栿压乳栿之先河。

(3)太谷县安禅寺藏经殿(1001年)

——中部区域现存宋代早期之代表(图一四)

图一四 安禅寺藏经殿梁架(山西重德设计公司)

当心间脊槫下题有“维大宋咸平四季岁在辛丑八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用□时昇梁永远为记源旧大中十一年起置南禅院今重建造”,重建于公元1001年,晚镇国寺万佛殿38年。殿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梁栿之间设驼峰及铺作隔承,出跳栱向外与托脚内皮切接,托脚上端斜撑于襻间隐刻栱外侧,平梁头不出头;平梁上设驼峰立蜀柱置平板枋、栌斗、襻间隐刻栱及通替承脊槫,叉手捧戗襻间隐刻栱两侧。梁架结构形制和制作手法与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相同,为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结构形制,梁栿驼峰铺作式结构手法。同类还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重建的榆次永寿寺雨花宫,可为中部区域宋早期结构之典型,可惜已消失(图一五)。

图一五 榆次永寿寺雨花宫横断面(营造学社汇刊)

(4)长子县崇庆寺千佛殿(1016年)

——具有中部特征的梁架结构

清嘉庆三年《崇庆寺重修碑志》载:“大中祥符九年而寺始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对乳栿用三柱,梁栿之间结构与榆次永寿寺雨花宫雷同,平梁头设托脚斜撑,平梁之上设驼峰立蜀柱、单材襻间隐刻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襻间隐刻栱两侧,当心间东缝蜀柱脚合踏稳固、西缝蜀柱驼峰承托。梁架结构形制和制作手法,具有中部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之风格。

(5)万荣稷王庙正殿(1023年)

——领先的直昂造实例,开托脚撑平槫之先例(图一六)

图一六 稷王庙正殿横断面(山西古建所冀建格绘)

前檐明间下平槫襻间枋遗有“天圣元年”(1023年)题记。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五脊顶。梁架为平梁前后乳栿用四柱,“梁栿插柱式”结构,乳栿剳牵间施以驼峰、栌斗隔承,托脚斜戗剳牵头;内柱头置栌斗承平梁,蜀柱立于丁栿尾上,蜀柱头置栌斗、捧节令栱及替木承脊槫;脊部设复合式叉手,下叉手捧戗捧节令栱两侧,上叉手形制及做法为元代特征。檐下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下昂一跳偷心直昂造,补间铺作里转偷心、二跳昂向后延伸制成挑斡。为铺作直昂造最早之实例,开拓了托脚斜撑平槫之构。

(6)已消失的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1038年)

——继五代栌斗设替木,纯熟的托脚斜戗平槫(图一七)

图一七 下华严寺海会殿横断面

海会殿约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可惜现毁坏无存。原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乳栿、剳牵插于内柱,乳栿头制成华栱出跳,与五代栌斗设替木的斗口跳雷同。梁栿间设驼峰栌斗隔垫。平梁之上设驼峰立蜀柱,叉手捧戗襻间枋两侧,四椽栿与栱枋相交向外出头,托脚斜撑栿头下皮与华栱斜切,其他托脚均斜撑槫外侧,形成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7)应县佛宫寺释迦塔(1056年)

——唐代结构的延续(图一八)

图一八 佛宫寺释迦塔二层结构(李博绘制)

创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现存建筑辽代原构。塔通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塔体平面八边形,外观五层六檐腰缠平座,屋顶攒尖式,是国内外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塔。塔体每层间以平座相间内设暗层,实为九层,塔体采用底层双壁、塔身双筒式构架,外槽檐柱之间及内槽内柱之间于柱头设阑额及普拍枋联络,于柱脚水平设地栿联络,柱头部分施铺作与栿枋结构均延续唐代,内外槽纵横结构,暗层施以斜撑稳固,将整体塔身形成套筒式结构。所用铺作多达54种。每层内设木制楼梯,逐层攀登,直达顶层。

