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研究
2016-04-19葛士强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论文以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期间的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提出高职教育应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方面着手,探索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国家骨干校 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阜阳市2015年社科规划课题:基于服务阜阳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FSK20150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09-01
阜阳地处皖西北,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农业经济发达,工业经济所占逐年提高,服务业发展蓬勃,但仍难为拥有千万人口的人力资源大市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阜阳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自身作为人力资源大市却缺乏足够职业技能人才的尴尬处境。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高职教育应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至2015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把服务阜阳地区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坚持与阜阳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增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促进阜阳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历史使命。
一、高职教育专业与区域产业依存度分析
(一)专业设置与建设简况
在五年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重点建设了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园艺技术、微生物技术与应用四大专业群共计 30多个专业,形成了“以农学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多科类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专业规模总体合理,2015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725 人。专业建设水平较高,并形成了显著的品牌效应。
(二)重点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对接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阜阳经济发展的需求,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努力使重点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对接,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持。
二、学校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贡献
2015年学校培养了 2944 名毕业生,在安徽就业人数最多,占比 86.64%,而在安徽就业的学生中有41.99%学生选择了在阜阳地区就业。
阜阳市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建筑、居民服务、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6大行业集中了全校近34%的就业毕业生。
(二)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贡献
学校围绕阜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团队为载体,以技术研发为抓手,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和范围,为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做出了显著成绩。
学校数控技术与机电一体化两个制造类专业群依托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优势,围绕技术服务与研发中心,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主动为阜阳地区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与阜阳华信电子仪器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研发了工业用可燃气体电磁切断阀;参与上海华源安徽锦辉制药有限公司(阜阳)输液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期内,承接企业事业单位等技术服务项目31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获专利授权30余项。为企业完成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8357人次;开展中职对口援助培训984人次,开展退役士兵培训3134人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065人次。
三、高职院校进一步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选择
(一)调整专业设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就要深入行业企业进行社会调研,根据区域内产业特点与职业领域的用人需求,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按产业要求合理的设置专业,按职业要求重构课程,实施与职业标准相对应的课程标准。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合作开发共同制订教学资源库、特色教材、实习标准、实训教材等。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企业急需的人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积极适应阜阳地区的产业布局,依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形成了“以农学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为阜阳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三农”现代化的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要依据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行业企业发展的趋势与用工需求,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学生素质,按照行业要求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按就业岗位要求培养学生能力。将产业、行业、企业、就业 “四要素”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中来,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在推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与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淮汽车安驰有限公司、阜阳轴承有限公司、金种子集团等阜阳地区著名企业建立了企业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三)建立政校行企联动长效机制,创新四方共举的办学体制 高职院校要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必须获得多方的政策支持,形成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共举的办学体制。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按照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创新“四双四共”长效机制,围绕专业建设双带头人,质量评价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双方论证,培养培训共同参与;师资互聘双重考核,研发服务共同投入;实习实训双边合作,实训基地共建互享。实现了与地方行业企业的人才共用、资源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学校遵循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校企合作理事会,依托“省级酿酒工程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种苗生产示范中心”、“阜阳市数控机床服务中心”、“机电服务中心”等四个中心,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探索形成“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进行创新,实施集团化办学,在中高职衔接等方面形成特色。力促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教学水平、校风学风、师生面貌等方面发生积极深刻的变化,走出一条具有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特色、不断超越自我的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喜梅,贺军,张圣喜.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李军.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
[3]卢凯军,任力晖.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和途径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2,(17).
作者简介:
葛士强(1980-),男,安徽阜阳人, 硕士,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