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实例研究

2016-04-18汪集锋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应用研究

汪集锋

摘 要:

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强调运用小组的内动力和互动作用来实现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以GC儿童福利院中7名孤残儿童为对象,开展6节小组活动,学习新知识、新文化,调整组员心理,通过前测与后测数据分析,探讨小组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应用与成效。结果显示,小组工作对增进孤残儿童关系、丰富儿童生活、解决儿童冲突及矛盾、拓展儿童视野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此外,针对小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成因与方法探析。

关键词: 小组工作; 儿童福利院; 孤残儿童;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2002605

小组工作自1946年由Grace Coyle在全美社工协会上发表《迈向专业化》一文后,正式成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而被广泛认可。小组工作指在社会工作者的组织下,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为对象,通过小组内的运作和互动,使小组成员活动行为的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的过程。社会工作者扮演改变者、领导者、控制者、使能者、教育者等角色[1] 。本研究以GC儿童福利院中7名孤残儿童为对象,开展6节小组活动,学习新知识、新文化,调整组员心理,通过前测与后测数据分析,探讨小组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应用与成效。

一、研究方法

以福利院中孤残儿童为对象,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来检测小组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效果研究。文章采取行动研究法,即研究小组工作对孤残儿童的效果与成效。采集前测与后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检验目标达成的有效度[2] 。

二、小组工作的过程

(一)小组背景

孤残儿童作为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受自身、环境、家庭的影响,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及时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适应日益变化的繁杂社会。GC福利院地处偏僻,资源有限,儿童只能通过电视获取外界信息。然而,近期GC福利院有多名儿童即将赴美参加夏令营及涉美收养,值此契机,社工开展教育与成长小组,学习美国文化,做好心理准备。

(二)研究对象

GC儿童福利院以收养社会孤残儿童为责任,采取集体生活和封闭管理的养育方式,目前共收养孤残儿童256名。在GC福利院现有的孤残儿童中,经过涉外领养组织和赴美夏令营组织与院方的共同努力,截止2015年8月底,有2名儿童成功被美国家庭收养,5名儿童被挑选参加美国夏令营活动。社工评估这7名组员的需求,开设小组工作。这些组员背景相同,都是即将赴美参加夏令营或者涉美收养儿童,未曾学习相关知识,并有强烈愿望参加。年龄集中于10-15岁,身体无重大残疾,在认知、学习和交往能力等方面无重大问题。见表1。

(三)小组实施

在选定研究对象之后,针对孤残儿童开展的“USA”小组正式开始。活动由社工主带,持续一个半月,每周1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社工扮演教育者、引导者等角色。目的在于开阔组员的视野,丰富其文娱生活,学习美国文化历史及简单英语交流,增进组员情感,减轻恐惧感和无奈感,为组员去美国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分为6节,每节一个主题。小组活动第一节为组员的再认识。第二节主要介绍美国风景与节日文化。第三节主要介绍美国饮食。第四节学习简单的英语交流,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让组员说、写。第五节了解美国的家庭。第六节小组结束,通过回顾小组内容,处理好离别情绪,调整组员心理,减轻组员恐惧感。具体方案见表2。

(四)小组效果检验

采取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检验手段。过程评估旨在对活动过程中的相关因素进行检验,结果评估旨在对活动目标是否达成进行检验。

1.小组前后测问卷相关因素分析

为了检测小组目标是否达成,根据设计方案与评估目的,研究者自制题目不同但检测指标相同的前测与后测问卷,分析活动效果。[3] 问卷主要从地理知识、饮食知识、英语交流、节日文化、风景胜地、家庭结构、心理准备、生活常识8个方面进行验证。问卷遵从了逻辑性、明确性、非诱导性等原则。分析结果发现,[4] 研究对象在地理知识、饮食知识、英语交流、风景胜地、节日文化、心理准备、生活常识方面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在家庭结构方面无明显变化。具体见表3。