(8)夏县余庆禅院大殿(1085年)

——最早双叉手实例(图一九)

图一九 余庆禅院大殿横断面(1996年王希圣绘)

元丰八年《敕赐余庆禅院碑》记载:“先世坟墓并在陕州夏县,欲乞于侧近创置一僧院,以余庆禅院为额。”大殿为元丰八年(1085年)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四椽栿前后剳牵用四柱,剳牵插前檐柱及后内柱,梁栿间施驼峰、栌斗隔承,平梁上置蜀柱置栌斗、实拍及捧节令栱、替木承脊槫,复合叉手。为现存遗构中最早使用双叉手的实例。中部双叉手实例以宣和四年(1122年)重建的林里关王庙正殿为代表,是中部简洁式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之代表。

(9)泽州青莲寺释迦殿(1089年)

——独特的蜀柱结构手法(图二○)

图二○ 青莲寺释迦殿横断面(山西重德设计公司)

殿身石柱上刻有14条题记,其中6条为宋元祐四年所题,现状为公元1089年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对乳栿用三柱,剳牵前由驼峰、栌斗承之,剳牵后尾由丁栿尾和栌斗承之,剳牵之上设驼峰立蜀柱置栌斗承平梁;脊部蜀柱立于驼峰之上,柱头置栌斗及实拍栱承脊槫,叉手捧戗实拍栱两侧。梁栿间蜀柱与剳牵结构独特,为剳牵插蜀柱之雏形。

(10)忻州金洞寺转角殿(1093年)

——梁架枋系结构之实例(图二一)

图二一 金洞寺转角殿横断面(山西重德设计公司李明涛绘)

寺内经幢记载,创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脊屋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内柱头设铺作承乳栿,内柱之间施联络枋,上承枋材置隔架铺作承四椽栿,前乳栿之上施驼峰及内杪跳铺作承四椽栿,出跳栱与隔架栱连身对隐,向外与托脚斜切,托脚由铺作耍头延伸而成。平梁与四椽栿之间施以间枋联络,形成枋系结构,减小了四椽栿的用材规格。平梁与四椽栿之间设驼峰、栌斗隔承;蜀柱头置栌斗、丁华抹颏栱、捧节令栱及通替承脊槫,叉手捧戗脊槫、替木两侧。前檐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直昂造一跳偷心、里转双杪偷心造;纵架乳栿平直式,转角设递角梁。

(11)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1098年)

——剳牵插蜀柱结构的最早实例(图二二)

图二二 龙门寺大雄宝殿横断面(山西古建所卢宝琴绘)

前檐明间西石柱头镌题记:“绍圣五年戊寅岁四月二十日石城村维那樊亮保家眷平安施石柱一条……”,为公元1098年遗构。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后对乳栿用三柱,四椽栿之上立蜀柱置栌斗承平梁,剳牵前端由方形驼峰及栌斗承托、尾插蜀柱,不设托脚;平梁之上立蜀柱置栌斗及连身对隐半栱在外捧节令栱、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令栱两侧,蜀柱顺脊串联络、柱脚合踏稳固。梁架为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结构形制,剳牵插蜀柱式结构手法。

(12)平顺九天圣母庙圣母殿(1101年)

——铺作插昂造的最早实例(图二三)

图二三 九天圣母殿铺作(山西古建所卢宝琴绘)

建中靖国元年《重修圣母之庙》碑记载,宋初重建圣母殿,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对乳栿用三柱,剳牵与三椽栿一体,构成上四椽栿,平梁与上四椽栿之间立蜀柱顶承,蜀柱脚施合踏稳固,托脚斜撑上平槫;下四椽栿与乳栿对接,栿之间设驼峰、栌斗隔承,不设托脚;平梁之上立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两材襻间栱及通替承脊槫,叉手捧戗上襻间栱两侧。檐下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插昂造。梁架属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式结构形制,“梁栿蜀柱式”和“梁栿驼峰式”组合的结构手法。

