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虚假现象
2016-04-19宋明玉
宋明玉
【摘要】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界掀起了层层的波澜,此举不仅受到了家长的赞许,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线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浅薄的认识,课程改了,课本改了,而作为新课程、新课本施行者的教师的观念却很难改变。不少新形势下涌现出的“新课堂”,其实仍是用旧方法来教新课本。很多“新教法”,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甚至一些示范课教学也有很多貌似而神离的不妥之处。
【关键词】新课程 汉语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59-01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华夏大地的教育界掀起了层层的波澜,此举不仅受到了家长的赞许,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知道,新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线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浅薄的认识,课程改了,课本改了,而作为新课程、新课本施行者的教师的观念却很难改变。不少新形势下涌现出的“新课堂”,其实仍是用旧方法来教新课本。很多“新教法”,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甚至一些示范课教学也有很多貌似而神离的不妥之处。
教师观念的滞后,很多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此,汉语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虚假”现象。表面看来,它们都是新课程的产物,新课本的新生事物,但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旧的教学理念,换换汤而已。
下面谈谈汉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点“虚假”现象。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假主体
新课程的汉语课堂,最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教师与学生的错位,即“主体非主体,主导非主导”。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把课文讲给学生,现在是教师领着学生学课文,本质上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学生似乎动起来了,体现出了主体地位,但是课堂的程序仍旧是传统的教学设置,是在假设学生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表面来看民主了,学生有机会发言了,其实教师的主导仍在起关键作用。学生的发言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内,正中下怀;发言在“框架”外,不予理会;涉及到教师的尊严,更是颇为不快。还有的课堂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时间减了又减,而把剩余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这其实是一种形式主义。教师与学生,以谁为主体,不能单存地看谁说的话多,谁占用的时间多,而要看教学是否为学生服务。课上完了,不仅仅让学生总结学习的过程,还应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甚至可以让学生给这节课、给教师、给自己打个分。看看课是上完了,到底成功了吗?和学习本课前相比,都学到了什么?有真正的提高吗?
二、教师与学生间的假互动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兴趣的调动是“互动”的前提,没有浓厚的兴趣的支撑,汉语课堂是不可能真正“互动”的。很多习惯于“教参式讲法”的教师根本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他们理解的“互动”,不过是诱导学生说出预先设定好的答案;学生学习方式以接受为主。很多学生习惯于“听话”,没有养成主动思考和参与的习惯。新课程要求他们自己动起来。这对于有学习惰性的学生短时间是不容易接受的。一些教师习惯与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课堂很热闹,学生兴趣表面激发了,但实际激发的不是求知的欲望,而是小组间、男女生之间的不服气。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假合作
自课程改革后,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观念,新教材,新教法,不断涌现,合作学习也是其中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有没有合作精神暂且不论,会不会合作是前提条件。纵观我们新课程中的很多汉语课堂教学,所谓的“合作”,大多还停留在过去的“小组讨论”。课堂内学生间合作的时间,大多成为学生聊天休息的时间,课堂内确实出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很难看到的活跃的场面,但看似“自由市场”的教学,温度有了,浓度却没了,学生活动被动而无序。
四、教师对学生的假启发
“启发”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我们见到的“启发”,很多还是“陷阱式提问”,教师挖好“陷阱”让学生往里跳,课堂教学方式本质上还是以灌输为主。“问题”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问题设置”这个教学设计环节可以辨别课堂到底是新课程中的“真课堂”还是“假课堂”。如果教师的问题不过是让学生回答出设定好的答案,这就要好好考虑其价值了。例如:某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课堂上问了不少的问题,学生似乎也被启发了,主动思考了,其实仔细分辨不难看出教师的设疑、学生思考的问题几乎全是答案唯一的属于定论的问题,说白了是体力活,不是脑力活。当然,强调一些属于常识的定论问题也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多。
五、多媒体在教学中地位的误解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时代气息。汉语教学中的多媒体,应该是紧密结合生活实践,把过去无法用语言很好表达和展现出来的材料,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新感受;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利用先进的信息工具,创造出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六、教师与学生的假减负
我们在校内校外时常看到中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步履蹒跚地行走。不仅如此,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趴在桌上写繁重的作业。不但孩子的天性受到泯灭,性格得到改变,对于学生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的培养起到了不良的作用。在教育界,国家提倡为教师与学生大力减负之时,为何会出现这种阴奉阳违的反常现象呢?难道教师与学生心甘情愿地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吗?当然不是。我想这与学校的办学宗旨、应试教育,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有直接的关联。沉重的负担造成了教师与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时间的减少,创新能力的下降,思维方式的呆板,处理应变能力的降低,接受新生事物的缓慢等不良后果,足可见减轻教师与学生身心过重的负担,解放思想活跃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解开他们手脚的束缚,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他们才能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总而言之。“假”的出现说明了人们对“真”的追求。不管是阳奉阴违的“假”,还是 浅薄的认识,错误的认识的“假”,区别于消灭它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教育者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