由表3可知,在地理知识、饮食知识、英语交流、节日文化、风景胜地、生活常识、心理准备七个方面前测与后测得分有显著差异。说明经过6节小组活动之后,组员掌握了美国的地理位置,拓展了视野,知晓如何乘坐交通工具去美国,了解地球的形状等知识;了解了美国饮食的礼仪及美国常用的食物,掌握了美国早餐、午餐和晚餐与中国的区别,并学习如何运用美式刀具来进餐;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并能够读、写出基本的英文单词,在情景模拟中可以用英文进行对答;能够掌握美国的主要节日的时间、重要庆祝方式、可以获得的礼物、人物打扮等,并能够与中国的节日进行比较;能够说出美国著名风景胜地的名字、主要景色、地理位置,并可以看图说出景区的名称和景色;能够认识美国的国旗、美元、总统、人物外貌等,并能在以后生活中分辨出美式家庭的构成及相处方法;克服了小组之前的忧虑、恐惧、无奈和依赖感,做好赴美生活和活动的心理准备,并表现出期待和兴奋感。

而在家庭结构方面,前测与后测得分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在经过6节小组活动之后,组员没有掌握美式家庭的结构和人际交往的方法。主要原因是组员都是孤儿,从小很少接触家庭环境,无法通过图片、视频和角色模拟等方式来感受家庭的氛围,此外,组员目前生活的环境让组员产生刻板印象,无法联想未来生活的家庭。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知,小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目标,组员在各个维度的改变是显著的,这是社工与组员一起努力的结果。

2.组员满意度问卷分析

为检测组员对小组内容、社工态度、技巧、小组形式、需求满足、小组氛围、社工领导、小组意义、小组质量等方面的满意度,社工设计小组满意度问卷,通过组员填写对小组进行结果评估,[5] 结果显示,组员对研究者开展的小组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肯定,但是也有需要进行改善的地方,见表4。

从表4可知,组员对活动形式、小组质量、社工态度、社工领导、小组内容及小组人员数量与构成这六个方面评价较高,平均分超过8分,甚至接近9分,主要是因为活动新颖,并且小组活动在较大程度上丰富了组员生活。在需求满足方面,组员得分最低,平均分为6.71分,说明组员在对自我的认识上面并没有达到社工预期之目标,组员对自我认识较浅,小组活动为期较短等都是该项指标得分较低的原因。总体上来看,组员对小组的评价较高,平均分达80分,小组活动得到了组员的肯定与喜爱,但是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如社工技巧、小组氛围等。

3.访谈与观察资料评估分析

为了完善小组活动评估,检验活动成效,社工通过对研究对象和监护人的访谈及观察资料进行分析。[6] 在研究对象访谈方面,每节活动结束后,组员相互讨论,有的表示“非常喜欢社工的小组,能够有人倾听”,有的表示“社工活动非常好,不仅学到了新知识,知道了美国是什么样的,而且还能玩到游戏”,特别是活动最后一节,组员因即将分开而情感流露,在相互道别中留下不舍的泪水。在监护人访谈方面,大部分表示组员参加活动之后变得有礼貌了,平时用英文打招呼,期待自己的美国生活,动手制作节日道具,关系变得缓和,也懂得关心人了。在观察方面,游戏中主动照顾身体较弱的组员,一起完成任务,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分享心中想法,积极参与。上述这些都说明研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让组员在活动中得到改变,在生活中也有持续性的作用。

(五)小组问题及解决

在研究活动中,社工也遇到较多困难和问题,在进行原因分析之后,社工尝试运用多种解决办法,最终使得活动顺利开展。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1)在每节活动开展中期,组员因原有冲突关系而致使活动中断。在小组活动中,组员会因上午或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而对另一位组员产生不满,进而产生口角,中断活动。从原因来看,福利院生活的儿童因平时居住在一起,难免产生冲突与矛盾,但是因为无处诉说或者没有得到解决,而在小组活动的平台中得到释放,从而产生上述问题。在观察和分析之后,社工通过每节小组活动前将组员问题或者低落情绪等进行解决,详细询问每个组员是否可以正式参加活动之后再开始,给组员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在实行之后,再未出现类似情况,效果显著。