(13)晋祠圣母殿(1102年)

——独存的减檐柱增前廊空间之实例

据明嘉靖《太原县志》及殿内脊檩题记,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副阶周匝重檐九脊顶。殿身副阶周匝,减去前檐柱,形成前廊进深两间格局;上檐梁架为六椽栿前接乳栿用三柱,六椽栿、乳栿及四椽栿间设驼峰、栌斗隔承,平梁与四椽栿间设驼峰、杪跳铺作隔承,平梁之上立蜀柱置栌斗、襻间隐刻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隐刻栱两侧。下檐铺作为五铺作双直昂计心造、里转双杪偷心造,补间单杪单下昂、里转昂身制成挑斡;上檐六铺作双杪单下昂计心施以真昂、里转三杪隔跳偷心造,补间单杪双直昂计心造。是减去前檐柱以前内柱装修封闭内空间,增大前廊祭拜空间的唯一实例。

三、多样化探索发展的金、元建筑(1115-1367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吸收辽、宋制度,在继承辽、宋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促进民族交流,形成多民族融合的发展高潮,社会经济文化逐渐趋向汉化。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达到高峰。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帝国,1234年灭金统一华北。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元朝在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吸收多种外族文化,构成了多元性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大交融和大发展。宗教方面宽容尊礼,以蒙古萨满教为主,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广泛传播,天主教首次传入,藏传佛教、道教、犹太教也非常盛行。元世祖忽必烈到武宗海山间,是元代历史中社会发展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鼎盛期[6]。

金太宗时用汉人卢彦伦主持修建都城,其街道里坊的格局、宫室官邸之风格集辽、宋于一身。营造技术上,在继承和延用五代、宋辽结构技艺的基础上,进入了多样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利用减柱、移柱使用内额桁架增大空间功能,五代和宋代的减柱采取横向减柱法,金代始采取纵横结合的减柱和移柱造,创新了与之适应的大内额承屋架的结构模式,减柱和移柱的柱网布列和内额技术得以突破性发展。梁架横断结构几何形状沿袭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间结构在沿用“梁栿驼峰式”和“梁栿蜀柱式”基础上,“梁栿蜀柱插梁式”和“梁栿插内柱式”的手法也广泛使用;双叉手逐渐回归于单叉手(下叉不再使用),形成叉手直接捧戗脊槫,使脊部结构更加稳固;托脚使用灵活,有的不施托脚;蜀柱普遍使用合踏稳固,个别沿用驼峰立蜀柱形制;铺作假昂造成为发展主流,出现了上昂造和昂形令栱以及角铺作抹角栱出跳。区域特征是北部建筑受辽代影响较大,真昂和斜出跳铺作延续使用;中部延续宋代做法较多,假昂普遍应用;晋东南梁栿蜀柱式结构和铺作假昂造形成发展主流,铺作出现上昂造;晋西南以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为主,铺作中出现昂形令栱。元朝都城以刘秉忠规划的元大都为代表,汉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奉元世祖之命,根据中国传统的都城宫阙制度和习惯及地理特点进行选址、规划,营造主持者以张柔、段天佑为主的汉族臣僚及也黑迭儿等,工程自至元四年开工到至元二十四年全部告竣[8]。因蒙古民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营造技术依赖汉人工匠,蒙古帝国时代,哈刺和林城内就有汉人工匠的专住地。营造做法继承金代技术,广泛使用移柱、减柱造,出现选材规整、制作规制和选材自然、制作粗糙的两种特征,形成了多种结构形制的内额式建筑构架。铺作真昂造铺作消失,用材减小,假昂造普遍使用。

