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语用模糊现象分析
2016-04-18乔爱茹
乔爱茹
一、引言
语用模糊是一种语言交际策略,它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也大量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语用模糊的角度对《红字》中的一些人物对话例子进行分析。
二、语用模糊
在语言交际中,语用模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者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运用不确定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者表达两种以上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现象。
三、《红字》
《红字》是霍桑的长篇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学者们主要针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叙事结构、表现手法等进行研究。对《红字》语言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经过仔细阅读笔者发现,《红字》中的人物对话存在很多语用模糊。
四、《红字》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分析
《红字》中的语用模糊主要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合作原则的违反造成的。这篇小说当中的人物对话有很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量、质、关系或方式准则,一旦这些准则被故意违反,通常都会有言外之意,人物话语的表层之下通常隐含着他们真正的态度和意图。然而,不同的读者会从他们的言外之意中理解出不同的意思,这就造成了模糊现象。下面将选取《红字》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1)“Hester,” said he, “hast thou found peace?”
She smiled drearily, looking down upon her bosom.
“Hast thou?” she asked.
这段对话取自《红字》第十七章:教长和教民。海丝特在树林里碰到了丁梅斯代尔,她知道齐灵沃斯伪装成丁梅斯代尔的医生并在他身边折磨他的心灵。于是海丝特决定告诉丁梅斯代尔他身边的医生就是他的丈夫。
这段对话中,当丁梅斯代尔问海丝特是否得到心灵的安宁时,海丝特并没有直接回答“是”或“不是”,而是哀伤地笑着看着自己胸膛上的红字A。海丝特间接的回答方式违反了方式准则,她的回应方式给丁梅斯代尔以及读者对她是否得到心灵上的安宁有一种模糊的判定。
我们可以从她的间接回答的方式中得出两种判定:1. 自从被人知道通奸,海丝特遭遇了很多,她被整个世界抛弃,带着红字—这个罪恶和羞耻的代表—和她的小珠儿孤独地的生活着。她胸膛上的红字给她带来了别人的唾弃与排挤。因此我们可以把她的间接的回答方式理解为“不,我没有得到安宁,这些年来我承受了巨大痛苦。”2.然而,读完整片小说,我们可以得知海丝特是一个意志坚强并且很独立的女性。尽管她一直带着那个象征着耻辱的红字生活,她的勤劳与善良改变了那个红字的意义,通过自己的手工,她不仅能够养活自己和珠儿,还能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她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丁梅斯代尔掩饰秘密的痛苦和悔恨以及齐灵沃斯对他的折磨相比,海丝特没有恐惧和秘密,她活得洒脱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得到了心灵上的安宁。因此我们可以把她间接的回答方式理解为“是的,我得到了安宁。”
而且通过问句“Haste thou?”海丝特也想让丁梅斯代尔倾诉他长期压抑的情绪和痛苦,接下来她也会实现自己的目的:告诉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的的秘密。
那么读者们会从海丝特间接的回答中选择哪一种理解呢?这种语用模糊给读者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2)“Hester, Hester Prynne!” said he; “is it thou? Art thou in life?”
“Even so.” she answered. “In such life as has been mine these seven years past! And thou, Arthur Dimmesdale, dost thou yet live?”
这段对话也出现在《红字》第十七章。丁梅斯代尔听到了海丝特的呼叫声,模模糊糊地看到了海丝特却不敢确认。首先丁梅斯代尔的问话 “真是你吗? 你是活人吗?”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他问了自知虚假的话。他明知道站在他面前的海丝特是活人,却还问“你是活人吗?”从丁梅斯代尔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知他这些年的痛苦和悔恨已经使他麻木了,以至于不敢与站在眼前的海丝特相认。而海丝特的回答“何止这样啊! 我这样活了七年”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她并没有回答“我是活人”或“我不是活人”。而后边她的问话“你仍然活着吗?”也违反了质的准则,她也是问了自知虚假的话,明知道丁梅斯代尔还活着,却还当面问他是否还活着。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得知海丝特不是问丁梅斯代尔的肉体是否还活着,她是在问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是否还在。他们之间模糊、曲折、隐晦的对话显示了他们的内心已经承受了很多。这些模糊的话语也都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对于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从语用模糊的角度来赏析《红字》中的人物对话,能让我们更好理解这本小说的主题,人物角色和心理特征以及作者的意图。为分析红字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框架来更好的分析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俞东明.语用学定义与研究范畴新探[J].浙江人学学报1993 (4).
[2]丁晓君.《围城》对话的语用模糊现象[J].浙江大学学报, 1999(5):139-142.
[3]李建强.语用模糊浅析[D].山东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