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与文本齐飞阅读共语言一色
2016-04-19朱伟敏
朱伟敏
【摘要】现在阅读教学中陷入种种怪圈,笔者认为中段应在学段目标基础上,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批注式的学习方法,具体策略如下:一、预习作业的批注,变革让批注更有趣;二、课堂上习法会意,指导批注更实在。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关注文本,指向目标;关注感悟,指向语言;关注学法,指向能力。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关键词】有效 批注式学习 中段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00-01
“学而不思则罔。”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这种局限。现在的孩子对阅读却渐渐习惯停留在某种信息之外,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而传统阅读似乎面临消亡的境地,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在这样的浮躁中冷静下来,而当前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某些形式主义倾向,表面上是让学生学,但又不展开学习过程,陷入种种怪圈。
本人觉得有效地运用批注式的学习方法,不失为培养学生进行良好阅读探究的好方法。
一、预习变革让批注更有趣
阅读的开始应该要让学生不感觉写批注是一种负担,没写就产生畏缩心理,我尝试将预习作业进行一次“大变身”。
以往预习作业是这样的三步曲:(1)抄生字组词;(2)摘录精彩句子;(3)读课文X遍,家长签字。
(2)圈一圈:将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语句圈一圈,划一划。
(3)写一写:在想倾诉自己想法的地方画上泡泡,写上一个词或者一句话。
学生做这样的作业非常喜欢,画画,圈圈、写写中,融进了自己的思考,在无形中学会批注。
二、习法会意让批注更实在
1.关注文本,指向目标。
阅读教学中运用批注应该以课文的核心目标为中心。虞大明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中,分三次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批注:
(1)第一次读课文时,师: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园子?动笔在旁边写个词。
(2)第二次读课文,师: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有关这些问题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个美丽的园子?……问题),在旁边写批注。
(3)第三次读课文,师:快速读文,圈关键字的方法,说说萧红在园子里干什么?
仔细思考这三遍读,三次的动笔,我们就能发现老师这样做是独具匠心:
首先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发展过程。第一遍读是从整体概括成一个词语,读完后的初感受;再学会质疑,聚焦到这个词语再进行第二次读,是一种发散,学会再细细从语言中书写感受,这比第一遍读思考得更深入了;第三遍读,虽然是圈关键字,但比第一次的概括更细致了,从园子中,关注到人物,按照学生读书的思维理解,来进行指导教学,非常精妙。
其次,这三次动笔,关注的角度不同。第一遍读是教会学生学会梳理信息,写一个词;第二次动笔是学会将感受带到句子中去感受,写的是句子;第三次动笔,关注的是学会从课文中寻找重要信息,是圈一圈符号。
再看,这三次动笔,是一种方法的引领。将课文,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这是一种对教语文理念非常好的诠释。
2.关注感悟,指向语言。
根据中年级的学段目标,我们应该在批注围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它的表达情意的作用。
删减感悟
如《自然之道》中体会向导的心情。
师:句中哪个词把向导的心情描写出来了?
师:请圈出这个词(极不情愿)。如果去掉这个词,再读读句子,你会感受到什么?(学生朗读中体会)
师:好,就把你这刚才的这种感受写到这句话的旁边。这就是一种批注,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以后,当你觉得有些词写得特别美时,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
对比感悟
一位老师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体会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深重的苦难中是这样教学的。
(1)学习第一段,师:这句话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黄河是一条祸河?(数字)
(2)师:那我把这些数字换成这样,同学们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学生说见解)
(3)师:对呀,刚才同学们看到,运用准确的数字更加能让我们清楚、明白地知道,那就在这些数字旁写一些自己的批注,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3.关注学法,指向能力。
学习写批注,教师要有从扶到放,举一反三的过程。王彧钊老师上《我的舞台》虽然是高段的课,但教师的指导过程却很是值得借鉴。
(1)设计问题:在作者成长的舞台中,哪部分内容的描写特别吸引你?
(2)方法引路:课件出示语段,抓住“大闹天空”写旁注:
在娘胎里就学大圣大闹天空,神!
(3)小结课文的表现方法:艰辛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去充满了轻松、快乐与风趣,板书艰辛—轻松。
(4)学生默读课文,认真圈词,学写批注,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5)交流反馈:
生1:圈“过足了瘾”,写“一出世就过足了戏瘾,爽!”
生2:划“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周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写“抻、拉、压、拽苦练功,狠!”
是的,在运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习得方法,才能读中悟,悟中思,思后写。而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老师才会这样的理念贯穿自己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2009.1-2 第25、26期
[2]《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
[3]《批注式阅读:语文阅读的新视角》
[4]武汉教育信息网《批注式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