(2)研究对象较少接触社工活动,且理解能力较低,活动超时较多。从原因上分析,研究对象均为福利院儿童,较少接触社工活动,文字功底低,对活动内容理解慢,致使活动超时。在研究分析之后,社工主动减少每节活动内容,从多变为精,给予组员充分时间理解,并通过家庭作业方式来加深组员印象和培养组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行后,活动时间常规化,组员理解和接受较快,效果显著。

(3)组内产生次小组,出现次小组活跃,其他组员沉闷,组内气氛紧张问题。在活动中,次小组因关系较好,积极发言,并且压制其他组员,主导活动进程,其他组员因被忽视而分享较少,甚至沉闷不语。从原因上分析,次小组产生主要是因为组员私下关系密切,在活动中又坐在一起,其他组员更难融入,而有些组员因听力障碍常常无法理解而沉闷不语。为解决类似问题,社工采取抽签或者按身高、年龄、进门时间等方式将次小组分开,并注意儿童的孤残情况及性格,将听力障碍和性格内向儿童安排在社工身边,以便给予更多关注。在实行之后,次小组现象逐渐消失,组内气氛融洽、温馨,组员分享充分。

(4)以游戏带动活动,组员认为社工活动就是玩游戏。在活动中,游戏环节组员表现异常兴奋,但是在活动分享或者学习内容中,组员活跃度明显下降。一方面由于组员产生的误解,另一方面由于社工主导方向偏差。第一,社工对活动与游戏作用进行详细解释,降低组员误解。第二,社工控制游戏时间,增加分享时间,并设计团队合作任务等来解决问题。在实行之后,组员能够将活动与游戏分开,取得一定效果。

三、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在福利院孤残儿童知识拓展、情感交流、问题解决和心理干预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研究者在对“USA”小组进行方案、成效与问题分析之后发现,福利院中孤残儿童能够通过小组工作增进情感、学习知识、创造沟通平台、解决冲突矛盾及丰富生活等。小组工作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活动通过游戏、任务来完成目标,组员能够较快接受,而且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塑造良好行为,矫正偏差行为,促进组员关系,从而得到组员的认可与肯定,为社会工作入驻福利机构、开展活动奠定有效基础。

但在实施小组工作时,还需要考虑多方因素。

一是福利机构实际状况由于服务对象都是孤残儿童,需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体状况、活动能力、理解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在福利机构中,服务对象残疾类型不同,在设计和实施方案时社工需要考虑小组成员的各方面条件,如是否会在活动中受伤,如果不具备沟通能力如何进行交流,是否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让孩子理解主题,如何处理孩子突发疾病等。

二是社工控场的重要性。因为福利机构成员自身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小组活动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乱跑、争吵、闹情绪、发脾气等,社工需要合理设计小组内容,不能冗长和复杂,把控活动时间,做好处理问题的心理准备,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采取合理有效方式控制活动秩序,并在活动结束后反思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防止下次活动再出现类似问题。

三是做好小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人员、道具、器材及方案、评估手段等。在开展小组活动前,社工需要将活动需要的物资、材料、方案和人员等准备妥善,并且考虑成员的差异性。一般小组工作需要2~3名工作人员,安全、舒适的活动场地,某一环节的失当有可能致使小组无法顺利完成。

四是主动汇报工作,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不同于其他领域,机构内部行政化,孤残儿童隐私、安全和成长等都具有特殊性。在工作中,社工需要从方案设计、物资支持到小组成效等方面主动汇报工作,获得领导的支持与肯定,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工作扎根于福利机构中。

[1]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2]何洁云.社会工作实践——小组工作[M].香港:香港理工大学,2002:89.

[3]杜立婕,薛梦超.小组工作在孤残女生性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上海E儿童福利院青春期女生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4):5-10.

[4]赵岩.基于Excel的t检验方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5(3):56—58.

[5]刘芳,吴世友.案主满意度评估:一种有效的社会工作实务评估方法[J].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3(4):28—35.

[6]陈钟林,吴伟东.社会工作评估:一般性架构[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2):1—2,60.

(文字编辑:邹红 责任校对:贾俊兰)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应用研究
“筑梦成长”高校贫困生小组工作援助计划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空域分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