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筝》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2016-04-18尹玉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小弟风筝思念

尹玉芳

《风筝》是鲁迅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篇回忆兄弟间往事的一篇散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从教以来,从心底很打怵讲授鲁迅先生的文章,作为文学巨匠的鲁迅先生,犀利深邃的文笔,在课堂上很难驾驭。新学期再次和初一的学生共同学习《风筝》,很想好好用心走近这篇文章,引领学生喜欢上鲁迅的文章,感受文学大家的语言文字魅力。因此《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有了几点新的尝试。

一、走近鲁迅

上课伊始,搜集了大量的关于鲁迅的图片和照片,有鲁迅画像、鲁迅代表书影、百草园、咸亨酒店、毛泽东题词、江泽民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题词、鲁迅的全家福等,在教师深情的语言介绍中缓缓推进。很想让初一的学生充分感受到鲁迅先生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以及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推进更替的照片,娓娓道来的语言介绍,厚厚的作品集子,撞击着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课堂的氛围慢慢地营造着,是感动,是佩服,更是震撼。

二、词句品读

鲁迅先生的思想深邃,语言也别具一格,引导学生喜欢读鲁迅的文字,尝试着由词语的品读切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读第三段,试着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一个简单的指令,一个尝试的指令,引起了课堂的轩然大波。“张着小嘴”“呆看出神 ”“小半日”“惊呼”“高兴的跳跃”再现的是小弟对于风筝的态度,学生读到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弟的形象;“向来不爱”“嫌恶”“没出息”“笑柄”“可鄙”写出的是“我”对于风筝的态度。学生分析到这里,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学生认真地推敲着词语,使教师很受感染,教学的那股兴奋劲儿,那一刻被点燃了。于文字平淡处制造波澜,抓住几个看似平淡却颇有深意的词语细细敲打。文中写道:在“我”愤怒地肆意毁掉小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后,“我”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绝望”一词看似平淡,却是“痛”之根源。不就是一只风筝吗?值得绝望吗?细细思考,其实“我”踩扁毁掉的不仅仅是一只风筝,而是彻底毁掉了小弟童年的快乐。“苦心孤诣”而获得的欢乐瞬间被毁掉了,对于小弟而言,这岂不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分析到这里,学生就较好地理解了“精神的虐杀”,更深深地懂得了小弟被虐杀的那一幕导致“我”二十年时时留在心底的痛的原因了。“傲然”“惩罚”“不幸”“惊异的笑”“胡子”等,平淡的几个词语,重重推敲,字里行间读到了浓浓的兄弟情。

三、拓展迁移

课堂尾声的拓展提升,如果运用得好,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也能更好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强课堂的文化底蕴。《风筝》一课课堂教学的提升拓展,尝试推出了作者写作背景中“正月初一”的写作时间,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句子,引出思念小弟的短信写作。“正月初一鲁迅先生创作《风筝》表达对于小弟的思念和对于小弟的忏悔之情,信息时代的今天,请你结合作者家庭,或者结合文章主旨,代表作者给远在上海的弟弟写一条手机短信,寄去对小弟的思念。”小练笔一抛出,学生的兴致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结合文本分析中对兄弟情义的理解,学生很快进入了最佳的创作状态:

生1:韶光如流,兄弟一别十几载;除夕之夜,你我心牵连。少时的蛮横,扼杀你的风筝梦。今日让我一同放飞梦想的风筝,牵回儿时的遗憾。

生2:在我的心灵的天空,唯一的点缀是那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那就如同你一般,我只能远远地望,无助,却也永远都触不到,也只能祝你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生3:又过年了,一年一年如同逝水般飞快,眨眼间一年又过。弟弟你在上海可否过得好?看着这酒杯,又想起了当年那风筝之事。你还怪罪哥哥吗?多么希望你说不怕我啊!唉,那么我就会放松些了!

生4:身之分离,心在思念。团圆之夜,哥弟相举杯。寒冬已至,心暖心安。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检验课堂效益的关键。从课堂上学生认真有感情的朗读中,读出了他们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课堂上学生高涨的情绪中,感受着他们对于鲁迅作为伟人的敬佩;从课堂上学生的小创作中,理解着他们对于作品主题的独到解读。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欣赏着学生的进步,作为教师还是颇为幸福的、感动的。

猜你喜欢

小弟风筝思念
熊小弟被表扬了
走丢的熊小弟
爱上刷牙的熊小弟
秋天的思念
对你不再思念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无尽的思念
学做风筝
好忙好忙的猪小弟
写在岁月嚣张的夏末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