我国现存金代木构建筑127座,山西遗存113座;初步统计我国现存元代木构建筑385座,山西遗存334座。金元遗构在继承宋代梁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梁架结构点进行探索革新,形成了更加科学的力平衡状态。宋代平梁之上立蜀柱置栌斗捧节令栱、替木承脊槫的结构延续使用,除北部及中部区域少数金代遗构中蜀柱延续宋代立于驼峰之上的做法外,合踏稳固蜀柱成为发展趋势,同时叉手以捧戗脊槫为多,捧戗捧节令栱逐渐消失;元代晋东南和晋南区域,出现了大量自然弯材的梁栿、内额、柱子等,且工艺做法粗糙。金、元两代梁架基本特征是:晋东南梁栿间以蜀柱顶承为主,剳牵插于蜀柱的做法广泛使用:忻州、太原、晋中、阳泉和晋南仍保持以“梁栿驼峰式”制作手法为主,大同多继承辽代形制。金元时期梁架结构,可诠释为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或“梁栿蜀柱式”、“梁栿蜀柱插梁式”三种结构手法。而局部做法和铺作形制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山西现存金代遗构除临汾因元大德7年的8级地震,仅保存乡宁寿圣寺大殿外,其他各市均有遗物,尤以晋东南为多。实物考察现存的113座金代遗构中,梁架结构年代有文字可考的64座,年代跨度为天会七年(1129年)至正大六年(1229年)的100年间,基本纵贯金朝整个历史;初步统计334座元代遗构中,梁架结构年代有文字可考的82座,年代跨度为中统二年(1261年)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105年间,纵贯元朝整个历史。

1.陵川龙岩寺中央殿(1129年)

——合踏、剳牵一体化之典型(图二四)

碑载,金天会七年(1129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后压乳栿用三柱,四椽栿之上立蜀柱置栌斗承平梁,平梁交襻间出梁头;平梁蜀柱头置栌斗交丁华抹颏栱及两材襻间、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替木及襻间枋两侧;剳牵匍于四椽栿之上串蜀柱出合踏,不设托脚。为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蜀柱插梁式结构手法。后丁栿平直式与内柱铺作结构,前丁栿自然斜弯式搭于四椽栿之上。

图二四 龙岩寺中央殿(山西重德设计公司)

2.五台佛光寺文殊殿(1137年)

——大跨度内额与梯形托架的组合

据脊刹记载,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梁栿间设驼峰及栌斗隔承,平梁之上立蜀柱承脊槫,柱脚合踏稳固,叉手捧戗蜀柱头及脊槫两侧,属梁栿驼峰式与插柱式结合的结构手法。纵架因减柱造,前向施以前内柱横跨明、次三间的之内额,额之上架四椽栿;后向于明间设内柱,次、梢、尽间内柱全部减去,与之相应的后向纵架形成了纵跨次、梢、尽间的上、下两道内额,内额之间设梯形托架。所谓梯形托架,即较弥陀殿“斜撑”增设了水平臂力构件于其上。

3.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1140年)

——辽代形制的金代梁栿枋系构架(图二五)

图二五 华严寺大雄宝殿梁架结构

据梁架金“天眷三年”题记,为天眷三年(1140年)在辽清宁八年(1062年)基址上重建。面阔三间、进深十椽,单檐五脊顶。殿前设宽大月台,柱网布列为“金箱斗底槽”,采用移柱和减柱做法。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兼剳牵)前后三椽栿用四柱,三椽栿插于内柱,内柱头设铺作承六椽栿,梁栿间施栱枋联络隔承,平梁上设驼峰立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两道及两道顺脊串隐刻栱、通替承脊槫,叉手捧戗通替两侧。梁栿间设驼峰、铺作形成枋系结构隔层,中、下平槫两侧设叉手稳固,整体梁架延续了辽代构架形制。

(待续)

猜你喜欢

架结构驼峰结构
海洋平台板架结构简化评估对比研究
叉车护顶架结构要求我国标准与美国标准的现状研究和差异性分析
某轻卡车架结构强度性能优化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驼峰场编发线向到发场交授权电路探讨
驼峰信号机与驼峰辅助信号机显示不一致问题分析
驼峰第三制动位减速器夹停钩车问题的改进
论结构
叉车门架结构分析和定期检验探讨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